鄢烈山
【弗農山莊:華盛頓仿佛剛離去】
華盛頓的故居——弗農山莊位于美國弗吉尼亞州北部的費爾法克斯縣,離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只有20公里,座落在美麗的波托馬克河邊。波托馬克河是美國南北的天然分界線,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建設首都是南北雙方妥協(xié)的結果,聯(lián)邦權力中樞既不建在北方人希望的紐約,也不設在南方。
1775年,43歲的華盛頓從弗農山莊前往費城出席第二屆大陸會議,并被推舉為大陸軍總司令,獨立戰(zhàn)爭勝利結束后,他當之無愧地成為民族英雄。華盛頓隨即向國會交出兵權,返回家園,他無意于稱王稱帝做“凱撒”,也不愿建立一個靠槍炮撐腰的軍政府。急流勇退之際,他滿懷深情地寫下:“本人別無他求,只希望盡快返回莊園過樸實無華的生活,最后像普通公民那樣悄悄地離開這個世界?!?/p>
14年后,57歲的華盛頓再次從弗農山莊啟程,前往紐約華爾街宣誓就任美國首任總統(tǒng)。妻子瑪莎對他當選總統(tǒng)感到失望,她只想和華盛頓在弗農山莊平靜地生活。但深明大義的她,終于還是支持丈夫去為國家效力。第一屆總統(tǒng)任期將滿,在漢密爾頓和杰弗遜等人的苦勸下,華盛頓才同意連任第二屆總統(tǒng)。1796年9月17日,即當年美國大選前兩個月、第三屆總統(tǒng)正式上任半年之前,他委托出版商在費城一家報紙上發(fā)表了《告別演說》,“致合眾國人民”,表示謝絕成為下一屆總統(tǒng)候選人,決意重歸田園。他忠告美國人民,在建設國家的路途中,要反對地方主義的危險,反對政治派系之爭,保持宗教和道德作為“人類幸福之重要支柱”,并促進建立“普及知識的機構”。在外交政策方面,他提出了所謂“孤立主義”的思想,忠告未來的美國政府:避免卷入國外爭端。這條“華盛頓的偉大法規(guī)”,被此后的歷屆美國政府奉為圭臬,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美國參戰(zhàn)為止。
1754年,華盛頓從兄長勞倫斯的遺孀手中租下了山莊經營,1761年成為山莊的所有者。華盛頓曾多次說:“沒有比弗農山莊更可愛的地方了?!痹谕诵莸娜兆永?,他極盡務農之樂,經常在長廊里給妻子高聲朗讀報刊,并把每天步行作為一種鍛煉。除了身體力行地改良土壤等創(chuàng)造性勞動外,他還要求山莊內的工人了解如何保持花園四時秩序,適時播種花籽,學習在溫床上種植等。此外,他還密切關注農事和市場交易。由于經營得當,華盛頓的財產與日俱增,山莊面積從1000多公頃擴展到近3200公頃,資產相當可觀??梢姡A盛頓不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領袖,也是一個成功的農場主和工商業(yè)家??上?,華盛頓身后,莊園經營失措,偌大財產也隨之散去。
山莊的磨坊有當時最先進的高效自動制作面粉系統(tǒng),產品遠銷西印度群島與歐洲市場。在第二屆總統(tǒng)任滿回家的1797年,華盛頓建造了一個全美最大的黑麥威士忌酒坊,至今仍對外出售這種酒。他的宅邸有19個房間,今天看來不算什么(甚至連衛(wèi)生間都沒有),但作為民宅,在當時被認為極其奢華,僅1798年華盛頓就接待了677名留宿客人,他自豪地稱其為“度假賓館”。
如今的山莊仍保持著原狀,牛兒們在牧場吃草,仿佛它的男女主人剛剛離世不久。
最應該憑吊的當然是華盛頓夫婦的墓園。一塊不高的紀念碑,一間停放二人石棺的小屋子,幾株樹木。特別要提到的是,弗農山莊當年使用奴隸生產和服務的情景,也被完整地展現(xiàn)出來。當時的憲法以私人財產不容侵犯的名義保護奴隸制,但作為奴隸主,華盛頓是反對奴隸制的,他在遺囑中交代夫人去世后,將立即解放他名下的所有奴隸。
使用奴隸,畢竟是不光彩的歷史吧,但歷史就是歷史,不需要掩飾。我取了一份說明書“弗農山莊被奴役的人們”,照圖所示,參觀了當年的奴隸紡織、制革等作坊,奴隸的食堂和宿舍等。它們的真實絲毫無損華盛頓的形象。
【華盛頓的“精神導師”喬治·梅森】
美國的政治與文化心臟,可以說是首都華盛頓特區(qū)的國家廣場。它是一處開放型的國家公園,若稍稍擴展范圍看,華盛頓的東西軸以國會大廈、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堂為一線,南北軸以白宮和托馬斯·杰弗遜紀念堂為一線。潮汐湖兩岸,一邊是杰弗遜紀念堂,一邊是第32任總統(tǒng)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史稱“小羅斯福”)的紀念公園。
因為上次赴美已進過杰弗遜紀念堂,這次我就在附近轉悠了一下。不想竟有了意外的驚喜——在離杰弗遜紀念堂不遠處,有一處喬治·梅森紀念園。喬治·梅森是什么人?在獨立戰(zhàn)爭的關鍵時期,華盛頓分別于1779年和1780年,從前線給喬治·梅森寫過兩封密信,一篇被編者命名為《談需要更強有力的政府》,一篇叫《處于危機的事態(tài)》。
且看紀念園“入口”(其實并無大門)的介紹銘牌:大字書寫的是“自由的守護者”,下面摘錄喬治的原話,大意是為了完成獨立大業(yè),我愿意獻出自己的最后一分錢和最后一滴血。再下面是他的畫像與生平簡介,大意為:喬治·梅森是弗吉尼亞州為獨立而戰(zhàn)的領袖人物。華盛頓認為梅森是自己的導師;杰弗遜說,梅森是“他們這一代里最有智慧的人”。
喬治·梅森何以能得到華盛頓、杰弗遜和后人這么高的評價?接下來的簡介文字說了:他1776年撰寫的《弗吉尼亞權利法案》,不僅影響了美國的《獨立宣言》和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也影響了1948年聯(lián)合國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
中國人歷來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說,喬治·梅森就是那種“立言”的人,他天生就是一位思想家而不是一位社會活動家。在美國立國前,包括獨立戰(zhàn)爭期間,他熱心地參與起草一些文件,特別是在立法方面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但他不耐政務繁劇,50多歲就退出政治生活,回到了自己的莊園。在獨立戰(zhàn)爭即將取得勝利之際,華盛頓在給喬治的信中寫道:“從目前一般跡象來看,人們似乎已認為戰(zhàn)爭的結束指日可待,剩下的工作唯有攫取錢財和謀取官職?!睆倪@個意義上講,梅森與華盛頓一樣,都是想為世人做一個不貪戀權位的榜樣。梅森引退在先,在這點上,也可算是華盛頓的“精神導師”了。
從前我對喬治·梅森缺少關注與了解,查閱資料后得知:1787年制憲會議召開,梅森在制憲會議上經常發(fā)言,是那次會議中發(fā)表演講最多的人之一。他為美國憲法的制訂發(fā)揮了重要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憲法的主要起草人詹姆斯·麥迪遜曾是喬治·梅森的學生。眾所周知,麥迪遜后來成為美國歷史上第四任總統(tǒng)。不過,在以后的年代里,令人們常感到困惑的是:對法律特別是對憲法如此看重的喬治·梅森,最后竟沒有在費城制憲會議上通過的憲法草案上簽字。但這對梅森自己來說,其實原因再清楚不過了,那就是:第一,他認為憲法草案缺乏對個人基本權利的保障;第二,他擔心憲法草案規(guī)定的聯(lián)邦政府的司法權力過于強大,會使州政府的司法體制變得無關緊要。后來美國政治、法律的發(fā)展,證明了喬治·梅森所擔心的問題并非杞人憂天?!睹绹鴻嗬ò浮?,也就是美國憲法中第1至第10條修正案,解決了梅森的第一個擔憂;憲法修正案的第11條,則解決了梅森的第二個擔憂,對聯(lián)邦政府的司法權力進行了限制。endprint
紀念園很樸素,喬治·梅森的銅像坐在長椅上,一邊放著他的帽子和手杖,一邊擱著兩本書。兩旁的大理石墻壁上雕刻著梅森當年撰寫的名言:一邊是“一切權力來自人民,屬于人民”;另一邊是“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獨立,天賦權利與生俱來”。
后來從華盛頓特區(qū)回紐約,路過美國的歷史文化名城費城,我們參觀了“獨立宮”和“自由鐘”?!蔼毩m”前的廣場上有一塊石碑,上面刻的就是美國憲法修正案第1條,可見后人對這一憲法修正案是多么重視。
【迎著死神前進的林肯總統(tǒng)】
這次到美東旅行,我?guī)У年P于林肯總統(tǒng)的書是《林肯自述》(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2年版)。書名聽起來像自傳,其實自傳部分才占一頁多,它乃是“林肯一生主要言論”選集。
讀到《在費城獨立廳的講話》,我的心情特別沉重,也對林肯更加崇敬。
林肯一生最著名的言論,是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國家公墓落成典禮上的演說。與葛底斯堡演說的有所準備不同,這篇在費城獨立廳的演說只是即興發(fā)言:“我來這里的時候沒有想到會被叫上來講話,我原本以為我只不過來升升旗而已?!边@一天是1861年2月22日,離他正式就任總統(tǒng)職位只有十來天時間。
他一上來就說:“當我發(fā)現(xiàn)自己站在一個洋溢著智慧、愛國熱情、忠于原則并產生了我們生活國度的各項制度的地方時,我的內心充滿了強烈的感情?!绷挚显诤髞淼母鸬姿贡ぱ菡f里也一再強調美國的立國之本,即《獨立宣言》所蘊含的精神原則:“這種思想確保總有一天,人人都可以擺脫肩上的重擔,都會擁有平等的機會。這就是體現(xiàn)在《獨立宣言》里的精神?!边@個解釋非常精辟,對奴隸制更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這種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與原則,應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
而在此演講的前一天,林肯在與費城一河之隔的新澤西州還有一場演講,《自述》一書節(jié)選的題為“新澤西州人民偉大的戰(zhàn)斗目標”。其中談到華盛頓等先賢們“為之戰(zhàn)斗的一定不是普通的東西。那種東西比民族獨立更重要,它能給全世界的人民帶來巨大的希望”。“那種東西”指的是什么?是自由。與華盛頓的《告別演說》一樣,林肯也有強烈的使命感。
但我感到有幾分驚訝的是,在這篇短短的即興講話中,他兩次談到自己的死。一次說:“……如果不放棄這個原則就無法拯救我們的國家(避免分裂),我想說我寧愿在這里被刺死也不愿放棄它?!币淮问茄葜v結束時,他賭咒發(fā)誓般地說:“(上面)我所說的每一句話,我都愿意為其而生,而且如果是上帝的意愿,我也愿意為其而死?!?/p>
雖然美國建國多年來,尚無總統(tǒng)遭到政治謀害的先例,但林肯強烈地預感到了反對奴隸制和阻止國家分裂斗爭的嚴酷程度。1861年2月13日在國會發(fā)表演講時(《自述》題為“面對多變的局面”),他說:“剛才參院主席說得對。美國人民選舉我當選這個職位,一個重責大任已經落在我的肩上了。我深深地感到這份責任的重大。眾所周知,我沒什么名望,也許都沒有該有名望的理由,但是連國父都不曾承擔的重責大任,現(xiàn)在落在我肩上了?!?/p>
為什么林肯會覺得他的責任比華盛頓等人當年進行獨立戰(zhàn)爭還大呢?最重要的應該是,當年殖民地十三州從母國英國爭取獨立,是同心合力的,縱然有是爭取高度自治還是完全獨立的意見分歧(前者似今天仍奉英國女王為元首的加拿大,后者則成為了美國),但利益訴求是一致的。而這回,在奴隸制興廢上的分歧與沖突,實際上是不可調和的。
廢除奴隸制在美國阻力有多大?看看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的傳記性故事片《林肯》就知道了。該片取材于普利策獎得主、歷史學家多麗絲·卡恩斯·古德溫的作品《仁者無敵:林肯的政治天才》。1865年1月,內戰(zhàn)接近尾聲,北方勝利在即,林肯一直擔心戰(zhàn)時的《解放奴隸宣言》會在戰(zhàn)后失效,因此將制定廢除奴隸制的憲法修正案視為一個更可靠的解決辦法。贏得1864年大選后,林肯力促第13條修正案通過,在各方博弈的關鍵時刻,他指示國務卿威廉·H·蘇厄德和聯(lián)邦眾議員約翰·B·埃利等人,務必使用任何必要的手段來確保修正案通過,這些手段包括承諾政府公職、政治捐款及散播民主黨議員有意改變投票立場的消息等。以致此后眾議員賽迪斯·史蒂文斯對此評價道:“19世紀最偉大的舉措是在美國最純潔的人的協(xié)助和教唆下,利用腐敗才通過的。”
為什么美國廢除奴隸制這么艱難?
在中國,秦漢以前就從制度框架上廢除了奴隸制,雖然還有嚴重的奴隸制殘余——如《紅樓夢》里所說的家生奴隸(世代相傳的奴隸身份),“天仙配”傳說里的董永為葬父而賣身為奴,唐代作家柳宗元在蠻荒之地柳州任刺史時,最重要的一條政績,就是解放債務奴隸。
歐洲也早于美國廢除奴隸制。1833年,英國兩院通過了《廢奴法案》,宣布奴隸制為非法,并以每人27英鎊,共計2000多萬英鎊的贖金,解放了大英帝國全境的75萬名奴隸。而相對野蠻落后的沙皇俄國,也于1861年廢除了農奴制。
對于美國來說,廢除奴隸制有雙重意義:一是對奴隸制的徹底否定;二是(對黑人的)種族偏見的徹底否定。對于前者來說,罪惡的奴隸制存在已有6000年以上。奴隸制在古希臘和古羅馬被認為是合乎正義的,柏拉圖的《理想國》認為奴隸是“理想社會的必要成分”;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政治學》中,說奴隸制是“天然的、有利的和公正的”。這樣的觀念在兩百多年前的歐美可謂深入人心,1808年國際海事法庭的法官曾判決奴隸販子勝訴,判決書上的理由是:“黑色是有罪的標志,所以黑色人種是罪惡的族群,成為奴隸是理當接受的天譴,這是他們的命運?!?/p>
比觀念更新更難改變的是利益得失。
美國黑人人口比例高,是南方種植園主的主要“財產”。開國先賢華盛頓、杰弗遜和喬治·梅森,都是種植園主,都蓄有不少奴隸。而只有華盛頓留下遺囑,在他身后解放他名下的奴隸。所以美國憲法是將奴隸作為私有財產保護的,規(guī)定黑人成年男性有3/5的選舉權。這也是林肯為什么要通過憲法修正案才能廢除奴隸制的緣故。endprint
南方種植園主不愿意奴隸解放,即使通過了憲法第13條修正案(“第一款 在合眾國境內受合眾國管轄的任何地方,奴隸制和強制勞役都不得存在,但作為對于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懲罰除外;第二款 國會有權以適當立法實施本條”),南方各州仍然想方設法阻礙憲法修正案的實施。比如依據(jù)對犯罪人員可處以強制勞役的條款,將流浪的無地黑人或犯有輕微偷盜行為的黑人處以強制勞役。同時,一些北方共和黨人擔心黑人有了完全的選舉權,南方的眾議院席位會變多,更有兩黨人士擔心解放黑奴會引發(fā)黑人叛亂,危及社會穩(wěn)定。俄羅斯著名詩人涅克拉索夫有篇長詩《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表達的就是俄國廢除農奴制后過渡時期的亂象——舊秩序被打破而新秩序未建立時,也許會增加更多的不滿。
事實上,又經過了100多年,轟轟烈烈的黑人民權運動爆發(fā),其領袖人物之一馬丁·路德·金,遭遇了與林肯同樣的命運,被極端的種族主義分子刺殺。想想150多年之前,林肯面臨的政治與社會環(huán)境有多么兇險,就不難意識到他的人格是多么偉大,他的擔當是多么了不起。
這就是為什么在當代的美國歷史人物權威評價中,林肯的排名甚至在華盛頓之前的原因之一。
【細數(shù)西點軍校的名將】
“美東行”的最后一站是參觀西點軍校。
華盛頓是1799年12月14日病逝的。就在12月12日致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信中,他表示贊成漢密爾頓向陸軍部長提出的創(chuàng)建國立軍事學院的意見,希望立法機關對這一問題給予應有的注意。只是他拒絕就辦校細節(jié)發(fā)表意見,避免濫用自己的威望影響專家的決策。
果然,經國會議決,1802年3月16日這所國家軍事學院就在離紐約市不遠的哈德遜河西岸的西點鎮(zhèn)開始建設了。這所美國軍事學院,被人們稱為西點軍校。200多年來,它為美國培養(yǎng)了眾多軍事人才,人稱“將軍的搖籃”,還有不少政治家、教育家和企業(yè)家。
我是有名校情結,欣賞“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的人,不過,我也認為名校出人才只是比普通學校概率大一點,甚至只是生源本來優(yōu)秀而已。
在剛游歷過的首都華盛頓,有兩個威風凜凜的將軍雕像:一是國會山莊前面國家廣場上的尤利西斯·S·格蘭特將軍;另一個是離白宮不遠的安德魯·杰克遜將軍。兩人都擔任過總統(tǒng),前者是第21屆和22屆,后者是第11屆和12屆。因為格蘭特是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聯(lián)邦軍司令員,又是西點軍校的畢業(yè)生,談西點幾乎必提及他,所以在中國,他比安德魯·杰克遜將軍的名氣更大些。但在美國就不一定了,這次在國會大廈著名的“圓形大廳”,我只看到了杰克遜的塑像,而沒有看到格蘭特的;歷史學家評出美國歷史上“最接近偉大的總統(tǒng)”,杰克遜名列前茅。美元上的圖案,最常用的1美元頭像是華盛頓,5美元是林肯,10美元是開國元勛之一漢密爾頓,2美元是杰弗遜,20美元是杰克遜,50美元是格蘭特,100美元是政治家、外交家、發(fā)明家富蘭克林。
格蘭特上過西點,是軍事名校生。他生性靦腆,甚至見不得動物流血,看見帶血的牛排也要作嘔;父命難違念了軍校,成績平平;耐不住西部軍營寂寞,退役回家做生意;南北戰(zhàn)爭打響后,聽從夫人勸告投軍,從此建功立業(yè),威名遠播??山芸诉d并沒有上過軍校,家境貧寒,13歲就參加獨立戰(zhàn)爭,做傳令兵。他出生在西部,甚至沒有受過任何系統(tǒng)教育,17歲開始學法律,后來考取了律師資格,那也是因為西部大開發(fā)時期,對律師的教育水準要求不高。格蘭特號稱“常勝將軍”,其實也打過敗仗,不過都化險為夷,而杰克遜才是真正的“常勝將軍”,不論是對英國人的新奧爾良之戰(zhàn),還是對付印第安人——人稱“紅棍”的北克里克部落,被譽為“堅韌的老胡桃木”。
當然,最能說明學歷不是最重要的,要數(shù)華盛頓了。西點軍校里有一尊華盛頓的塑像。在這里為他塑像,不僅因為他是第一任總統(tǒng),更因他是獨立戰(zhàn)爭的大陸軍總司令,是提議創(chuàng)辦西點軍校的人。1976年國會授予他美國最高軍銜“六星上將”,并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享此殊榮——雖然華盛頓在世時軍中最高軍銜是中將,他拒絕國會授予他“特級上將”稱號。
同是西點軍校畢業(yè),優(yōu)等生不見得就特別優(yōu)秀,差生不見得就差。格蘭特在軍校學習成績并不出眾,除了騎術,可他打敗了曾任校長的羅伯特·愛德華·李將軍。麥克阿瑟創(chuàng)造了西點軍校創(chuàng)辦100年來最好的學業(yè)成績,總平均成績高達98.14分,這個紀錄至今無人能破。但二戰(zhàn)前期丟掉菲律賓,朝鮮戰(zhàn)爭誤判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攻勢而導致幾次戰(zhàn)役失敗,絕不能算“常勝將軍”。
西點校園里的名將雕像,除了華盛頓、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還有一個留級生、四星上將巴頓。此人是個赳赳武夫,不喜歡讀書。據(jù)說巴頓成名后,有人問他為什么在西點多上了一年學,巴頓幽默地回答,他始終未能找到學校的圖書館。因此,現(xiàn)在巴頓將軍的塑像,手持望遠鏡,幽默地遠眺著校圖書館。
軍校博物館三層,以實物展示為主,從冷兵器時代的武器、裝備到上世紀的輕武器和原子彈外殼,品類繁多。我看得仔細且印象最深的主要有四組歷史性文物:一是原子彈“胖子”的外殼;二是拿破侖一世用的手槍及其佩劍;三是希特勒用過的金手槍,蓋世太保頭目戈林用過的指揮棒(權杖)和匕首等。還有就是與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zhàn)列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儀式相關文物:受(投)降書,上有重光葵、梅津美治郎、徐永昌三人的簽名;麥克阿瑟將軍代表盟國在受降欄簽字的第一支派克金筆;日本陸軍大將山下奉文的指揮刀。
麥克阿瑟是個榮譽感很強的人。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后,對菲律賓發(fā)動進攻,由于擔任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的麥克阿瑟判斷錯誤和處置失當,駐菲美軍轟炸機和戰(zhàn)斗機大部分被毀,空中防御能力喪失殆盡,美軍無力抵擋日軍的進攻,麥克阿瑟幾乎要拿父親留下的手槍自殺。隨后日軍進占馬尼拉,美軍退守巴丹半島,羅斯??偨y(tǒng)怕他被俘,嚴令他撤到澳大利亞,并承諾讓他指揮反攻。在以后的日子里,巴丹美軍及菲律賓軍約78000人被迫向日軍投降,再之后美軍指揮官溫萊特將軍做了戰(zhàn)俘,受盡屈辱直到日本投降。
麥克阿瑟很有歷史感也很有表演天分,他用了五支筆在投降書上簽名。簽了“道格”的第一支筆,送給了特邀前來陪同他簽字的溫萊特將軍;簽了“拉斯”的第二支筆送給了同被邀來觀禮的英國戰(zhàn)俘帕西瓦爾中將;簽下“麥克阿瑟”的第三支筆,送給了美國國家檔案館;第四支筆簽了職務“盟軍最高統(tǒng)帥”,送給西點軍校;第五支筆簽了年、月、日后,送給了愛妻。
我仔細辨認了,這座博物館展示的并非麥克阿瑟送給母校的那一支,說明書寫得很明白,是第一支筆——送給溫萊特將軍的那一支。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麥克阿瑟邀請溫萊特少將和帕西瓦爾中將來陪同他簽字受降,是因為溫萊特接替他做駐菲美軍指揮官,堅守菲律賓到彈盡糧絕才投降;英軍的帕西瓦爾中將在新加坡被圍時率軍投降,當然也與盟軍在東南亞的整體頹勢有關。兩人剛從設在中國沈陽的盟軍戰(zhàn)俘營趕來,被三年戰(zhàn)俘生涯摧殘得形容枯槁,麥克阿瑟請這兩人陪同簽字,正是對他們所受苦難的一種補償。
我無意對麥克阿瑟此舉做深入的心理分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對兩位被迫投降的將軍并無輕視之意。這便是騎士文化——雙方決戰(zhàn)(決斗),打不過了認輸,或者當了戰(zhàn)俘,并不是多么可恥的事情,雖說不上光彩,但至少敢于承認“勝敗乃兵家常事”。
其實,華盛頓將軍也有過投降的經歷。1754年5月,他率領小股部隊參加(或許是挑起了)法國—印第安戰(zhàn)爭的第一次交戰(zhàn),數(shù)日后在俄亥俄河畔筑起一座名為“必需堡”的堡壘,但最終被迫投降。前面提到的安德魯·杰克遜,他就是一位當過戰(zhàn)俘的總統(tǒng)。獨立戰(zhàn)爭期間,駐南卡羅來那州查爾斯頓的美軍向英軍投降后,杰克遜與兄長羅伯特·杰克遜隨之成為戰(zhàn)俘。即使后來競選總統(tǒng),政敵挖空心思地百般詆毀他,也沒有人提及他當過戰(zhàn)俘的事。相反人們一直津津樂道的是,尚未成年的他,被俘后拒絕給英軍軍官擦軍靴,哪怕被這名惱羞成怒的軍官揮刀砍傷。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