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治軍
摘要:湖湘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其中一朵奇葩,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F(xiàn)代中國最杰出的偉人毛澤東就誕生在湖南這塊土地上,從此舉步,度過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 接受了他所有的正規(guī)學校教育,其實事求是思想形成受湘學“以禹墨為本,周孔為用”,倡獨智大醒,貴“誠”而蔑“浮”,重“實”以明“身”思想浸染不言而喻。
關鍵詞:湖湘文化 實事求是 文化影響
一、湖湘文化實事求是溯源
湖湘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務實,即講求實事。既寓“道”于“勢”,又以“勢”求“道”,最早可溯及王夫之,他“趨時而更新”、“因時而變法”,其經世之風,一脈相承,長延不息,對湘籍學士影響極大。1941年5月,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對“實事求是”作了科學的解釋,他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觀亊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并且認為,“是”就是事物的規(guī)律,“求是”就是認真追求、研究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找出周圍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及關系,作為我們工作的向導。就是以湖南人倔強、刀剛火辣的性格,借助著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打敗了各種反動勢力,創(chuàng)建人民自己的國家,實現(xiàn)了人民當家作主。
二、受教與思索:湖湘文化的影響
(一)名師啟蒙
毛澤東從8歲開始進入私塾,熟讀四書五經。1907年,毛澤東14歲輟學在家務農時,經常從表兄文運昌那里借來一些進步書籍閱讀,堪稱為奇書的《盛世危言》對他的影響很深大,也正是由于這本書,激起他恢復學業(yè)的愿望,只有讀書才有出路,為救國救民而儲才蓄能,為追求真理,終于在與父親發(fā)生爭執(zhí)后,從小山村出發(fā),邁出了他的求學之路,推開了他走進世界的大門。
1909年,毛澤東就讀于烏龜井私塾,其師毛岱鐘畢業(yè)于法政學堂,以訟筆稱道于鄉(xiāng)里。后轉到東茅塘私塾,其師毛麓鐘原本秀才,并曾于蔡鍔部下供職,于學于政均有見識。在他們指導下毛澤東點讀了《史記》《綱鑒類纂》和《曰知錄》等有名的政治的歷史書籍,可知受益非淺。次年毛澤東進入湘鄉(xiāng)高等小學堂后,曾以《言志》《救國圖存篇》和《宋襄公論》為題作文,學得教師喜愛和學友欽慕。少年時期的毛澤東外出求學時,曾立詩以抒其志,以抒胸意: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用遠大的理想,指引自己前進,甚至曾給自己取名“子任”,決心以拯救天下為已任,以大擔當干大事業(yè),決心要做中國的拿破侖和華盛頓。
進入第一師范后,毛澤東接受了系統(tǒng)的教育,在老師楊昌濟先生湖湘文化的熏陶下,精心地研習曾國藩的生平和著作,加以筆記標注;對王夫之“行先知后”、“即事求理”、“必以履踐為主,不徒講習討論而云學也”;魏源“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夫士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勤訪問始”等完全贊同;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一向強調知行統(tǒng)一和力行的重要,認為“博學、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廢,博學、深思皆所以指導其力行也,而力行尤要”。在重力行思想的支配下,青年毛澤東曾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廣泛地進行了社會考察,主張不僅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社會這本“無字天書”。
(二)自身思索
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的哲學課堂筆記《講堂錄》中所記錄的“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就是源自“第一人”曾國藩的一條語錄?!肮耪邽閷W,重在實行”、“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是對此的深化。王船山豐富的思想成果,對渴求知識的青年毛澤東來說,起到了振聾發(fā)聵的思想啟蒙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青年毛澤東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知行觀的影響。這些圍繞著學以致用、實事求是的方向論證,體現(xiàn)他對湖湘文化揚棄的基礎上,然后篩選性地吸收其精華,對其中求真精神,更是心領神會,達到了運用自如和更高層次的境界。
三、實事求是思想雛形:原則與方法萌芽
實事求是思想雛形具體體現(xiàn)在其原則與方法的萌芽上。
(一)實事求是的原則
湖湘文化的實事求是的因素影響著早年毛澤東,他也從中提煉出其原則,并加以堅持。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在反對主觀主義特別是在反對其教條主義的斗爭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既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又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fā)點、根本點,也是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堅持的思想路線,講求實效,不圖虛名。
(二)實事求是的方法
一是社會實踐。用實踐來檢驗自己的思想,毛澤東認為,研究問題“須以學理為依據”,在研究之先“須為各種主義之研究”,“有須實地調查者,須實地調查之”。他學習期間,曾多次到農村做實地考察。在1917年7月時,他曾邀約好友蕭子升和蕭蔚然對長沙、寧鄉(xiāng)、安化、益陽、沅江五縣,進行社會游學活動,常常風餐露宿,行程近千里,沿途走訪村落、農戶、寺廟,調查民情,拜訪方丈,參觀佛殿,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與民俗,了解民間疾苦,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以求源于現(xiàn)實,合乎實際的真知,大大豐富了閱歷和知識,更使毛澤東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作為”。
二是辨證思維。在對優(yōu)秀青年赴法勤工儉學的問題上,毛澤東是大力贊同的,還曾親自送了一批新民學會會員到法國學習先進的文化與技術,只是對自己去留問題,卻是冷靜思考,他覺得與其糊里糊涂去留學,不如先對國情做一個具體了解后,再到國外去,“考察時可以借資比較”。在他看來,任何革命若要成功,首先人民必須團結,然后革命知識分子、思想進步分子必須和我們的人民群眾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所以毛澤東才會決定暫不出國,“寧愿多增加一點關于本國的知識”。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體現(xiàn)在“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四個方面,以理學的道德精神與經世致用的實事實功相結合,賦予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哲學依據,湖南人以其吃得苦,霸得蠻,舍得死,不服降的騾子精神,湖湘文化具有了“獨立不羈,遁世不悶”的特殊品格。
參考文獻:
[1]許順富.論湖湘文化對毛澤東個性特征形成的影響[J].懷化師專學報,1997,(01).
[2]高菊村.青年毛澤東[M].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
[3]李銳.毛澤東早年讀書生活[M].萬卷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