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玲
【摘要】古詩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展現(xiàn)著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與民族的智慧,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古典詩歌對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養(yǎng)青少年的審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奮發(fā)有為有重要意義。選入初中教材的古詩,都是歷經(jīng)錘煉的名篇佳作。本文主要談談初中生古詩鑒賞的方法。 【關鍵詞】了解作者;吟詠誦讀;品析語言;抓住意象;掌握技巧
【中圖分類號】I052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典詩歌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最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它充溢著醉人心魄的藝術魅力。王國維曾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中學生如果能懂得閱讀和鑒賞一些歷代詩詞名篇,不僅有助于豐富文化生活,吸取文化精華,提高文化素養(yǎng),而且有助于創(chuàng)造新文化,培養(yǎng)高尚情操。
我國古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是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的責任。我們中學生要熱愛古詩詞,努力提高閱讀和鑒賞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古詩歌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
一、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把握思想內(nèi)容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有助于幫助我們把握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不同時代不同經(jīng)歷的詩人,他們的作品也往往有不同的風格和情調(diào)。詩歌里,或流露著詩人高尚的愛國情操,或飛揚著詩人的凌云壯志,或記載著詩人的悲歡離合、傳達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或滲透了他們對人生的體驗、對世界的思考,或體現(xiàn)著纏綿的愛情、真摯的友情、濃郁的鄉(xiāng)情。 “詩言志”、“詩緣情”,詩歌的內(nèi)容跟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密不可分。例如:陸游生于金人入侵時期,有9年的軍旅生涯,堅決主張抗戰(zhàn),失去官職,回到家鄉(xiāng),雖然年紀大了,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衰退。他的詩作富有戰(zhàn)斗性和洋溢著愛國的激情。李煜是南唐后主,亡國之君。他的詞,在亡國之前十分綺麗,亡國后十分哀怨。這些人物的事例告訴我們,了解詩人則大體上把握了詩的內(nèi)容,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吟詠誦讀是閱讀與鑒賞詩歌的基本途徑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詩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边@是新課標對詩歌教學任務的要求,而要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吟詠誦讀是必然的學習途徑。
吟詠誦讀,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加深對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趣味。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吟”可見吟詠誦讀是培養(yǎng)感受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朗讀吟誦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詩歌通過反復誦讀、吟詠,把聲音的強弱、快慢、高低、輕重以及語調(diào)的抑揚頓挫讀出來,從而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領會其深遠的意境。只有通過吟詠誦讀,才能切身體會到詩歌那種直接進入人心的力量,學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李賀的詭異濃麗、李商隱的殘冷清婉。
三、品析詩歌語言是鑒賞詩歌的核心
詩歌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詩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語言的魅力。因此,詩歌閱讀與鑒賞必須從語言入手,只有從品味語言開始,我們才能切實感受到詩人的藝術匠心所在。
(1)“詩眼”
前人云:“詩之有眼,猶人之有目也?!比酥?,乃心靈之窗口;詩之眼,則是洞察詩詞旨趣的窗口,它是一首詩的靈氣所在,在閱讀古典詩詞時,只要抓住詩眼這把解讀鑰匙,便可弄清情感脈絡,領會詩歌的意境和主旨。例如:“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敝小把省薄ⅰ袄洹眱勺掷L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2)用典
典故以精煉的文字包含著豐富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所以古詩詞為達到言約意豐,常使用典故以借古諷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
(3)修辭手法
為使詩句更加形象、生動、感人,詩人常使用各種修辭手法,品味語言就必須弄清楚修辭手法所指的具體形象。比喻,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夸張,如李白說愁,愁到“白發(fā)三千丈”;對偶最為常見,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此外還有比擬、借代、反復、呼告、互文、頂真等很多修辭手法,理解詩歌中語言的修辭手法,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蘊藏的思想內(nèi)涵。
詩歌語言或嚴實質(zhì)樸,含蓄雋永;或形象生動,清新雅致;或絢麗飄逸,和諧婉轉(zhuǎn)。古今中外的詩人幾乎都甘愿在語言的錘煉上下苦功夫: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盧延讓“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 詩歌閱讀與欣賞必須從語言上入手。
四、抓住詩歌意象,揣摩詩歌意境
意境與意象一樣,也是客觀物象和詩人主觀思想感情的融合,但意象是組成整體情景的個體,意境則是由若干個意象共同組成的整體情境和氛圍。因此要揣摩詩歌的意境須從解析詩歌的意象著手。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感情的流露,抓住意象及其特點,并反復揣摩體味作者思想感情,是順利進入詩歌意境的關鍵。如松柏象征孤直、頑強、高潔,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zhì)。
五、掌握詩歌的藝術技巧 詩歌的藝術技巧包括內(nèi)容很多,常見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構(gòu)思、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風格流派等。行文構(gòu)思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采用意象相加的形式。詩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描寫、抒情等。描寫又有白描和細描,如白居易、陶淵明的詩多用白描,王維的很多詩則善工筆細描。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詩中多用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等間接抒情的方式。詩中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比興、象征、虛實結(jié)合等。如:“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鼻叭錁O力渲染昔日之繁華,結(jié)句卻落筆于今日之荒涼,巨大的反差、強烈的對比,讓人頓生人事變換、古今盛衰之感慨。詩中的風格流派如李白的清俊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蘇軾的曠達豪放,柳永的柔美婉麗,劉禹錫的寄寓深遠,陸游的激昂悲壯,陶淵明的平和閑適等。中心 http://www.studa.net 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瑰寶,從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以上粗略地提出對詩歌進行閱讀與鑒賞的方法,在今后的學習中要多學習多積累,在學習中陶冶情感,在讀中獲得深刻感悟,在品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中華古典詩詞吟誦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孫克強;鄧妙慈 文學與文化 2012/02
(2)古典詩歌鑒賞與教學的幾點思考和嘗試 閆淑蓉 甘肅科技縱橫 2008/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