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榮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中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與人文性。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具有支撐民族發(fā)展的精神力量。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各種德育因素,包含著思想道德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需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本文就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現(xiàn)狀與對策展開探討。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德育教育;現(xiàn)狀;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一、 中學語文德育工作的現(xiàn)狀
1.德育方法單一,具有形式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方法單一,追求形式化,缺乏實質(zhì)內(nèi)容。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沒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應有的效果。這種形式化的傾向,德育教育與中學語文學習沒有有效融合,德育內(nèi)容缺乏趣味性,生拉硬套,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教師是德育教育的引導者,不是灌輸知識的領導者,也不是專制者,不能忽視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這種德育方式達不到德育教育的效果,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同時,教師把德育教育看作是新課改的一個擺設,教學形式華而不實,教學內(nèi)容空洞乏味,這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首要問題。
2.德育內(nèi)容趨向功利化。文學反應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與精神感受,是作者情感與心理狀態(tài)的反應,初中語文教學需要以人為中心,德育教育也應該以人為中心。但是,很長時間以來,語文教學一直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語文教學也出現(xiàn)功利化的傾向。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忽略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受傳統(tǒng)教育與影視教育的影響,中學語文教學教師對德育內(nèi)容的選取仍然具有功利化的傾向,語文教學總是在資本主義、封建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的。學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時候,情感上受不到動容。不利于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發(fā)展。因此,需要改進語文教學中德育內(nèi)容功利化的傾向。
二、中學語文教育德育工作的有效對策
1.創(chuàng)設道德兩難情境,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依據(jù)中學的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設道德兩難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提升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道德兩難,就是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guī)范且兩者不可兼顧的情境或問題。例如,在學習《駱駝賦》的時候,文中的主角葛隊長應該拋棄駱駝么?答案是應該或者是不應該。這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道德兩難的情境進行探討,學生進行討論之后,認識到各種不同類型的道德規(guī)范是可能存在矛盾的,認識到自己的道德意識與價值判斷和他人的不同,促進學生的道德判斷水平不斷地提升。這種道德兩難情境的開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
2.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閱讀各種作品,體會其中的豐富的德育情感。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體會文字,感悟情感,升華心靈,在自己的內(nèi)心主動地構(gòu)建德育教育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的時候,作者在文中分別使用了記敘、描寫、議論與抒情,敘事上層層疊進,情感上逐漸的升華,最后提出自己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在學習本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件上播放洞庭湖美麗的圖片,伴隨播放悠揚動聽的音樂,學生的感情在這種情境中一步步的推進,教師以此為契機,引領學生品讀文章,感受作者心懷天下的情懷,并且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學生反復閱讀,情感也逐漸的深入推進,學生的愛國情懷得到培養(yǎng)。因此,需要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
3.在朗讀訓練中滲透德育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占有重要的位置,朗讀是體會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感情的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課文,感悟作者的感情,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融,引導學生真正的領悟到作品的內(nèi)涵。俗語有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掌握語文課文的本質(zhì)內(nèi)涵,不能夠完全依靠教師的講解還要注重學生自己的朗誦與與理解,才會體會作者生動的語言與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閱讀的時候,要注意學生閱讀的語氣、語調(diào)與語速,最大限度的調(diào)動學生的內(nèi)心的情感,與學生在心靈上產(chǎn)生共鳴。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誦的時候,要注意借助肢體語言,與學生進行眼神的溝通與交流,引導學生通過聲音、手勢等把作者的感情傳遞出來,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落花生》的時候,引導學生朗誦“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等果實那樣高高的掛在枝頭,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等句子的時候,讓學生抓住花生的特點進行朗誦,在語調(diào)上不斷起伏,強調(diào)花生與其他的植物是與眾不同的,突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主題。另外,教師指導朗誦的時候,需要根據(jù)不同文體進行不同的指導,例如在進行戲劇朗誦的時候,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誦的方式。在朗誦的過程中,學生與文中人物共同呼吸,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受到情感上的熏陶與道德上的教育,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都會德奧提升,在提升語文教學的效果的同時,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雙贏。
總而言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勢在必行的,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素質(zhì)教育的全面推進,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中學生正是學生性格轉(zhuǎn)型的重要時期,其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容易受到影響,需要教師的全面指導。同時,語文學科中具有豐富的德育教材,在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比擬的優(yōu)越性。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存在一些弊端,需要一線教師的不斷探索與實踐,促進德育教育的有效開展,促進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曾術(shù)華.探究當今學校德育教育理念發(fā)展的幾個新動向[J].人力資源管理,2010,(06).
[2]閆俊嶺.寓德育教育于語文教育中的途徑[J].黑河學刊,2010,(05).
[3]鄭濤.淺談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J].南方論刊,201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