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全新
摘 要:統(tǒng)籌學主要是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對有關因素或者情況進行統(tǒng)籌安排,協(xié)調相互進度。最終實現(xiàn) 整體最優(yōu)效果的一種方式方法!在分層分層測試過程中合理應用,達到高質高效的分層測試目的。
關鍵詞:合理統(tǒng)籌安排、高質高效測調
分層測試過程中,地面施工及地下水量調配,有許多施工程序及水量調配順序。合理的統(tǒng)籌安排,抓住重點,理清思路,才能做到高質高效的完成分層測試工作。
1.統(tǒng)籌學在分層測試地面施工過程中的應用
正常分層測試工作時,當車輛停在井場后,所需工具很多。有壓力表、分層測試儀器、活動扳手、大、小管鉗兩把、加力杠、分層測試防噴管、分層測試平臺、攀爬梯 、分層測試天滑輪、地滑輪、放空桶、防滲布、鋼絲刷、黃油等十多種。
1.1 一般的施工程序
1.1.1 先將車輛停至距井口十到十五米遠,一人下車,負責對正絞車。
1.1.2 量取壓力,班長打電話聯(lián)系采油工,報裝分層測試。
1.1.3 圈定施工現(xiàn)場,拉警戒帶,放置安全警示牌。
1.1.4向井口運送工具、儀器,分層測試堵頭。一個滿員班組三個人,平均每人最少往返兩趟。
1.1.5分層測試完畢后,再依次將工具、儀器收回。
1.2最佳方案
1.2.1、將車輛倒至距井口兩到三米 ,一人量取壓力,一人拿管鉗或防盜扳手檢查閘門是否可用。班長打電話聯(lián)系采油工
1.2.2、依次卸下攀爬梯,防噴管(防噴管輕放至攀爬梯上,防止絲扣沾染污物),防滲布、儀器等所需工具(儀器應放在防滲布上,防止絲口沾染污物。清除絲扣上污物浪費時間)
1.2.3、司機擺車,一人對正絞車,另一人立桿拉警戒帶圈定井場。
1.2.4、司機輔助拉警戒帶、立安全警示牌。另一人可開始關井,司機拉分層測試堵頭,至井口放在防滲布上。此時三人可齊聚井口立防噴管,準備分層測試。
1.2.5、分層測試完畢后,絞車崗收完分層測試堵頭,然后將分層測試車倒至初始位置(此時不耽誤拆卸分層測試滑輪、分層測試平臺)。
經過最佳合理優(yōu)化,儀器、儀表、工具,定點定位存放,在節(jié)省體力的同時(節(jié)省人員負重往返于井口與車輛間的體力及時間),可將分層測試工具、儀器安全迅速裝卸在車輛上。一口井在地面施工過程中最少節(jié)省二十分鐘。
2、統(tǒng)籌學在地下水量調配過程中的應用
影響注水井井下注水合格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地層性質、啟動壓力、巖壓、注入壓力、注入量、水嘴大小等。如何利用它們之間存在的必然聯(lián)系,做到高質高效地完成調配工作,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統(tǒng)籌學。
2.1、要想高質高效地測完一口井,首先要拿到注水井施工設計。分析設計所提供的必要數據,如分層測試目的、巖壓、層段性質、有效厚度、配水器深度、配注量、注入壓力。以下是提供的一口注水井施工設計。
2.2了解以上數據后,接下來就是檢配工作。檢配資料是調配的第一手資料,檢配時一定做好壓力及水量的實時數據記錄。了解各層段在不同壓力下,相同水嘴時的注入量。
2.3在分層測試檢配后,如果發(fā)現(xiàn)某一層段發(fā)生堵塞時,要進行解堵,解堵后,根據實際情況,盡量讓注水穩(wěn)壓時間延長,讓該層水量“吃飽”,這樣有助于在分層測試調配水量時,能夠快速的調準水嘴。
2.4先限制后加強。 接到分層測試方案后,要看各層段性質,首選是限制層調整,先將它的水嘴或出水孔大小固定,再調接替層,最后選擇加強層,在限制層水量調整時盡量接近下限進行。
2.5先動大再動小。當壓力下降時,一般都是限制層大水嘴的變化大,水量會先超注。所以首選是先縮超量大的層,將注水壓力提高至原來的壓力點,使各層恢復到原有的注水量。這叫動大水量。當壓力上升時,是因為某一層段注水量大量減少而引起。這時就要先放大該層堵塞器的水嘴,這叫動大水嘴。 當吸水差的層位水嘴放到最大還是完不成配注時,就要縮小其它層的水嘴,使注入壓力頂到巖壓。這就是動小。巖壓低的井可將水嘴相對放大一些
2.6就低不就高。在能保證全井注水量的情況下,盡量選擇大水嘴低壓力的注水狀況。這時,要做到水嘴能放大的盡量放大。這樣,就能保證我們能在地下情況發(fā)生變化時,能有更多的水嘴選擇余地。這里要注意的是注入壓力要略高于地層的最低啟動壓力。
3、結論認識
3.1掌握水量與壓力、水量與水嘴、地層性質與水量之間的關系,利用統(tǒng)籌學原理,分清主次、理清先后順序,將大大縮短測調時間,實現(xiàn)高質高效測調。
3.2充分應用統(tǒng)籌學的基本原理,將其充分運用在日常的分層測試工作中,對降低分層測試成本,提高分層測試效率,高質高效的完成分層測試任務,具有不可估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謝武軍 , 諶楊 淺談運用統(tǒng)籌學原理進行項目部署 《管理學家》 , 2011(11)
[2]陳必威 李俊武 分層測試技術適應性分析及提高注水合格率研究 《測井技術》 , 2006 , 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