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江上的建橋史,是一段獨龍族人戰(zhàn)勝天塹和貧困、走出大山的歷史。2011年,獨龍江鄉(xiāng)在怒江州率先進行整鄉(xiāng)推進,整族幫扶的試點,交通建設首當其沖,一座座公路吊橋和人馬吊橋在獨龍江及其支流上建起。同時,政府規(guī)劃把一些特別邊遠、分散、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居住點搬遷,相對集中建新村,家家蓋新房,一場重建獨龍江的脫貧大會戰(zhàn)拉開大幕……。
地處中國云南西北部橫斷山縱谷深處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xiāng),是中國獨龍族的主要聚居地。
獨龍江是與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平行并流的另一條江,發(fā)源于西藏察隔,從迪布里流入貢山,上游稱克勞洛河,入境與麻必洛河匯合始稱獨龍江。
獨龍江奔流于高黎貢山和擔丹力卡山之間,在貢山境內流程170余公里,從中緬交界的龍龍王土流入緬甸,為恩梅開江上游。獨龍江峽谷是三江并流奇觀的重要地帶,以其原生態(tài)的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獨龍江與外界有大山相隔,一年有半年大雪封山。獨龍江峽谷內江河縱橫坡陡谷深,交通極其不便。新中國成立之初,這里沒有橋,人們靠就地取材架起的竹篾、藤篾溜索來往于江河、深谷之上,或架天梯攀崖走壁。后來,在邊疆民族工作隊的幫助下,就地取材架起了一座座藤篾橋,方便了群眾來往。當時,從縣城到巴坡,要穿密林﹑攀懸崖﹑過獨木橋,還要翻過海拔3700多米的雪山丫口,馬不能通行,人行走需要七八天。
為了解決群眾生活和開發(fā)獨龍江的運輸問題,1963年12月,貢山縣組織軍民近600人,用近一年的時間,修通了一條人馬驛道。這是一條穿越深谷、懸崖和原始森林,用石頭和木頭鋪出的路。
貢山至獨龍江的人馬驛道修通后,人們才從山外扛進來一條條鋼索替換了竹篾、藤篾溜索,并開始用鋼索加固和架設吊橋。1965年7月,縣里開始在獨龍江上建第一座鋼索便橋——紅星橋。據(jù)縣交通局干部余尚文著文介紹,當時投資五萬元,由交通科工程師設計,派了施工技術員,從外地請來泥工、木工,從各村抽調了30名獨龍族青年。當時貢山不通公路,建橋用的鋼索、材料、器材以及施工人員的生活物資、藥品都要靠人扛馬馱,從碧羅雪山東麓的維西巖瓦翻兩座大雪山,運到獨龍江巴坡。經過7個月苦戰(zhàn),鋼索便橋順利建成。1981年,縣交通局修路隊將紅星橋改為人馬吊橋。
1966年,當?shù)卣眯藜t星橋所剩資金,還修建了吉木斗吊橋。1989年,又修了孔目鋼索人馬吊橋。這三座人馬吊橋一直使用到2002年。同時,還在獨龍江面上架了一條條鋼索溜索,替換了大多數(shù)竹篾溜索。
獨龍江峽谷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推動了獨龍江的建設和發(fā)展??墒牵新冯y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群眾要到鄉(xiāng)上巴坡看病或買生活用品,都要背上干糧、鍋、燒水壺,長途爬涉。教師每月要放幾天假到鄉(xiāng)上背糧。
1994年,國家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云南省提出《七七扶貧攻堅計劃》,以此為標志,云南扶貧開發(fā)工作進入攻堅階段。怒江州政府制定了《怒江州“九五”扶貧攻堅計劃綱要》,以解決群眾溫飽為目標,制定了至2000年實現(xiàn)“871111”的扶貧目標任務,即人均經濟純收入800元,產糧700斤,有1畝基本農田地,1畝經濟林,一頭豬,一只羊。當?shù)剡€加強措施,加大力度,推動扶貧工作向最邊遠、最偏僻、最貧困的地區(qū)延伸??墒牵驗榻煌ㄊ植槐?,扶貧攻堅向獨龍江的延伸依然困難重重。
1999年9月,在國家交通部和云南省交通廳的扶持下,投資1個億的99公里的貢山至獨龍江公路通車,給這個遙遠封閉的地方打開一道大門。公路向各村延伸,2002年初在孔當孔目架起了獨龍江上的第一座公路吊橋。
1999年5月,云南省委獨龍江民族工作隊第一批28人進駐獨龍江。隊長由怒江州扶貧辦副主任擔任。工作隊結合獨龍江的實際,制定了具體目標:人均經濟純收入700元,人均有糧600斤,1畝基本農田地,2畝經濟林,3只羊;戶均20畝水冬瓜樹林。85%的農戶過溫飽線;80%以上的農民勞動者掌握兩項以上種養(yǎng)業(yè)單項技術。
扶貧攻堅仍然以修路、改橋、建橋領先,2001年投資80萬元在最邊遠的雄當和麻必洛之間的獨龍江上修建了麻必洛人馬吊橋。2001年,工作隊在獨龍江推廣安居工程,大批石棉瓦和鐵皮瓦拉到鄉(xiāng)政府,凡是有能力蓋房的農民,都可以領石棉瓦。邊遠的地方發(fā)鐵皮瓦,并發(fā)給3000元材料補助費,大家積極性很高 ,離孔當近和有能力的的都來領取 ,大家互相幫助蓋起新房。工作隊又組織馬幫從孔當把鐵皮和其他建筑材料運往還不通公路的馬庫、巴坡、獻九當、龍元、迪政當、向紅班,逐步加大了安居、就地搬遷、人畜飲水、通路等工程建設的力度。
從2002年11月20日起,獨龍江開始實施退耕還林,至2003年完成退耕還林面積5370.8畝,涉及農戶826戶,3926人。政府對退耕土地的糧食和現(xiàn)金補助,基本解決了當?shù)厝说纳顔栴}。由于當時公路只通到孔當,邊遠偏僻村寨的農戶還得每月一次,爬山涉水,過溜索、走藤橋、過獨木橋,往返十來天到孔當背供應糧。
2011年,獨龍江鄉(xiāng)在怒江州率先進行整鄉(xiāng)推進,整族幫扶的試點,實施六大工程項目,即安居溫飽、基礎設施、產業(yè)發(fā)展、社會事業(yè)發(fā)展、素質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建設等工程。首先加快交通建設的進度,在獨龍江及其支流上建起一座座的公路吊橋和人馬吊橋。
同時,一場重建獨龍江的脫貧大會戰(zhàn)拉開大幕,當?shù)卣?guī)劃把一些特別邊遠、分散、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居住點搬遷,相對集中建新村,家家蓋新房。
雄當是最北端的安居點,公路剛修通,新村就進入緊張的建設中。計劃新村建成后,將向紅、麻必洛、熊茸等地分散居住的農戶都集中到這里。在龍元一座新建的鋼板吊橋上,人們正高興的運建筑材料蓋新房、建新村。至2015年,新村建設都已完成入住,人們集中精力學習技術,發(fā)展旅游、種養(yǎng)等產業(yè)。
獨龍江的公路建設和橋樑建設還在繼續(xù),未來還將要打通南至緬甸、北到西藏的旅游線路。
作者簡介
宋林武 云南省文史研究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