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仕彩
摘 要:“揚州八怪”中,黃慎的繪畫風格較為獨到,黃慎集眾家之長,破舊創(chuàng)新,大膽以草書入畫,開創(chuàng)一代繪畫新風,無論在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方面都頗有建樹。他一生貧苦,以賣畫為業(yè),布衣終生,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和對繪畫的不斷探索精神鍛造了他自成一派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黃慎;“揚州八怪”;繪畫風格
中圖分類號:J2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044-01
一、黃慎生平簡介
黃慎,處名黃盛,康熙六十年更名黃慎。為“揚州八怪”之一,黃慎繪畫能力突出,亦有自身的獨到“怪異”之處,黃慎的“怪”在于:因出身寒素,少年時家境貧苦,一世又以賣畫為生,艱苦的流浪生活使他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陶冶情操、提高藝術。個人經(jīng)歷和布衣角色決定了黃慎同情弱者的根本立場,他的詩“黃犢恃力,無以為糧;黑鼠何功?安享太倉”;“我欲推倒南山化為肉,傾盡東海灌漏口,大鋪天下謝寒士”,無不表現(xiàn)對弱者的深切同情,對社會黑暗的深惡痛絕。清代的繪畫是追求“仿古”的,很多人都是以臨摹仿照古人的畫作為主,常常陷入了閉門造車和輕視寫生的窠臼之中,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常常使得繪畫失去生氣。然而黃慎的作品不管從立意、構(gòu)圖、用筆、都顯示出了生動鮮明的生趣,這顯然是對當時畫壇上的沉悶氣息的一種強有力的沖擊。
二、繪畫風格各時期的概況
凡事不可憑一日之力而成,黃慎的繪畫亦不是在短期之內(nèi)造就的,黃慎十六歲學畫,在此后的60余年從未間斷過,其繪畫成就并非易得,他的創(chuàng)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以工筆為主,這個階段的作品主要以人物造型寫實,線條精細,風格清麗;第二階段由“細”如“粗”的轉(zhuǎn)型時期,初顯書法用筆的繪畫形式;第三階段,草書用筆爐火純情,開始出現(xiàn)大寫意作品的時期,即其繪畫的成熟期。
(一)第一階段:“精工細寫”的早期階段
黃慎初期雖是師承名師,但他卻成功的擺脫了陳陳相因的繪畫陋習,以大量的寫生創(chuàng)作為基礎,從而奠定了其深厚的寫實功底。早期的繪畫風格較為工細,線條多以傳統(tǒng)人物畫中的鐵線描,游絲描,還有釘頭鼠尾描。如《洛神圖》、《東坡禪友圖》,線條的處理多為極為工細的鐵線描,同是鐵線描,卻能生動的表現(xiàn)出女人的纖柔婉約和男人的剛毅的姿態(tài)。黃慎善于觀察社會市井生活,并且表現(xiàn)平民百姓的真切的日常生活的姿態(tài)。如《漁家樂》、《采茶老人圖》,黃慎不僅善于捕捉生動繪畫題材,更可貴的是連表現(xiàn)的對象的精神也刻畫的淋漓盡致。在其作品《西山招鶴圖》中,一名白髯老叟,面容慈祥可愛,老叟舉起雙手,衣袖下垂向右,似是有風吹來,更顯其體態(tài)豐碩,。老叟身旁右側(cè)有一駝背的小僮,側(cè)身站立,右手提著一只淺花籃,右手舉起放于前額,不知是為了遮陽光或是向遠處眺望。兩人中間描繪了一只丹頂鶴,翅膀聳起,頸項低垂,一副被馴順的模樣。三個主題的言貌姿態(tài)皆形成鮮明對比,甚是有趣。
(二)第二階段:瀟灑勁秀的轉(zhuǎn)型階段
雍正二年至雍正十三年,黃慎已居揚州十二載,此時期黃慎引草書入畫,由工轉(zhuǎn)寫,在此時期,也是其作品產(chǎn)量最高的一時期,無論是花鳥畫還是人物畫,都漸漸流露出與早期不同的面貌,此時期也是黃慎藝術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
黃慎初到揚州時的畫作與其晚期作品相比,雖 未脫去原先的工筆風格,多是勾線而少有墨色變化,如《攜琴仕女圖》《瓶梅仕女圖》等,人物刻畫工細,畫法偏向于早期,沒有太大發(fā)展。黃慎意識到,百姓對精神生活的要求已經(jīng)不能再停留在原來,而是要求變化,要創(chuàng)新。黃慎的轉(zhuǎn)變便由此開始,從書法用筆開始轉(zhuǎn)變,由楷入行,到最后以草書入畫。在繪畫上改以草書入畫后,揮灑自如,用筆大膽老練,直抒胸臆,如《盲叟圖》、《漁翁圖》,立意新穎,從題材上開始關心社會現(xiàn)象,更自由的表達自己的心境。
(三)第三階段:大寫意傳神的成熟階段
到了創(chuàng)作晚期,黃慎依然激情滿滿,作品更加表現(xiàn)出蒼勁老辣之感,草書入畫已經(jīng)達到如火純情的境界。乾隆時期,黃慎開始以狂草入畫。與中期相比,不論山水花鳥人物畫,均開始注入縱橫狂放的草書筆法,從小寫意演變成狂草用筆的大寫意,同時反映出黃慎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藝術追求。晚期出現(xiàn)的大寫意作品,不但在用筆上靈活運用草書,常用禿筆和枯墨來勾點任務的眉目口鼻等,并且喜用闊筆刷染衣紋,用墨大膽粗勁,變化萬千,人物神態(tài)的刻畫入木三分,這個時期比較典型的作品有《壽星圖》和《鐵拐醉眠圖》等?!惰F拐醉眠圖》是黃慎晚期較有代表性的作品,縱橫的筆墨技法已相當成熟。畫中鐵拐李背依靠包袱,頭埋進交叉的雙臂間,背部將大筆橫躺,沾上飽滿的濃墨一氣呵成地表現(xiàn)出來,淡墨勾勒出懷里的葫蘆。整幅作品一氣呵成,線條筆筆分明,極有韌性。李鐵拐無拘無束,四海為家的醉仙神態(tài)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三、結(jié)語
“清貧一世,飄泊半生”的黃慎以布衣終身,是一個心地磊落、恪守高尚情操的人。黃慎的畫,在畫面與題句之間,總是講究一種和諧的美,給人以完整、統(tǒng)一的感覺。揚州八怪的作品是喚起審美感情的“有意味的形式”,而不在描繪的對象?,F(xiàn)代畫壇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和其他八怪畫家的作品一樣,黃慎的作品中不乏一些應景之作,但是瑕不掩瑜,一個鐵一樣的事實是:揚州八怪的崛起使清代中期的中國畫壇迸發(fā)出耀眼的光芒,而論及“八閩老畫師”黃慎,便會以其獨特的藝術風貌突兀于中國美術界。
參考文獻:
[1]卞孝萱.揚州八怪年譜[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7.
[2]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