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玲
摘 要:在整個英語的學習過程中,閱讀和寫作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兩者不僅關系到整個英語成績,還能反映出學生對英語的整體理解能力,更是對學生英語學習程度的檢驗,因此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以初中英語作為研究對象,闡述如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閱讀和寫作結合在一起,希望可以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寫作;結合教學
英語是世界上使用非常廣泛的語言,因此在國際交流中起到橋梁的作用,所以英語的學習很重要。而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閱讀和寫作的能力特別能看出一個學生的英語水平,而且這兩者還關系到英語的交流能力,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和閱讀能力是英語老師特別關心的問題。而將閱讀和寫作教學進行一定意義上的結合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一、怎樣做好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我們不能將學生局限在課堂之上,要讓他們喜歡閱讀,可以讓他們讀一些英語雜志、英語期刊,看一些英語電影,這些都可以培養(yǎng)他們喜歡閱讀的習慣。還有就是在上課過程中,將英語閱讀變得更加有趣生動,這樣同學們就能更加喜歡閱讀了。比如在上閱讀課的時候,老師不要過分依賴課本,現(xiàn)在已經是信息時代了,老師可以從網絡中尋找需要的東西。可能有些同學學習能力差,為了讓這些同學喜歡上英語課,老師可以從網絡上尋找一些比較簡單的閱讀材料,可以是一些簡單的寓言故事或者是一些生動的童話故事,然后我們可以在課堂之上以小游戲的形式將這些故事用英語對話的形式進行演出。這樣幫助學生喜歡上英語,并且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下課的時候讓同學去收集一些英語笑話之類,然后在上課時候講給學生們聽,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還可以讓以前英語學習比較困難的同學更加容易地學習英語。
二、怎樣做好初中英語作文教學
作文是特別看重能力的,無論是在英語還是語文的學習中,作文更多的是考驗一個學生的文采和綜合學習能力,但是寫作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可以掌握的,因為作文里面考查的東西非常多,知識點也很廣,所以需要從學生的基礎抓起。最主要的就是詞匯了,如果沒有一定的詞匯量,就像茶壺里煮餃子一樣,有想法也寫不出來;還有就是語法,語法不僅是考試中的加分項,更能看出一個學生的英語學習程度。在教學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作文的能力,只有進行練習了??梢宰寣W生對熟悉的文章進行反復書寫,時間長了,水平就能提高,還有就是最好讓同學養(yǎng)成用英語寫日記的習慣,這樣可以非常好地鍛煉學生寫作的能力,并且隨著寫作時間的增長,也可以幫助學生加深詞匯的學習。
三、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將閱讀與寫作結合的有效措施
1.加強情境教學模式,增強對新詞匯的學習
其實英語并不是很難,只要用合適的方法就可以很輕松地掌握英語。因為之前的教育模式中,老師大多都是在講解知識點,進行一些相關的試題測試,這種方法非常不好,就像我們在學習說話的時候,你不能總用一種方式去回答,不能把英語學“死”了,就像講話的時候,別人說“你好”的時候,不能都用“我很好”來回答,但是現(xiàn)在很多同學在學習知識的時候都在死記硬背,知識的運用也很差。所以我們需要對現(xiàn)在的教育方式進行改變,首先在上課的時候,老師應該加強情境教學,通過一些情境讓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興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比如:在進行Never give up這幾課的時候,里面就有關于體育方面的信息,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將事先準備好的相關圖片進行展示,這樣就可以讓同學更加喜歡閱讀了,還有就是在閱讀課之前我們可以先進行相關詞匯的學習,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加容易地學習,然后同學們就能體會到自己讀懂文章的成功感,這樣成績就能得到提升。
2.在英語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的啟發(fā)
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都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老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這種情況之下,學生們漸漸地產生了思維上的惰性,根本不愿意思考,因此老師需要對現(xiàn)在的這種情況進行轉變。首先我們需要對學生進行啟發(fā),比如在閱讀和作文的講課過程中,我們可以將題目發(fā)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猜測,大家各抒己見,這樣就能讓學生對閱讀產生一種期待,就能加深閱讀的欲望,并且在知識的講解中,學生也能聽得更加認真。對作文的內容也要各抒己見,比如讓學習好的同學講解一下,他將怎樣進行寫作,會用到哪些語法之類的;然后讓學習成績稍落后的同學也來說一說他們的想法,比如需要寫哪句話,可能這句話他不會,然后可以讓其他同學幫忙,這樣也能促進學生互相幫助的意識。
其實英語的學習并不難,在初中的英語教學中,將英語閱讀教學和英語寫作教學結合,才能從多方面來不斷地促進當前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可以不斷地激發(fā)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不斷增強其英語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李艷.職業(yè)學校英語教育的新思維探索[A].第三屆世紀之星創(chuàng)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