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勛
【中圖分類號】R6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0-01
退行性脊柱側凸是臨床上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一種較為主要的病理改變,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是患者脊柱存在有失穩(wěn)情況,并且存在有畸形和椎管形態(tài)以及容積的變化情況,同時它是導致相關節(jié)段椎管狹窄病理改變的一個主要的因素,會引起患者神經壓迫癥狀,這是一種脊柱退變性的疾病[1]。這種病情因為脊柱以及小關節(jié)的非對稱性退變而導致,患者可能存在有腰椎間盤突出和腰椎管狹窄等癥狀,是導致中老年群體出現(xiàn)腰背部疼痛和下肢疼痛的較為常見的因素[2]。為有效分析選擇采用退變性脊柱側凸后路手術治療的效果,本研究特進行此次分析,結果取得滿意成果,現(xiàn)將主要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所有選擇的研究對象均選擇我院在2014年8月到2016年10月收治的退變性脊柱側凸患者共38例,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83歲,最小年齡為62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75.2±5.4)歲,本研究所有患者病程最長的為16年,最短的為2年,患者的平均病程為(8.5±0.7)年。對臨床表現(xiàn)進行分析,本研究存在有腰痛患者24例,存在有單側下肢放射痛患者10例,存在有雙側下肢放射痛患者15例,存在有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患者21例。本研究患者均伴隨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痛癥狀,通常是久站或久坐、行走以后存在有癥狀加重的情況,患者臥床休息以后可適當減輕,本研究所有患者伴隨不同程度的腰椎椎管狹窄引起神經壓迫癥狀,患者不存在既往腰椎側凸病史,而且本研究所有患者排除由外傷腫瘤和結核等疾病,導致患者存在有脊柱側凸合并椎管狹窄情況。
1.2 方法:對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選擇采用全身麻醉方式進行麻醉,患者選擇俯臥位,避免患者腹部受到壓迫。取患者的腰背部正中進行切口,逐漸切開患者皮膚和皮下組織,患者的骨膜下附著在棘突、椎板的肌肉進行剝離,將患者的棘突、椎板、韌帶和關節(jié)等結構進行顯露。在需要穩(wěn)定的階段需要先對患者進行椎弓根釘?shù)闹踩?,同時需要在C型臀的透視之下,確定椎弓根釘?shù)奈恢檬欠窳己茫瑸榛颊哌M行椎管減壓處理。對于存在神經壓迫的椎管狹窄的部位進行單側或者是雙側的椎板切除手術,切除肥厚的黃韌帶,幫助患者解除神經的壓迫,為患者安裝椎弓根螺釘固定棒,為患者進行固定處理,并且選擇采用轉讓技術,凹側撐開,凸側加壓,對患者進行適度的矯形。幫助患者恢復腰椎生理曲度和患者的腰椎冠狀面以及矢狀面的平衡,為患者固定所有的階段,放回咬除的骨皮質,選擇部分髂骨和人工骨進行椎板、棘突間的融合。再次對每一個階段的神經根進行檢查,如果患者存在有嵌壓,那么仍然需要對患者進行減壓處理。手術以后為患者靜脈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做好脫水營養(yǎng)神經等各種治療。
1.3 效果評價:手術前后分別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分,對患者評分選擇采用視覺評分法(VAS)進行,并且對患者的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shù)和Cobb角測定,患者手術前和術后24個月的疼痛以及功能障礙情況進行評價,計算 VAS 評分、ODI 改善率。ODI 改善率 =(術前 Cobb角-術后Cobb角)/術前Cobb角×100%。根據(jù)術后改善率進行療效評定:改善率≥75%為優(yōu),50%~75%為良,25%~50%為可,<25%為差。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統(tǒng)計軟件IBM SPSS2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研究所收治的38例患者均獲得隨訪,手術以后對患者平均隨訪10~20個月,平均隨訪(15.4±2.8)個月,患者手術以后疼痛評分、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shù)改善十分明顯,患者次拖平均矯正率理想,手術以后的5周、5個月以及末次隨訪的時候,患者的疼痛評分、ODI 及Cobb 角和手術之前相比均具有明顯的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細情況請參見表1所示。
3 討論
本研究組通過對患者的病例觀察可以看出,腰椎小關節(jié)退變和非對稱性的椎間隙塌陷是導致患者出現(xiàn)退變性脊柱側凸的主要原因。患者關節(jié)突黃韌帶增生,椎弓根扭曲導致患者的椎間孔、側隱窩以及中央椎管狹窄,使患者椎體出現(xiàn)不穩(wěn)情況。神經根的毗鄰關系出現(xiàn)改變會導致患者神經根出現(xiàn)壓迫。退行性腰椎側凸合并腰椎管狹窄,外科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受累的神經徹底的減壓,重新對患者進行矢狀面和冠狀面力學平衡重建。手術治療的原則就是緩解患者的疼痛,并且充分解除患者的神經根的壓迫,對患者的脊柱冠狀面和矢狀面的平衡進行改善,矯正旋轉和側凸畸形,恢復脊柱的穩(wěn)定性。
綜上所述,臨床上對于退變性脊柱側凸患者,為患者選擇采用退變性脊柱側凸后路手術進行治療能夠有效的使患者的病情更加穩(wěn)定,緩解患者痛苦,改善臨床癥狀,達到手術治療的目的,具有較為可觀的中期治療效果,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吳恒.長、短節(jié)段融合內固定方法治療老年退變性脊柱側凸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08(13):48-51.
孫軍,張亮.后路減壓聯(lián)合短節(jié)段或長節(jié)段固定融合治療老年退變性脊柱側凸療效分析[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17,06(03):201-2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