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法律中默示條款的探析和借鑒
黃雁寧
[摘要]默示條款的規(guī)定對合同的內容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商業(yè)貿易的發(fā)展,默示條款在英美法系中逐漸成形并完善,然而,大陸法系對此卻鮮有明確的法規(guī)規(guī)定。文章分析了作為英美法系國家之一的澳大利亞法律中關于默示條款的相關規(guī)定,并結合案例,分析了默示條款在澳大利亞實踐中的應用。我國并沒有明確的默示條款概念和相應條款,因此,在合同法中借鑒澳大利亞關于默示條款的規(guī)定對完善合同法的內容,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澳大利亞;默示條款;借鑒
一、澳大利亞默示條款的來源
自18世紀開始,澳大利亞成為英國犯人的流放之地。直至1931年,英國頒布的《西敏寺法令》使澳洲成為自治領,擁有獨立憲政。1986年澳洲頒布了澳洲法案,自此結束以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Judicial Committee of the Privy Coun-cil)作為終審法院的時代。因此,從歷史發(fā)展來看,澳大利亞的法律法規(guī)深受英國法律的影響。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1923年貨物買賣法案》(SALE OF GOODS ACT 1923)是澳洲較早涉及到默示條款的法令。而它的產生則是汲取了英國《1893年貨物買賣法案》中的默示條款制度。
默示條款即合同中雖沒有被任何一方明示列出或提及,但屬于合同的組成部分,對雙方義務和權利有約束力的條款。默示條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而產生的,最早萌芽于古羅馬時期,市場貿易的繁榮帶來了商業(yè)契約的發(fā)展。早期,為維護契約自由和意思自治原則,當發(fā)生合同糾紛時,法官會完全依據當事人雙方訂立的明示合同內容來確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對于合同雙方未提及的事項不予以補充,因而,普遍認為不存在默示條款。直到19世紀中后期,隨著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爆發(fā),市場經濟愈發(fā)繁榮,這也造成了在商業(yè)貿易中買賣雙方信息的不對等。買方在交易中的劣勢地位使得法官開始注意和考慮合同的暗含內容?;趯θ鮿菀环降谋Wo,法官在公正合理的基礎上,對合同存在漏洞的地方允許加以補充和完善。自英國《1893年貨物買賣法案》開始,默示條款被加以整合,逐漸出現在成文法典中。后來,伴隨英國對澳大利亞的殖民統治,默示條款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1923年貨物買賣法案》中出現,并不斷發(fā)展與完善。
默示條款具體內容的來源主要是法院判例和法律條文這兩個方面。就法院判例而言,主要是通過有關合同案例的判定,總結出默示條款。而對法律條文的來源,澳大利亞是將默示條款主要涵蓋在貨物買賣條例和消費法中,通過法院審理,總結歸納類型化的合同默示條款,而這些特定的默示條款,逐漸轉化為“成文”條款。默示條款主要分為三大類,事實上的默示條款,習慣上的默示條款以及法定默示條款。
二、澳大利亞默示條款的規(guī)定和應用
(一)事實上以及習慣上的默示條款
默示條款的存在使得法官自由裁量權得到了極大地提升,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法官可以隨意為當事人雙方簽訂合同。就澳大利亞而言,法官在考慮事實上的默示條款或習慣上的默示條款時,需要遵循三種標準性檢測。
1.商業(yè)效果(Business Efficacy)
事實上的默示條款是默示條款被承認的最早類型。而在判定是否存在事實上的默示條款時,最早涉及到的案例為The Moorcock(1889)14 PD 64。案例中,船舶在使用碼頭卸貨時,潮水的下降使得船體外殼撞擊到河底巖石受損。船主要求碼頭老板賠償損失。法官Bowen LJ認為,在合同中暗含著一條條款即碼頭老板已經通過合理的方式保證碼頭在船舶??繒r是安全的。如果碼頭老板履行“采取合理方式”,他會發(fā)現河床的巖石并且有義務警告停泊船只這一危險。因為碼頭老板沒有盡警告義務而使船主的船舶受損,所以,碼頭老板應予以賠償。而法官對于該合同中存在暗含條款的依據是由于雙方合同存在商業(yè)效果的期望。在該合同中,商業(yè)效果即船主在和港口簽訂合同時,目的是為了船只在合理的情況下能安全??坎⑿敦洝:炗喸摵贤菫榱藢崿F這一目的和效果。從而推斷出合同中存在默示條款。Bowen LJ還特別強調,對于默示條款的考慮并不是為了讓合同中的某一方承擔所有風險,也不是免去某一方所有錯誤,而是要實現法律上的公平公正,讓雙方對于各自應承擔的風險負起責任。也正是這一案件明確了當法院考量是否有默示條款時,應出于“明顯”和“必須”的要求下,而不是“合理”和“應該”。而BPRefinery(westernport)Pty Ltd V Shire of Hastings(1977)180 CLR 266中,BP煉油廠在轉讓資產給子公司時,認為原先與黑斯廷斯縣約定的交稅標準合同也適用于新的子公司。認為原先的合同中暗含了延續(xù)適用于子公司的條款。法官認為,該合同中,并沒有暗含這一條款。通過該案例澳大利亞明確了判定合同中是否存在事實上的默示條款的五條標準:(1)必須合理并且公正;(2)通過默示條款實現商業(yè)效果是合同必需的,如果合同本身在沒有默示條款下是有效的,則沒有默示條款;(3)默示條款必須非常明顯,“不言而喻”;(4)必須能夠清楚表述;(5)必須不與合同中任何明示條款矛盾。商業(yè)效果和延伸出的五條標準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了規(guī)范,從而明確默示條款并不是法官為當事人簽訂合同,而是為了使合同能夠實現雙方都期望的效果所采取地補救措施。
2.商業(yè)習慣(Trade Usage)
除卻商業(yè)效果之外,在考量默示條款時,還可以從商業(yè)習慣的角度進行檢測。商業(yè)習慣即在商業(yè)貿易往來中,普遍存在,被某一地區(qū)、某一領域所熟悉并且依賴的條例、習慣,合同雙方依賴于此是合理的。商業(yè)習慣意味著,法院出于遵循商業(yè)習慣的原因而認為存在默示條款。其中最典型的案例Hutton vWarren(1836)1 H&W 460中,一位農場主與土地所有人簽訂了一份土地租賃合同。農場主種植作物并料理土地,確保作物的生長。在收獲期之前,租賃合同被終止。隨后,農場主遵循農場租賃的習俗,要求土地所有人支付種子和料理田地的費用。土地所有人主張租賃合同中沒有任何條款表明應該支付這一補償。法官認為,這一租賃合同中存在向農場主支付賠償金來補償他在種植作物上的花費和勞動的默示條款。因為依據實踐中普遍適用的習慣,在農場租賃合同中是涵蓋了需要支付這類賠償金的條款,無論是否明確標出。endprint
與商業(yè)效果相似,商業(yè)習慣所產生的默示條款也有著具體的判定條件。在Con-Stan Industries of Australia PtyLtd v Norwich Winterthur Insurance(Australia)Ltd(1986)HCA 14中,Con-Stan公司聽從了一位經紀人的建議,同Norwich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在Con-Stan公司將保險費用支付給該經紀人后,經紀人并沒有將保險費用交給Nor-wich保險公司。隨后,經紀人進行了破產清算。Norwich保險公司要求Con-Stan公司支付保險費用。Con-Stan公司主張保險合同中存在默示條款即Con-Stan公司只負責將保險費用給經紀人,應由經紀人向保險公司支付保險費用。法官認為,從商業(yè)習慣上來看,并沒有足夠的事件表明大眾熟知或認可,保險費用只應該由經紀人向保險公司支付,或者,如果保險費用沒付,第一負責人是經紀人。所以,保險合同中并沒有保險費用的支付只由經紀人負責的習慣。Con-Stan公司所強調的基于商業(yè)習慣的默示條款并不存在。通過對這一判例的總結,澳大利亞在判定是否存在商業(yè)習慣所帶來的默示條款時,需要遵循以下四點:(1)該習俗或習慣可以被確定存在;(2)必須能證明該行為習慣被大眾所熟知,以至于能夠合理地推定所有合同里都會合理地假定有這一條款;(3)不與明示條款相矛盾;(4)不必考慮合同雙方是否確實知道該習慣。商業(yè)習慣的檢測標準為確認習慣上的默示條款提供了標準,也拓寬了事實上的默示條款判定、考量的范圍。
3.過去的交易(Past dealings)
當法院在考慮合同中是否存在默示條款時,也會借鑒和參考合同雙方過去達成的交易。合同雙方過去的交易會產生將來的交易也會遵循相似條款的預期。所以,法院會將這樣的條款考慮到合同中,視為默示條款。在WN Hillas&CoLtd v Arcos Ltd(1932)147 LT 503(HL)中,Hillas公司從Ar-cos公司購買木材,合同約定,Hillas公司在第二年能以減價5%的價格購買Arcos公司木材。而到第二年Arcos公司拒絕以減價5%的價格向Hillas公司出售木材,認為之前合同無效。在該案例之前,合同中的條款如果涉及將來合同中的基本條款時,合同將被視為無效。然而,在該案例中,法官首次肯定了合同中可以基于過去的交易規(guī)定,使得將來的交易“減價5%”。在將來的合同中,“減價5%”被視為默示條款。
(二)法定默示條款
澳大利亞的法定默示條款主要涉及貨物買賣和提供服務這兩大類。在早期《貿易實踐法》以及各州的貨物買賣法中,涉及貨物買賣的合同中都包含三個默示條款,即貨物要有符合買賣的品質、滿足買家購買目的和買賣的時效性。符合買賣的品質指的是貨物本身是合格產品,也許不能滿足某個人的要求,但可以滿足賣給其他任何人的要求。例如,如果一個產品含有花生,有的人對花生過敏,則不滿足他的個人要求,但對于不對花生過敏的人來說,這個產品是滿足他們要求的。這就滿足了符合買賣的品質。其次,當一個買家明確表達了他購買產品的目的,則意味著,最后購買的東西要符合他的目的,即滿足買家購買目的。最后,買賣的時效性指的是買賣是有約定好的時間范圍,逾期可能會導致損失。而對于服務的默示條款主要有合理的注意和合理的技術這兩個方面的內容。
然而,默示條款在普通法下是可以被合同雙方在合同中約定免除的。但對于消費者合同中的默示條款,在《澳大利亞消費者法》(Australian Consumer Law)中,消費者合同中的默示條款不再被視為默示條款,而是變?yōu)橄M者保障,合同雙方不可免除這些保障。從而提升了這類默示條款在消費者合同中的效力和地位。
三、默示條款的借鑒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在法律上對合同內容的要求也越來越講求明晰和細致化。就我國現行《合同法》來看,并沒有明確的默示條款概念提出或相應條款。在《合同法》第六十一條以及第六十二條中,涉及到合同內容的補充。但與英美法系不同的是,我國并沒有賦予法官較高的自由裁量權,而是在遇到合同內容不完善的情況時,可以依據《合同法》第六十二條采取具體措施,包括質量要求不明、履行地點不明、價款不明等方面,并針對各個方面,明確了具體辦法。同時,在《合同法》第六十一條中提及了交易習慣和協議補充。但并未對交易習慣加以明確。這樣的限制性措施和措辭不能滿足實踐中對合同完善的需要,實際上會為法官在處理相關案件時帶來難度。我國在默示條款制度上的欠缺,除增加了法官的工作難度,還使得我國企業(yè)在面對國際貿易合同糾紛時處于不利地位。由于企業(yè)缺乏對默示條款的了解,會忽視對相關內容或者要求的考量,而導致合同糾紛的產生,進而帶來資金的虧損。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立法上,可以完善我國法律法規(guī)。當代法律的制定已不再局限于各國所屬的法系,而更加講求借鑒和完善。雖然在法律環(huán)境、社會構造上,我國同英美法系國家有很大的區(qū)別,但是,對于其法律體系中的精華仍應加以借鑒。默示條款概念的引入可以完善我國合同的補充和救濟制度,同時,也使得合同的內容更加趨于公正公平。默示條款在立法上的明確也會增強企業(yè)或個人在國際業(yè)務上的自我保護意識,避免由于相關知識的缺失而引發(fā)的糾紛。借鑒澳洲對于貨物和服務在立法上的默示條款,能夠使得國內企業(yè)提高貨物或服務輸出的品質,讓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能夠更加穩(wěn)健和長遠。除此之外,默示條款制度還可以提高合同簽訂的效率,它的存在使得合同雙方即使在忽略某些要點的情況下,仍能保證合同效果的實現。
[責任編輯:岳文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