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晨 碩
毛澤東解無字碑
文 晨 碩
我是學歷史的,曾對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死后立的無字碑研究多年。唐朝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最為輝煌的朝代,可謂天下第一強國,各國每年都要派出使者來唐朝進行朝拜和進貢。
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去世,死后與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陵前有一塊武則天生前立的石碑,但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塊碑跟其他碑大不同,碑面上竟然沒有一個字,因此叫無字碑。千百年來,關于碑上為什么沒有刻字的原因,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但爭論到今日,仍未有統(tǒng)一的、令世人信服的答案。
縱觀歷史上名人雅士、專家學者提出的各種看法,被大眾比較認可的有這么幾種原因——
第一種:歌功頌德。武則天在位時,對內(nèi)大力發(fā)展科舉制度,提拔了一大批寒門學子,打破了豪門貴族壟斷官位的現(xiàn)狀。她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鼓勵農(nóng)桑,興修水利,為百姓千方百計謀福利。對外她鞏固國防,加強邊境建設,真正致力于徹底改善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之間的關系。使邊界多年穩(wěn)定,國力雄厚,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因此,武則天很有自知之明,她認為自己功德太大了,文字已無法描述,故立無字碑。
第二種:武則天去世后,唐中宗李顯繼位。對李顯來說,他對武則天無法稱謂,叫先帝吧,李顯父親李治也是皇帝;叫太后呢,武則天又是女皇。還有,李顯曾被武則天廢除皇位,早就心有怨恨,所以他沒心思去書寫武則天的碑文。而對于大唐王朝來說,武則天建立的“武周”是奇恥大辱。所以,出于禮法的考慮,沒人敢、也沒人愿意為武則天刻寫碑文。
第三種:武則天為自己立“無字碑”是自知罪孽深重,感到不寫碑文為好。武則天從卑微的“才人”爬上皇帝的寶座,她任用酷吏,實行告密和濫刑,鏟除異己,使得人人自危。最不能饒恕和最丟人的是,她當政期間,曾失掉了安西四鎮(zhèn),危害了國家的統(tǒng)一。因此武則天認為自己罪孽深重,所以不好為自己寫碑文。
第四種:武則天剛?cè)雽m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后宮嬪妃,李世民去世后,她被高宗李治立為妃子后,通過種種手段爬到皇后的位置,最終爬上皇帝的寶座。后來大臣們發(fā)動政變,武則天被迫禪位,不久,武則天病逝。繼位的李顯忙于鞏固自己的皇位,沒時間考慮無字碑的事。再說,給眾說紛紜的武則天寫碑文,不是什么人都能完成的……
武則天究竟是什么原因為自己立了一塊無字碑,至今也難判定。但毛主席對此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武則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讓在她的碑上刻字。有人分析其本意是功德無量,書不勝書。其實,武則天當時已認識到,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不該由自己寫,應由后人評說。仔細想想,還是毛主席的說法最有理,也更讓人信服,可謂精彩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