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教育領域一直存在著一個突出性問題,就是管理機制上政府包攬過多以及高度集權。這一問題也對教育質量的增強、教育的健康發(fā)展以及學術水平的提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被稱之為“教育管理行政化”。為了提高教育管理行政化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介紹了教育管理行政化的含義和表現(xiàn)形式,其次分析了教育管理行政化的原因及其背景,最后提出了提升教育管理行政化有效性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教育管理;行政化;有效性
校長、學者以及專家們在近些年開始關注和重視學校內涵的構建,同時也越來越多的人們提出了“去行政化”,實際上在許多學校之中,“行政化”的問題是十分嚴重和凸顯的。去行政化指的是將某一工作、行業(yè)或職業(yè)的行政打破傳統(tǒng)的束縛,而更加凸顯此職業(yè)或行業(yè)的主導文職。教育之所以被行政化,主要是因為政府的過度控制,所以政府應主動放權,促進學校自治的實現(xiàn)。此外,還有人認為是因為行政化在學校中壓制了學術權力,所以提出由學術權力來替代行政權力,實施教授治校。而如何有效地提升教育管理行政化的有效性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一、教育管理行政化的含義和表現(xiàn)形式
現(xiàn)階段,教育管理行政化具備不同的兩種語境。第一種是指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系較為緊張,這主要是因為政府控制與學校自主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沖突。從一個角度來講,學校具備生產文化與創(chuàng)新知識的主要社會功能,這需要在一個較為輕松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促使學校成為一個能夠享受獨立辦學自主權的法人團體,根據學術規(guī)律來實行真正的學術自由,以及處理學校的具體事務,降低外界對其的支配和干擾。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學校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知識生產在當下的社會發(fā)展和經濟進步發(fā)揮著越來越巨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國家會根據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因素選擇采取行政干預以及經濟調節(jié)來加強對學校教育的控制,并且逐漸成為了一種普遍發(fā)展形勢。第二種指的是學校內部的行政化問題,提出了以科層制為主的教育管理行政化制度的濫用和弊端,將學校視為行政機構進行管理,將學術活動作視為行政事務來處理。根據應然的角度來分析,行政與學術之間本不存在沖突和矛盾。學術的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傳遞以及保存知識,但是行政的目的在于管理、協(xié)調、計劃以及組織學校工作的運行,并將實現(xiàn)學術價值和發(fā)揮學校功能視為最終意義。發(fā)揮行政職能是有助于實現(xiàn)學術價值的,尤其是處于一個迅速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教育功能和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多變,管理行政化成為了實現(xiàn)功能和提高效率的關鍵方式,客觀的看來,行政機構應具備更多的權力。然而由于行政化具備優(yōu)先性、強制性以及權威性的特點,教育管理行政化過強會導致學術權力與其發(fā)生矛盾,尤其是在沒有構建有效制度和監(jiān)督的條件下,很容易導致出現(xiàn)行政人員或是行政機構的異化,從而促使行政權力遠遠高于學術權力,造車教育管理過度行政化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二、教育管理行政化的原因及其背景
1.教育管理行政化與市場化改革
首先是學校的市場化發(fā)展增強了教育管理行政化。這主要是因為市場是被價格機制所引導的事物,資源配置的實現(xiàn)是依靠商品與服務需求的,同時還具備自由競爭、自由交換、自由選擇的特征,所以各個學校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激烈的市場競爭。這也就要求學校應與企業(yè)一樣制定合理的發(fā)展戰(zhàn)略,并提高自身的競爭優(yōu)勢,進而導致教育管理行政化的出現(xiàn)。其次是追求目標效率激發(fā)了教育管理行政化。當學校進入市場之后就需要追求目標效率,展開市場活動,并且根據企業(yè)的管理方式來對其進行管理,從而導致教育管理行政化的加劇。最后是市場所具備的不確定性促使教育管理行政化的發(fā)生。在教育的市場之中,學校也會由于各種不確定的因素而出現(xiàn)獲益或是損失的情況,所以學校應采取一定的管理模式來進行控制,從而促使教育管理行政化的出現(xiàn)。
2.教育管理行政化與政府過度干預
在我國20世紀90年代教育改革中,法律賦予了學校自主辦學的權力,也明確了學校獨立法人的地位。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調整學校與政府的關系,進一步簡化政府的教育管理權力,進而實現(xiàn)政府教育職能的轉變,促進學校實現(xiàn)辦學自主權。然而改革存在一定的不徹底性,學校與政府之間依舊處于一個未完全理順的關系,仍然經常會看到政府對學校的過度干預。首先,政府在教育管理上仍具備一定重要的權力,雖然在《教育法》中為學校列舉了眾多的自主辦學權力,但是沒有明確分工學校辦學權力與政府管理權力的關系,導致很難貫徹和落實學校的自主辦學權,在實際的情況中學校與政府之間依舊無法明確的劃分,政府依舊能夠對學校的運行和管理做出直接的影響。學校很難會根據社會的需求及時地調整和設計專業(yè)設置,也就無法構建具有特色的學校環(huán)境。
3.教育管理行政化與學術權力的喪失
在世界教育發(fā)展的過程中,學術權力與專業(yè)精神是促進大學學術自由以及自治的關鍵性影響因素。但是在我國的教育發(fā)展史上,由于市場機制與政府的支配交替效益,導致學校之中的學術權力一直被束縛和壓制,很難獲得根本意義上的自由和獨立,這也就是導致教育管理過度行政化的原因。首先,學校沒有一個自由、獨立的學術傳統(tǒng)氛圍,并且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然而政府長時間一直處于管理者、辦學者以及舉辦者的角色之中,主導著學校的管理工作和運行機制。其次,學校沒有構建明確的學術權力運行機制,也就無法促進知識的創(chuàng)新以及文化的生產。學校在實際情況中并沒有真正構建學術委員會,而是由行政來全權決定。所以,這種制度的安排并沒有將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相脫離,這樣也就失去了它所存在的意義。
三、提升教育管理行政化有效性的具體措施
1.強化管理行政機構,提高服務意識
隨著教育規(guī)模的持續(xù)擴大,教育管理機制的作用開始變得逐漸重要起來。但是由于學校的科層制結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以及十分龐大的行政管理人員隊伍,所以導致整體結構呈現(xiàn)出過于機械的現(xiàn)象。所以,學校也應隨著構建服務型政府社會背景之下,順應時代潮流,轉變教師、學生以及學校三者之間的被管理和管理的關系,提高“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和教學理念。此外,學校環(huán)境雖然有一定的復雜性,但是相對于社會還是比較穩(wěn)定的,并且管理組織能夠預測其工作,實行標準化。實施分權制度,構建專業(yè)的管理結構,以教授等學術人員為重要運行因素,行政管理人員則處于中間位置,支持這一管理結構的順利運行。構建完善的管理行政結構,有助于加深支持人員與行政人員“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促使學術人員成為學校中的主導力量,掌握大部分的科研教學的權力,同時教師也能夠參與到學校的規(guī)劃制定的目標發(fā)展,從而制定更加具有民主性和科學性的決策,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構建校園的和諧氛圍。提高教育管理行政化的關鍵點就是簡化教育管理行政化,構建扁平的管理行政機構,在橫向和縱向上都有效地減少管理行政機構的層次和數量,從而加強教育管理行政化的效率。
2.更改教職工的聘任機制,改進教職工的評價考核體系
學校教職工招聘機制的合理制定,以及高素質人才隊伍的管理建設,有助于形成一個行政管理人員的流動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教育管理行政化的現(xiàn)象。現(xiàn)階段,學校已經開始改革教師職務聘任制度,在借鑒和總結過往經驗的前提下,學校應積極創(chuàng)新教職工應聘制度,促進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管理人才流動。從一個角度來說,學校應構建評價行政管理干部的機制,工作實績考核的重點主要分為能、廉、德、績、勤五大方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學校的教育職員應通過聘任制度來吸收,從外界不斷借助考核形式來納入全新的成員,或是解聘和降職不合格的職員,從而構建一個合理科學的用人體系。除此之外,學校還應注意避免考核過于講究形式,并且充分運用最終的考核結果,強調考核工作的一定權威性,將獎懲、任用、晉升以及培訓等方面都與最終考核結果掛鉤,這樣教職工就會對其給予充分的重視。與此同時,學校所制定的評價主題應較為合理以及全面,通過師生、同事、上級領導以及考核組的多方評價來對職員的綜合素質以及服務水平進行綜合的評價。將行政人員的身份進行合同化管理,以此更好地增加管理行政人員的危機感,提高其服務意識,維護學校管理行政化的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3.實行遴選校長的制度,促進高校校長的職業(yè)化
現(xiàn)階段,我國教育管理行政化采取的是校長負責制,雖然與國家教育制度不符,但是適合我國基本國情,所以短時間內是無法徹底廢除的。但是,德國雖然也將學校劃分為國家機構,但是依舊能夠成為世界一流的學校,由此可知,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更改這一無法徹底廢除的教育管理機制。這就需要學校在推行校長責任制的背景之下,實行遴選校長的制度。當前的學校在承擔商品經濟巨大壓力的同時,還需承擔大眾文化的劇烈沖擊,而且要減少教育管理行政化的過度色彩,因此應由一位具有非學術但能平衡學校管理、學術獨立而又堅持教育的領導人來對其進行管理。這也就是遴選校長制度的存在原因。將具備較強管理能力的教育人員遴選到學校最高位置上,并且采取專業(yè)的領導機制,這本身就已經樹立了一個典范,在解釋學術腐敗的同時,促進教育管理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4.實施教授治校的管理方式,增強學術的影響力
教授治校的管理方式能夠有效解決我國學術權力被行政權力所束縛的問題,同時還能夠減少教育管理行政化的過度色彩,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影響力,提高其主導地位,形成較為思想自由的開創(chuàng)學術的能力平臺。教授治校的實施首先應找準正確的定位,在實施校長遴選的機制下,充分發(fā)揮教授治校的輔助性作用,而不是制衡校長的作用,這樣就會導致校長遴選制度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義。教授委員會真正需要負責的是校長,例如,澳大利亞的高校就是由學術人員、教師以及學生代表共同形成一個學術委員會,并直接向最高層負責,與學校的行政系統(tǒng)相并立,這樣就可以避免出現(xiàn)學術權力被行政權力的制約,各個組織機構之間在執(zhí)行自己職能的同時,也彼此之間進行相互的制約和監(jiān)督。由此可以看出,當管理重心向下移動時,就能夠保證學術權力的地位,所以學校應成立教授委員會,讓其直接規(guī)劃和決定學校的發(fā)展以及科研教學的組織形式,在教師聘請、教師隊伍建設、專業(yè)發(fā)展、學科建設以及職稱評定等方面,充分發(fā)揮其促進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管理行政化有效性的提高,應賦予學校自主辦學的權力,重視學術權力的主要地位,構建學校合理的內部制衡體系,逐漸減少學校中過度管理行政化的色彩,強調學校其自身的教育和學術的屬性和本質。除此之外,還有效地促進了我國教育體制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具有一定的主導作用,能夠為日后的教育體制問題奠定一個良好的解決基礎,也為學校積累一定的制度性優(yōu)勢,以此促進學校日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通過不斷對教育管理行政化有效性的探究,必然會逐漸解決教育管理中過度行政化的問題,從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yè)實現(xiàn)全新的質變。
參考文獻:
[1]陳金圣.大學行政化的生成與解構:多學科的視野[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125-129
[2]于忠海.教育改革中行政化管理與教師專業(yè)自主博弈的反思[J].教育學報,2009,(01):242-244
[3]何敦春,楊叢霖,歐陽迪莎.我國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態(tài)的變遷與優(yōu)化[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6):99-104
作者簡介:
池震霆(1973—),男,漢族,江蘇南京人,本科,研究實習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