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
【摘要】本文論述了初中英語總復習課的實施策略,即在認可每位學生的原有基礎知識和能力差異客觀存在的基礎上,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復習策略和評價方法,挖掘其學習的潛力,激發(fā)學習積極性,使之建構(gòu)起與自己能力相應的新的英語認知體系,達到個體知識與能力雙贏,班級整體優(yōu)化,提高復習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英語總復習 因材施教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A-0115-02
由于初中學生英語學科學習起點和基礎不同以及在整個初中學習過程中知識的積累存在差別,學生在畢業(yè)總復習時對整個初中英語知識的掌握程度存在更大的差異,兩極分化嚴重。在初中總復習的階段,教師如果采用“一同到底”的復習方式,可能會出現(xiàn)“顧不到兩頭”的現(xiàn)象:基礎好的吃不飽,基礎差的吃不消,甚至相當部分學生就此放棄了英語學科的學習。如何使學生在英語總復習時更好地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掌握知識?如何更好地挖掘?qū)W生的潛能,發(fā)揮他們應有的英語水平,讓他們在中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作為一名初三英語教師,我們需要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狀況開展不同的總復習,即采用因材施教的復習方法,讓學生在復習中人人有目標,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復習內(nèi)容;人人有方法,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復習方法;人人有興趣,每個學生對學習充滿動力;人人有收獲,每個學生在每一次測試中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一、因材而定,目標激勵
這里的“材”指的是學生,“因材而定”就是教師承認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存在差異并根據(jù)學生實際確定其發(fā)展的目標任務。初三學生都有共同的目標——畢業(yè)升學,教師可幫助學生把大目標分解成每一科的小目標,明確每一次測試的成績目標。就英語學科而言,確定目標就更重要了,因為英語成績差距太大,若教師都采用同一尺度來為學生確定目標,極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中考英語目標的確定可以有兩種形式。一是因人確定成績目標。教師遵照“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根據(jù)學生知識基礎確定每個人的成績目標,如基礎好的學生的成績目標可設定為接近滿分,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的成績目標可設定為達到優(yōu)秀,學習能力差點的學生的成績目標設定為及格即可。于是,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每個學生的目標都是可以逐步實現(xiàn)的,與此同時,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輔以適當?shù)莫剟?,這樣就可以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讓他們保持學習的恒心和競爭的激情。二是內(nèi)容、目標分層而定。教師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根據(jù)初中英語學科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學情,科學地確定不同層次學生的復習內(nèi)容與目標,有針對性地給予不同的學習任務。針對基礎稍差學生,教師首先要使其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興趣,讓他們掌握最基本知識;針對中等層次的學生,教師要開展全面復習,要求他們不存在知識點遺漏的現(xiàn)象,并讓其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針對成績好的學生,教師要求他們在掌握全部內(nèi)容的基礎上,注重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和應試答題技巧的提升,在聽、說、讀、寫等方面都得到較大提高。例如:在復習名詞的所有格時,教師針對不同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給出了如下表所示的有針對性的學習目標。
二、因材而教,方法恰當
英語中考復習除了因材而定外,更要因材而教,也就是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不同的教法。教師在課堂復習的環(huán)節(jié)中,對基礎差的學生落實課內(nèi)基礎的知識點并在課堂上反復練習鞏固,不再要求其參與深層知識復習;對基礎好的學生則將知識點橫向聯(lián)系、縱向整合、拓展延伸,讓學生自己總結(jié)語法規(guī)律,小結(jié)答題技巧等。在課后鞏固練習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給出“習題超市”,即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習題,基礎性的題目要求所有的學生做,提高性的作業(yè)要求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全做、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選做,與此同時,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每周末加做一套綜合題。在作業(yè)批改和輔導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著重關注“兩頭”學生,對基礎差的學生要逐一檢查批改,以防其馬虎應付;對中等和優(yōu)等學生采取抽查面批形式,對他們的錯誤題目要細心輔導,直到他們透徹理解,然后讓他們?nèi)ソ虝A差的同學,這樣就建立了“師教生,生教生”的高效互動輔導模式。
因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堂復習只能解決大部分學生的問題,仍然會出現(xiàn)“吃不飽”“吃不了”的現(xiàn)象,教師在課后輔導學生的同時,還可建立興趣小組、幫教小組、“結(jié)對子”等互幫互學形式。
三、因材而評,激勵到位
因材施教包括因材而評,即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檢測和評價方式,也就是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實施分層考核辦法。例如,在測驗時教師分別設計A、B、C三類試卷:A卷針對成績好的學生,該卷除了嚴格按中考難易度外,還側(cè)重于題型的變換,適當增加閱讀題的深度和廣度,訓練學生答題的應變性、靈活性和回答聽力題的準確性,提升答題速度;B卷針對中等生,該卷以基礎知識為主,輔以一定的中等難度的題目,確保學生能夠通過這樣的試卷練習把握好中考試卷中所有的基礎分;C卷則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全部考查基礎知識——基本句型、淺顯簡單的作文等,讓基礎差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試卷,獲得收獲感和喜悅感,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這樣的分層檢測和評價,促進了具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不斷地向目標邁進。
總而言之,因材施教的復習教學策略充分貫徹和落實新教育理念:面向全體,不放棄每一個水平層次的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質(zhì)和學情,予以不同的要求和指導、不同的評價,讓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責編 劉小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