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
我做戲也跟做菜一樣,做菜是為了大家品嘗色香味,做戲也是為了讓大家來觀賞和品咂。
前陣子過節(jié),為孝敬父母,陪二老去了一趟位于北京臺基廠店的松鶴樓菜館,吃淮揚菜。我印象中松鶴樓還是老字號國營館子,北京有幾家類似的國營老館子,像翠華樓、馬凱、泰豐樓、豐澤園,還有這個松鶴樓。記得早年間是一色的國營服務,菜價便宜合理,廚師也手藝過硬,這幾家館子深受北京老百姓的喜愛。松鶴樓,以淮揚菜為主打,我已經(jīng)好多年沒光顧了,托爸媽的福,我隨喜二老,過了一回嘴癮。
說說松鶴樓。這家菜館子起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看了來歷,是由徐氏在蘇州玄妙觀創(chuàng)建,專門經(jīng)營面點,也帶賣飯菜,至今有二百五十多年歷史了,古人以松鶴寓長壽,故取名松鶴樓。1918年經(jīng)營不善,餐廳瀕臨倒閉的時候,一位姓張名文炳的年輕買賣人,牽頭以合股形式租賃該店,改名為“和記松鶴樓”,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這個張文炳老總專心經(jīng)營蘇幫正宗菜,什么醬方、醋熘鯉魚、燜肉豆腐、紅什拌、炒三鮮等菜肴。另外,張文炳做的頭等大事就是尋訪優(yōu)秀大廚和延聘江南名廚,很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后來,松鶴樓逐漸名手會集,不僅精于蘇幫菜的燉、燜、煨、焙等傳統(tǒng)技法,而且選料講究、刀工精湛、火候拿捏爐火純青。松鶴樓的各色菜肴,色、香、味、形,均按蘇菜正宗風味的要求而做,不肯馬虎一分。松鶴樓名聲遠播,直接躋身于中國四大名店之一(北京全聚德、揚州富春花園、蘇州松鶴樓、杭州樓外樓)。蘇州的“天下第一食府”之稱亦源自松鶴樓。
淮揚菜,其實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的“蘇菜”分支,由金陵菜、徐海菜、蘇南菜一起組成,是宮廷的第二大菜系?;磽P菜從選料到造型都很講究,口味上也是融會南北,并且刀工精細,很見功夫。直到今天,我國的國宴除魯菜做基礎外,仍是以淮揚菜系為主。在北京吃淮揚菜,重要的是吃四季的江南食材,所以,能在北京陪父母吃蘇幫松鶴樓的菜肴,是一件太美的事情。同時,我也是討個好彩頭,希望父母健康長壽。進了松鶴樓,我這一心還想著國營呢,只可惜菜館已經(jīng)私企化,價錢雖然不算昂貴,但比從前還是貴出許多,好在菜味正宗無變,菜做得還是地道,恍惚間,以為正在蘇州下館子。
松鶴樓不光在百姓和老饕中享有盛名,它自己的故事也充滿了各種傳奇,除了在廣為人知的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頻頻現(xiàn)身,它的經(jīng)營故事還被著名作家陸文夫先生寫成了中篇小說《美食家》,由徐昌霖導演在1985年拍成了電影上映,各位有興趣的可以抽空兒瞧一眼。除此以外,最近一次它出現(xiàn)在影視作品里,就是電影《私人訂制》中“性本善”篇,在酒席上為扮演“領導”的范偉上的菜就是松鶴樓的鎮(zhèn)店名菜—松鼠鱖魚。其實早在清代中期的烹飪書《調鼎集》中就對這道松鶴樓的名菜有所記載:“松鼠魚,取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炸成松鼠式,油、醬燒?!薄墩{鼎集》是大小廚師實踐經(jīng)驗的集大成之作,又是記載正宗淮揚菜的烹調指南,足以見松鼠鱖魚這道菜在淮揚菜中的地位。清朝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留下數(shù)不清的美食故事,但次次繞不開蘇州,想必也是為淮揚菜的鮮美之味魂牽夢縈。
淮揚菜自古以來就深受大家的歡迎,明清時期更是由于南方的漕運交通發(fā)達,使得淮揚菜傳播到了全國各地。對于注重原料鮮活的淮揚菜而言,便利的河運使得追求清淡的淮揚菜發(fā)展出注重本味的特質,其他南方菜系也大多欣然接受了這來自江河湖海的饋贈,因而才發(fā)展起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中國人通過飲食追求健康的生活,追求養(yǎng)生之道,吃什么、怎么吃成了頭等大事,因為只有五味調和才能與自然時令產(chǎn)生和諧,正如孔子他老人家總結的“不時,不食”。在中國的各大菜系里,公認淮揚菜最符合咱們現(xiàn)代人的養(yǎng)生風尚?;磽P菜本身非常講究時令性,很多時令菜色只順應季節(jié)的轉變才登上人們的餐桌,揚州坊間也一直流傳有“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的順口溜。當江南的風雅融入饗宴,尋常食材經(jīng)過雕琢,煥發(fā)著最能慰藉人心的力量,這才是淮揚菜的真味,也與此同時滋養(yǎng)著吳地靈秀的人群。正是“風土”與“人情”的息息相關,才締造了這人間至味。
無論是煙村、長堤、水榭、歌臺,還是桃花、流水、青山、歸雁,我想文人騷客們鐘情這一方水土的原因,一定與這里的美食太過誘人密不可分。淮揚菜又被稱為“文人菜”,文人們不僅在文章里常常談起吃過的美食,更是為這里豐饒的物產(chǎn)注入了濃郁的人文氣息,在對凡魚野蔬的吟唱詠嘆之余,也參與到了美食的演化歷程中,發(fā)揚著淮揚菜的文化。
我做的也是文化事兒,大家伙兒都會稱呼我一句藝術家,其實我是把大家閑時品咂的文化事兒做成了專業(yè)。我做戲也跟做菜一樣,做菜是為了大家品嘗色香味,做戲也是為了讓大家來觀賞和品咂。做菜體現(xiàn)了大師傅的手藝和調配烹飪流程的能力,美味上桌,往往是吃客們滿足,師傅們辛苦!做戲也一樣,想的是劇本情節(jié)結構和舞臺技術呈現(xiàn),我看戲的感受還真不如看客們逍遙。因為全國演出的工作之便,我也去到過不少地方,在不同省份、地區(qū)品嘗美食,民以食為天嘛。人吃飯總得找到那么點兒順口兒的吃食,就像做文化事兒和做飯的那么點兒異曲同工,藝術也是要找到人們心靈上的順口兒才行。美食好,能調眾口,也要有點兒文化內涵,有點兒“營養(yǎng)”。好的藝術作品也是如此,要用日常的生活來提煉個中精妙,變尋常為特別,化腐朽為神奇。就如同做淮揚菜一樣,“刀功”必被注重。以我的經(jīng)驗看,菜做得沒有滋味,縱然原料再好,也只能成就一件“遺憾”,做戲亦是如此。咱中華民族是尚禮的民族,在這些日常生活之中,無處不體現(xiàn)著咱們獨特的民族感情,這事兒說起來挺抽象的,但只要細心留意還是非常容易發(fā)現(xiàn)融于風俗百態(tài)中的民族性的,這點在美食和藝術的體現(xiàn)上,尤為突出。
品嘗美食,五味之中海納百川,何嘗不是一次游歷?品鑒人生,至味收納滄海桑田,怎么不是一場逍遙戲呢?
《食器之味》
黃磊 主編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7年4月版
責任編輯:耿會芬
定價:56.00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