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更是考查學生語言表達技能水平的重要“試金石”。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應該被予以高度關注和重視。特別是課程標準實施以來,鼓勵學生抒寫真情實感和樸素清新的文章尤顯重要。然而在現(xiàn)實教學中,缺少真材實料和真情實感,過于造作和矯情則成了當前作文教學的一大通病,更是制約現(xiàn)實語文成績的瓶頸。對此,教師需要好好思量,究竟采取何種措施,才能激活學生習作的熱情,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實踐證明,挖掘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從仿寫積累人手,多帶領學生融入自然和社會,呼吸新鮮空氣,定能使得作文更有料;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自言其說,定能使得作文更有睞。
一、讀文仿寫,積淀素材
教材是個樣子,更是學生學習寫作的典范,是教師開展習作教學的藍本。特別是現(xiàn)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其中文章皆是文質(zhì)兼美的美文佳作,教師指導學生留心文章中的一詞一句,就會發(fā)現(xiàn)有著無比的精彩。在教學中,讓學生認真閱讀文章,能使學生在找出重點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深度感知和豐富視角,為積淀豐富表達素材提供引導。
文章靠“妙手偶得之”,其中的閱讀必不可少。如,在學習《第一次抱母親》時,引導學生就“第一次……”為題的半命題作文進行描寫。針對文中“我左手托著母親的脖子,右手托著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等語句,指導學生在相關細節(jié)描寫中把握好動作描寫的運用。仿造上述語句,很多同學就自己的“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學寫道:第一次觀察螞蟻搬家,忍不住用樹枝攔住了他們,起初的一只螞蟻嗅了嗅,發(fā)現(xiàn)氣味不對,另辟蹊徑,其他的螞蟻也浩浩蕩蕩地跟著一起繞道而行。有的同學寫道:第一次做家務,系上圍裙,帶上洗碗手套,用抹布蘸了少許洗潔精在碗壁上來回地蕩著,不一會兒,碗盤就變得千千凈凈了。
關注文章中的好詞好句,引導學生運用作筆記的形式找出其中的詞匯短語,定能使得他們積淀深厚的語言表達素材,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收獲更多的積累。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多揣摩其中的寫作用法,剖析相關的寫作技巧,引導他們在深入思考關注的過程中強化識記運用,利于其增強學習模仿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斷提升學生的習作素養(yǎng)。
二、離堂描寫,用心感悟
越是開放化的課堂,越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越能夠使得學生集中精力學習運用,同時更能達到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快速成長。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給予學生感悟課堂之外世界的機會,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融入社會,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是學生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寶庫,是學生值得運用的素材,更在這樣的氛圍中實現(xiàn)學生心靈的陶冶。
感受生活,讓學生的體驗更為豐富和深厚,學生的感知與體會也才會有真切的著力點,他們筆下流淌出的文字才會生動而有靈性。如,在《春天》的習作指導中,根據(jù)春天“鳥語花香、姹紫嫣紅”的特征,不妨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悉心觀察各種景物。有的同學寫道:河邊的柳葉吐芽了,米粒般的一排排,嫩黃色的,河面上的天鵝三三兩兩的,在湖面上舞動著優(yōu)美的身姿,太美了!有的同學寫道:看見燕子回來了,一排排地落在電線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好像有什么重要的話要說,一會兒嘰嘰喳喳,一會兒引吭高歌,好像在訴說著“伙伴們,春天來了”。有的同學寫道: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扒開枯草就會發(fā)現(xiàn),各種花莖都開始舒展了,遠處的紫花也已經(jīng)一朵朵地綻放了,太美了!這些自然景物在孩子們的筆下表現(xiàn)得如此多彩,多么令人感到親切。
關注大自然的變化,引導學生從變化的景物中獲得更多的思維靈感,更利于他們獲得豐富的感知體驗。走出課堂,讓學生帶著好奇和新鮮感主動發(fā)現(xiàn)其中的精彩,利于他們更加主動地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情感。多指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察主動表達內(nèi)心想法,讓他們能夠就自己的觀察收集更多的內(nèi)涵意義,形成豐富的思維隋感。
三、創(chuàng)境抒寫,激活靈感
當我們順應人的天性來做事的時候,一切都將變得非常簡單。為學生的書面表達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能使學生在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和深入探究的過程中,找到更多的思維靈感,便于他們在認真揣摩的過程中獲得深度的感知體驗,學生的文字才會如汩汩清泉,噴涌而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與寫作內(nèi)容相似的情境,讓學生在有話可說和有感而發(fā)的過程中找到更多的表達內(nèi)容。
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如,在《走迷宮》的習作指導中,很多同學都能回想自己小時候的“躲貓貓”游戲,無非就是藏在門后、衣柜、床底下等一些地方,等待家人的發(fā)現(xiàn)。對此,我以教室為場地,利用課桌設置一定的迷宮形狀,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蒙著眼睛,看誰能夠順利地走出迷宮。有的同學主動嘗試著,起初認為這樣的游戲太簡單了,于是蒙著眼睛大膽地向前走,哪知總是碰壁。后來的同學則深受啟發(fā),以小組為單位,請其他同學在迷宮中的某處發(fā)出聲響,讓他在行進的過程中能夠有一定的目標方向。有的同學則根據(jù)迷宮的形狀,主動識記其中的出口,嘗試從相應的記憶中找到走出的路徑。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主動嘗試,更利于其強化識記運用。
創(chuàng)設與表達內(nèi)容相似的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過程中找到更多有價值的表達信息,有利于學生激活寫作靈感。針對情境中的發(fā)現(xiàn),多請學生主動表達參與實踐過程和心里感知,讓他們的積累由被動接受向主動體驗轉(zhuǎn)變,這樣的文章也就更加生動多彩。
總而言之,小學生作文指導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朝一夕的日積月累,既需要教師的悉心指導,更需要學生用心去體味和把握,在日積月累中獲得內(nèi)心的積淀。在教學中,教師要著眼于幫助學生豐富語言表達素材,注重從觀察描寫、創(chuàng)境抒寫中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寫作的生成點,長此以往,定能使得寫作教學更有深度,書面表達更有趣味,吸引學生主動融入此中學習模仿,從而感知表達帶來的樂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