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斌
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文劉斌
↑ 良渚博物院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創(chuàng)造出了非凡的物質成就、形象的圖像符號、統(tǒng)一的精神信仰、分化的社會階層和凌駕于社會之上的政權組織,為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最為直接、最為典型的物證,是人類共同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p>
特別是與古埃及同時期建成的良渚古城,占地約300萬平方米,無論規(guī)模和內涵,在世界同類遺址中極為罕見,堪稱“中華第一城”,曾八次列入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2013年被國際考古界選入“2011—2012年世界10項考古新發(fā)現(xiàn)”。權威世界遺產專家認為,良渚遺址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標準,是中國最具價值的申遺項目之一。
大約在距今4300年前,一場特大的洪水席卷了中國的東南部地區(qū)。這場洪水不知持續(xù)了多久,以至于在今天的杭州余杭一帶,普遍留下了1米多厚的沉積層。當時人們耕種的田地以及許多的小河與濕地,都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淹沒了,這層厚厚的泥沙使這里4000年以前的文明銷聲匿跡。直到洪水退去兩千年以后的戰(zhàn)國時代,才重新有人回到這塊土地上耕種和生活。
隨著天文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和考古學的發(fā)展,人類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祖先和我們所居住的星球。19世紀中葉,近代考古學在歐洲誕生,人們開始探索人類早期歷史的足跡。到20世紀初,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在黃河流域發(fā)現(xiàn)了以彩陶為特征的仰韶文化和以黑陶為特征的龍山文化,人類才開始對夏代以前的歷史有所了解。
1936年,由于受到黃河流域考古發(fā)現(xiàn)的影響,由吳越史地研究會發(fā)起,對杭州古蕩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試掘,發(fā)現(xiàn)了一些石器和陶器,從而成為浙江考古的開始。受到古蕩發(fā)掘的啟發(fā),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在他的家鄉(xiāng)——余杭良渚一帶發(fā)掘了良渚棋盤墳、荀山周圍以及長命橋、鐘家村等遺址,同時調查獲知的遺址有10余處之多,出土了大量的黑陶與石器,并撰寫出版了《良渚——杭縣第二區(qū)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一書,從而成為良渚文化考古研究的發(fā)端。
1936年以后,由于戰(zhàn)爭爆發(fā),良渚地區(qū)的考古工作也像全國其他地方一樣處于停滯狀態(tài)。直至50年代后,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基礎建設的蓬勃發(fā)展,考古事業(yè)也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
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浙江杭州老和山遺址、吳興錢山漾遺址、吳興邱城遺址、杭州水田畈遺址;上海馬橋遺址、青浦崧澤遺址、松江廣富林遺址;江蘇吳錫仙蠡墩遺址、蘇州越城遺址、吳江梅堰遺址等一系列的考古發(fā)掘。研究者們從器物特點及組合上總結出了如魚鰭形足鼎、發(fā)達的圈足器、表面易脫落的黑皮陶、穿孔石鉞(斧)、三角形石刀、石耘田器、有段石錛以及精致的玉器等這些與山東龍山文化不同的特點。
于是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把長江以南太湖流域主要包含黑陶的這種文化,命名為“良渚文化”,從而開始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新歷程。
1986年是良渚遺址發(fā)現(xiàn)50周年,此時,上海和江蘇都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良渚文化時期的大墓,而良渚文化的發(fā)現(xiàn)地浙江卻一直是空白,這確實讓浙江考古學者們有些著急起來。大家將目標鎖定在了反山。
反山是一座東西長約90米,南北寬約30米,相對高約4米的土墩,從路面暴露的斷面看,完全是一座人工堆筑的熟土墩。聽說“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反山南側挖防空洞時,曾經挖出過玉器。而1982年上海福泉山遺址發(fā)掘后,提出的“土筑金字塔”的看法,更增強了浙江考古學者對反山可能埋藏良渚文化大墓的信心。1986年5月8日,發(fā)掘正式開始。
↓ 1986年反山遺址發(fā)掘坑位
① 反山12號墓葬平面圖
② 反山M15出土玉器——玉梳
對于反山發(fā)掘,我們制定了詳細的計劃,發(fā)掘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在挖到1.5米深的時候,已經不見任何晚于良渚文化時期的遺物,大家一遍遍地在這一平面上進行刮鏟。在編號為T3的探方中部,首先找到了一個像墓葬形狀的遺跡,從遺跡的形狀、尺寸以及細碎花斑土判斷,這很可能是我們要尋找的良渚墓葬。隨即,我們繼續(xù)向下清理,在清理到約1米左右深時,正像大家所期盼的那樣,第一件良渚玉器露頭了。當確認是一件玉琮時,大家激動地跳起來,因為玉琮是良渚文化墓葬等級的重要標志,它表示我們已經真正挖到了良渚文化時期的大墓,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
按照順序,這座墓葬被編為12號,我有幸承擔了這座墓的清理工作。從器物露頭到清理完畢,共花了3天多時間。當手中的竹簽插進土里,碰到玉器時那種硬硬的感覺,那種無比好奇與期待是最讓人激動的,這也是考古工作的魅力所在。這座墓中出土了至今發(fā)現(xiàn)的個體最大的玉琮和玉鉞。反山遺址最后共發(fā)掘清理出11座墓葬,開辟了良渚文化研究的一個新階段。
1987年,我們又發(fā)掘了余杭安溪瑤山遺址。在瑤山山頂上,揭露出一座平面呈內外三重土色結構,邊緣砌有石頭護坡的祭壇遺跡,并在祭壇上清理出12座與反山遺址類似的良渚文化大墓?,幧竭z址的發(fā)掘,不僅又一次獲得了大量精美玉器,而且也為良渚文化增加了一項新的重要內容——祭壇。
1991年,在瓶窯匯觀山上,我們再次發(fā)現(xiàn)與瑤山遺址祭壇結構一致的良渚文化祭壇和墓地。
1987及1992-1993年,通過對莫角山遺址的發(fā)掘,認識到這個面積約30多萬平方米,相對高度約10米的大型土臺,是良渚文化時期人工堆筑營建的大型宮殿基址,反映出這里應是良渚文化的中心所在。
200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在莫角山遺址旁的葡萄販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條南北向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古河道,寬約45米,深約1米多。河床內有較厚的良渚文化晚期的生活廢棄物堆積。經過對河東岸高地進行局部解剖,發(fā)現(xiàn)這一高地完全由人工堆筑,厚度近4米,最底部鋪墊了人工開采的石塊。最后研究確定,底部鋪墊石頭的遺跡是莫角山遺址四周的古城墻。
由此,我們確定了良渚古城的范圍,東西長約1700米,南北長約1900米,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相當于4個北京紫禁城。良渚古城是在長江下游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被譽為“中華第一城”。城內已知有莫角山大型宮殿基址、反山貴族墓地等重要遺址;城外有瑤山、匯觀山祭壇和貴族墓地等。
良渚古城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證明良渚文化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國家文明階段。從其修筑古城的工程量、精美的玉器制品,以及發(fā)達的宗教信仰等方面看,良渚文化的文明程度已完全可以和古埃及文明相媲美,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標志。
一位外國的考古學家說過:“上帝遮掩了將來,但把過去留給我們回味和體驗?!?/p>
經過上百年的科學探索與研究,目前國際學術界都公認,在舊大陸存在著四大古老文明,即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哈拉帕文明和中華文明。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和哈拉帕文明,均產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北緯30°是一個神奇的地帶,造就了許多偉大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哈拉帕文明所處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均大致位于該緯度帶附近。良渚文化的核心分布區(qū)——長江下游環(huán)太湖流域,位于北緯30°—32°、東經119°10″—121°55″之間。與這些世界古代著名的文明發(fā)源地所處的緯度大致相當。
良渚古城的考古成果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認可。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先生早在1995年就撰文指出:“良渚文化已進入文明社會?!彪S著良渚古城的發(fā)現(xiàn)和日益豐富的考古成果,他進一步指出:“從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來看,如果我們要談中華五千年文明,只有良渚文化的良渚遺址能拿得出來?!?/p>
良渚文化時期是神權和軍權并重的神王之國的國家形態(tài)。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嚴文明先生在2016年良渚文化發(fā)現(xiàn)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講到:“假若良渚是一個國都的話,那些(指福泉山、寺墩等)就是各個州郡所在地,這就是一個很像樣的廣域王權國家了?!北本┐髮W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先生認為,良渚文化已正式進入王國階段,是中國王國階段的開端。
隨著幾次國際會議的召開,良渚古城也越來越得到國際考古學家的關注??屏帧惛H逑壬罱妒澜缭缙趶碗s社會視野下的良渚古城》一文指出,良渚古城已展現(xiàn)出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良渚文化的復雜程度超過英國的巨石陣、希臘的克羅斯等早期文明,已超出酋邦的范疇,是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
但是我們也正視,相比于哈拉帕文明、蘇美爾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良渚文明在國內外學術界的普遍認可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可以說,良渚文明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深入探討,其國際化程度也遠遠不夠。
但良渚文明有著許多與西方文明不一樣的特征,如以稻作農業(yè)為基礎、以玉器為核心的文明載體。良渚古城的城市格局也具有唯一性。作為東方文明圈的典型代表,對良渚文明的探索無疑將有助于豐富對世界早期文明形成的認識。
我們期待將來有更多的學者參與到良渚文明的研究中來,同時也期待良渚文明走出中國,為世界所熟知。
作者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 瑤山遺址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