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斌
摘要:2015年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博物館文保中心受濟源市博物館委托,為其修復一批金屬文物,包括自商代至明代濟源出土的青銅器,具有重要代表性。尤其是戰(zhàn)國時期的蟠虺紋青銅圓鼎,此殘鼎體量大、紋飾精美、包漿厚重,是這批青銅文物中的珍品之一。
關鍵詞:戰(zhàn)國;蟠虺紋;青銅鼎;修復
一、文物的基本信息
青銅鼎(編號03320),此鼎殘高41.2cm,口徑36.1cm,重10.4千克。從此殘鼎觀察分析蓋面上隆,面飾兩道寬弘紋和三排蟠虺紋,中央鑄圓形鏤空捉手,面飾蟠虺紋。器身合口、圓唇、平底,口沿下對稱附一對微向外撇長方形曲耳,布滿蟠虺紋。鼎身中部以陶索紋隔開,上下飾蟠虺紋。鼎身腹下足與足之間飾有四只蟬紋,三足呈蹄型,足的中部有二次結(jié)合鑄造痕跡。
二、保護修復工作原則
在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貌” 和最小干預的原則下,依據(jù)有關規(guī)定和行業(yè)技術標準,采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科技方法,對銅鼎進行保護、修復,修復部分做到“修舊如舊”,注重與整體的協(xié)調(diào)。保護修復所使用材料符合可再處理性的要求。
三、修復過程
1.清洗。器物表面銹蝕垢,用蒸餾水、7%丙酮、5%乙醇浸泡清除,清洗用木刻刀、毛刷等工具剔除土垢薄銹。用超聲波潔牙機清除表面有害銹及斷面碴口, 清洗后自然晾干。
2.矯形。對此殘鼎的矯形先從口沿開始。由于此殘鼎成橢圓形且從口沿處斷裂,不知道是多大的圓形,給矯形帶來極大的困難。如果口沿矯不圓帶來鼎蓋是蓋不上的,所以我先量準口沿周長,根據(jù)圓的公式,算好半徑就能劃出此殘鼎的口沿圓了。然后在薄木片上劃個整體圓,這時就是此殘鼎的口沿圓,再剪成四分之一,制成了矯準圓的參照物了,把它放在殘鼎口沿處可以看清從何處開始變形,變形的幅度多大。在矯形時把兩塊木塊放在橢圓口沿處兩端,兩木頭上放一橫梁,構(gòu)成一個支架,用C型鉗夾住橢圓處中間和支架中間。用熱風槍加熱變形位置,消減青銅內(nèi)部金屬分子自身應力,增加銅質(zhì)的可塑性。
鼎蓋的矯形,對于裂塊上翹處,我采用框架矯形器,先將殘蓋固定好,找準支點,上壓下頂,慢慢加力矯形歸位。因迸裂導制裂縫扯長,有錯位現(xiàn)象,這時用多個C型鉗夾住裂縫處,用力擠緊裂縫的同時擰緊C型鉗。
3.焊接。采用我國成熟的傳統(tǒng)低溫鉛錫法,原則不損傷紋飾、銘文。有紋飾、銘文的地方,焊口要做在背面,個別可采取跳焊。鉛錫焊接任務完成后注意助焊劑的清洗,避免對銅鼎帶來不良影響。
4.補配。
破洞補配:殘缺的部分采用銅皮畫形,剪裁后依型錘打變形以適應缺失部位的形狀,焊接補齊。對于太大的殘缺口,把銅皮分解成多塊,以免在錘打銅皮時出現(xiàn)扭曲凸起、互相制約的變形。
足部補配:對于足部缺失的部分我采用失蠟法補配。先將缺失的部分用石蠟補配完整, 焊接好澆鑄口蠟柱和出氣口蠟柱,外部糊以石膏,放入烘箱。經(jīng)烘烤蠟體會全部烤化并流出,熔化錫澆鑄已去除蠟液后的石膏空殼內(nèi),凝固冷卻后打碎石膏模具,鋸掉澆鑄口和出氣口錫柱,將表面處理平。
紋飾補配:使用硅橡膠制作模具,硅橡膠優(yōu)點:流動性好,制成的模具紋飾精細,模具持久耐用并可反復使用。在對需翻模處的器表涂上脫模劑,將調(diào)和好的硅橡膠涂抹在已有脫模劑器表面,待固化后取下即成模具。在硅橡膠模具上均勻的抹上原子灰,厚度根據(jù)器面補配的厚度,待原子灰快干時小心揭下來,剪出補配形狀,用環(huán)氧樹脂粘貼在補配位置。
5.打磨。此鼎全部補配焊接完成后,用電磨及各種銼,將補配的足及其它焊接處凸起的錫坨打磨平。用粗細砂紙將補配銅皮內(nèi)外抹上的原子灰打磨平。
6.做舊。用乙醇和蟲膠漆溶液調(diào)和砂綠、群青、鈦白、黑煙子等各種礦物顏料,采取涂、抹、點、彈等方式在銅器表面做出需要的銹色,與附近的真銹基本一致。
7.封護。青銅鼎原來生存的大環(huán)境改變后現(xiàn)有的保存條件及空氣質(zhì)量難于有效遏制種種不利因素加速健康青銅文物朝其相反方向漸變的情況下封護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解決辦法。
四、修復后的保護環(huán)境建議
文物的保護環(huán)境對文物的保護具有直接的影響,尤其是青銅器的保護與環(huán)境的溫度、濕度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保護修復后的青銅鼎應存放于15℃-20℃,相對濕度為50%以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文物修復后交由文博部門保管,保管庫房及展柜避免強光直接照射,防止有害氣體入侵,達到相對化學、環(huán)境平衡,有利于文物保護,定期巡檢,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
參考文獻:
[1]劉新德.淺談青銅鼎配補修復[J].文物修復與研究,2016,00:79-82.
[2]王炯.一件漢代青銅鼎的保護修復[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1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