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典園林之魅力亙古綿長。晚明時期,許多官場失意的文人士大夫紛紛寄情于丘壑林泉,醉心于園林藝術,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了大量關于相地立基、選石掇山的審美觀點,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園林審美觀。而古典園林也在漫長的發(fā)展中,生動的傳達出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審美情趣,使園林在景觀構成和藝術形態(tài)方面日臻完善。藝于心,匠于意,二者完美契合成為中國古典造園的根本出發(fā)點,是謂“藝心匠意”。
【關鍵詞】:晚明;文人審美情趣;古典園林;造園技法
明代晚期,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江南地區(qū)造園興盛,許多文人士大夫在蘇杭等地修筑園林,以備頤養(yǎng)天年。造園即構園。所謂構園,就是遵循一定自然法則和藝術規(guī)律所創(chuàng)造的符合人們審美情趣的人工環(huán)境。藝心,謂之心有藝境。匠意,語出陸機《文賦》“意司契而為匠”,所指即立意取舍,應使其契合無間,工巧如匠。而園由匠造作,加之藝心,便可得登峰造極之作?!皣鷫﹄[約于蘿間,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樓憑遠,縱目皆然;竹屋尋幽,醉心即是。...結茅竹里,浚一派之長源;障錦山屏,列千尋之聳翠。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晚明造園家計成在《園冶·園說》中的這段描寫是對造園技法的總結和概括,從側面論述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特征、欣賞方式和審美價值。以此而言,中國古典園林不僅是美的生活環(huán)境,還是文人的精神家園,有深厚的人文內涵,承載著文人園居生活的悠久歷史。
一、“藝心”——晚明文人的審美情趣
晚明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轉型期,文人們的價值取向由內向外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其靈動灑脫與自在閑適的心態(tài)影響著藝術發(fā)展的整體風貌。尤其是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江南地區(qū)的造園興盛,使得晚明文人的審美情趣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之間產(chǎn)生了內在、本質、必然的聯(lián)系,其美學思想與園林建造相互滲透,碰撞出絢爛的時代火花。文人畫的興盛對造園技法的發(fā)展和完善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許多造園家都擁有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他們既精通造園又擅長繪畫,如計成、文震亨、張漣、張南垣等人,其中計成更是“少以繪名”,他們都秉承著文人士大夫階層特有的審美情趣,崇尚高雅,遵法自然,借造園與品園來標舉人格,對園林意境的塑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古典園林以文人士大夫為造園主體,強調師法自然,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美;強調如詩如畫,追求“境仿瀛壺,天然圖畫”的意境美;強調高雅絕俗,追求“從雅遵時,令人欣賞”的藝術美。
(一)師法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園林之師,為大自然,即所謂師法自然。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古典園林的創(chuàng)作和審美都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美”。晚明造園家計成在其著作《園冶·園說》中提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規(guī)劃設計原則,“園基不拘方向,地勢自有高低;涉門成趣,得景隨行,或傍山林,欲通河沼”即是主張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先天的自然環(huán)境與地貌特征來造園,如此才能實現(xiàn)“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的理想。晚明文人文震亨在園林的審美情趣上同樣推崇自然美,在其著作《長物志·室廬》 提出“隨方制象,各有所宜,寧古無時,寧樸無巧,寧險無俗”,認為園林建筑物應根據(jù)位置和功能進行設計,使其巧妙地融入到環(huán)境之中,進而將建筑美概括為“古”“樸”“儉”。至此,師法自然、巧用環(huán)境,因地制宜的中國古典園林風格最終成型。
(二)如詩如畫:“境仿瀛壺,天然圖畫”
畫園相通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特征之一。中國古代造園家常常依據(jù)歷史名畫來進行園林設計,如此一來便賦予古典園林以“如畫”的藝術特征。晚明造園家計成在《園冶·屋宇》中提出“境仿瀛壺,天然圖畫”,即園林意境仿佛壺中仙境,風景如同天然形成的圖畫,這生動地體現(xiàn)了晚明文人園林與文人山水畫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其在書中自序里提到受邀為吳又于造園的經(jīng)歷,寫道:“此制不第宜掇拾而高,且宜搜土而下,令喬木參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畫意”,字里行間暗示著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技法與文人山水畫之間的精神關聯(lián)。同時,晚明文人文震亨也主張以畫家的眼光來欣賞園林和指導造園,其在著作《長物志》中提到“安設得所,方如圖畫”。晚明文人在品評外物(園林、家具等)時,常常運用其獨特的文人審美特性,使“以畫理造園”的手法成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重要特點。此外,《園冶·立基》一卷中寫道:“房廊蜒蜿,樓閣崔巍,動‘江流天地外之情,合‘山色有無中之句”。鑒于此,中國古典園林“如詩如畫”的意境便顯現(xiàn)出來了。
(三)高雅絕俗:“從雅遵時,令人欣賞”
中國古典園林的“高雅絕俗”來源于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中的閑情雅趣。由于晚明文人士大夫的官場失意,使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到造園藝術之中,滿腔的審美情趣被投放到疊石造園之中?!秷@冶》中處處都留存著文人對園林“雅”的追求,“門窗磨空,制式時裁,不惟屋宇翻新,斯謂林園尊雅”,“多方景勝,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雅從兼于半土”,以致在卷三《墻垣》中提出“從雅遵時,令人欣賞,園林之佳境也”,成為造園的基本準則。晚明文人士大夫追求“高壓絕俗”的生活方式,并將其滲透到園林、用具的審美之中,如此才能體現(xiàn)文人高風亮節(jié)、超凡脫俗的氣質和品格。文震亨在其著作《長物志·室廬》中著重論述了“雅”的重要性,比如“門庭雅潔,室廬清靚”,所言即居室內清新雅逸的氛圍更能凸顯文人士大夫的格調。
二、“匠意”——古典園林造園技法
(一)構園引景:“巧于因借,精在體宜”
晚明造園家計成提出造園的基本原則是“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耙颉敝饕侵敢虻卦靾@,認為要根據(jù)自然條件和地理狀況來規(guī)劃園林。“借”主要是指借景,是中國古人為了營造美的園林環(huán)境而常用的藝術手法,在造園中指依據(jù)地形地貌等實際情況來規(guī)劃風景,以遮劣彰美、豐富園內景觀。換言之,在造園時一方面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尊重客觀現(xiàn)實,另一方面也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地理環(huán)境加以人工設計改造,以作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優(yōu)秀園林。同時,采用“借景”的手法,還可以創(chuàng)造景觀層次,增加空間感,將園外之景攬于園內。比如,頤和園借玉泉山之景,使其與園內風光遙相輝映,確是“構園得體”;拙政園中的倚虹亭背面有北寺塔聳立云霄,是謂“巧于因借”。以此法造園,可使園林內外環(huán)境融為一體,達到以有限面積創(chuàng)造無限精致的創(chuàng)作目的。計成在《園冶·相地》中所言:“倘嵌他人之盛,有一線相通,非為間決,借景偏宜;若對鄰氏之花,才幾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無盡”即此理。
“體”“宜”是指建筑物的尺度、體量與形式恰當。晚明造園家計成認為在園林立基時,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不可執(zhí)著于古時“五間三間”的桎梏,“四間亦可,四間半亦可,便不能再舒展,三間半亦可。深奧曲折,通達前后,全在斯半間中,生出幻境也”,得體合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留園揖峰軒面闊二間半,尤妙于半間,可見計成之言在理。文人文震亨在其《長物志·室廬》中也寫到“宜明凈,不可太敞...或傍檐置窗檻,或由廊以入,俱隨地所宜。”其意為造園要“隨地所宜”,根據(jù)地形的曲折變化對建筑造型加以改造,是自然環(huán)境與園內建筑相互融合,形成和諧之美。
(二)相地立基:“涉門成趣,得景隨形”
中國古典園林講究“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即在相地立基時,要注重規(guī)劃布局,依據(jù)園地的地理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引人入勝的園林形態(tài),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入奧疏源,就地鑿水,搜土開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便可“閑閑即景,寂寂探春”,豈不快哉。蘇州虎丘內的擁翠山莊依山而筑,傍水而建。其規(guī)劃之初就根據(jù)山勢的起伏、地勢的高低在平坦處筑室,在陡峭處置景,將園子分為四個層次,抱甕軒、問泉亭、擁翠閣等建筑形成高低呼應、錯落有致的格局,曲徑通幽,峰回路轉,有“宛自天開”之意境,是蘇州園林中獨有的臺地式園林。文徵明在《拙政園記》寫到:“郡城東北界婁門之間,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huán)以林木...”,由此可見拙政園就是依據(jù)其地形進行設計的。拙政園內的遠香堂可以東望繡綺亭,西接倚玉軒,北臨荷池,遠望隔岸的雪香云蔚亭與待霜亭,園內風光盡收眼底,尤其是水中環(huán)島在潺潺流水中,在翠翠叢竹中,如入天然仙境。
(三)組景如畫:“融情于景,寓意于形”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審美效果和審美情趣分為三個層次,即“三境”。所謂“三境”是指“生境”、“畫境”、和“意境”,第一個層次“生境”是追求感官沉醉,講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創(chuàng)造具有“自然美”的生境。第二個層次“畫境”是追求心理影響,期望構成主次分明、疏密有致,交相呼應、富于變化的藝術布局,通過藝術處理,創(chuàng)造具有“藝術美”的畫境。第三個層次“意境”是在達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基礎上,賦予強烈的精神內涵,創(chuàng)造“融情于景,寓意于形”的意境。而古典園林在組景入畫時,為了達到意境美的追求,往往寄托著造園家的情意,換言之,在進行園林設計時,造園家不僅要做到“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涉門成趣,得景隨形”,還要“融情于景,寓意于形”,使之以情生景,景情相融。明萬歷年間,秦燿官場失意,心中憤懣,遂寄情山水,而有“寄暢園”的超凡之作。園中的“知魚檻”便是取意于莊子與惠子在濠水邊關于“魚之樂”的對話,他從“焉知我非魚,此樂思蒙庒”中尋求心靈的解脫和暢快,此可謂“境因心造,匠意十足”。此外,造園家常以泉石的澄澈清潤、梅竹的清幽空翠以及荷花的純潔清高來作為園林的雅格表現(xiàn),借其凌冽風骨、頂天立地的精神以物喻人。
結語:
“藝心匠意”猶如水中之鹽,無形而有味。晚明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發(fā)展奠定了社會基礎,以超凡脫俗、悠閑清雅為風尚的文人士大夫秉持師法自然、如詩如畫、高雅絕俗的審美品格,充分發(fā)揮“藝心匠意”,對造園技法的發(fā)展和完善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為后世的園林藝術發(fā)展樹立了典范,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文震亨.長物志圖說[M].海軍,田君,注釋.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2]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 計成. 園冶[M].陳植,注釋.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
[4]李世葵.《園冶》園林美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孫曉萌(1992-),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學位,陜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環(huán)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