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
摘要:學習的方法有多種多樣,好的方法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所以學生在不斷地嘗試尋找,教師也在不斷的探尋和鉆研。在這種情況下,體驗學習越來越受到關注和應用,教師也應著重從課前學生準備、課上互動、課后實踐等方面深入研究。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語文教學;實踐運用
一、課前準備,讓學生從被動變?yōu)橹鲃?/p>
學生要想學好知識,上好一堂好課是前提和基礎。以往的教學,都是老師一手設計和準備,從頭到尾,都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學習嚴重缺乏主動性,被動的接受教師所強制灌輸?shù)闹R,但學習結果并不理想。怎樣才能改變現(xiàn)狀,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yōu)榉e極主動的學呢?要在上課前就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進來一起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首先,教師要主動出擊,先施加一些壓力,每上完一節(jié)課就要布置明確的作業(yè),作業(yè)不僅要包括本節(jié)課知識的鞏固拓展,還要包括預習下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做好預習筆記。學生有了壓力的同時,自然也有了動力,學生在預習時,一定會先閱讀文本,了解文本都講了哪些內(nèi)容,這樣學生在查閱資料時就會有明確的目標,知道要查哪方面的內(nèi)容。在查閱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可能其中某些知識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使學生自覺主動去思考,去深入的探究,這樣不知不覺的學生就已經(jīng)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再做好預習筆記,把自己查到的知識歸納整理,行進梳理,對有問題的地方做好標記,等著上課時老師的講解。對于學生的預習,老師每次都要檢查,并作出評價,預習好的學生,老師要進行表揚,說出好在哪里,以便供大家學習,預習不足的老師要分析原因,并給出合適的建議。好的預習結果就相當于完成了教學的一大塊兒,再上課學習時,學生的學習信心都會很足,學得快、理解的也深刻,學習效率也會跟著提高,當學習的成果擺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大大增強,在之后的預習過程中會更加認真和努力,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收獲越來越多。學生預習時,不是意味著老師撒手不管,任其發(fā)展,而是教師自己也要研究預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在方法上給學生以指導,在過程中給學生以激勵,保證學生高質量的完成自主學習。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增加討論互動的環(huán)節(jié)
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這都不是某一方面可以單獨完成的,老師的教需要有接受的人配合,學生的學也需要有老師的引導,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過于偏重或輕視哪一方面,都不可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大都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和作用,整節(jié)課都考教師一人支撐,老師越講越累,學生聽的也昏昏欲睡,教學效果不理想。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師要全程動起來,學生更要活躍起來,參與到教學中來。傳統(tǒng)的提問式教學方法,只能使個別的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中去,卻顧及不到全班學生,大部分學生還是經(jīng)常游離在課堂之外的。教師可以試著多采用討論的教學方法,預先把全班學生適當?shù)姆殖扇舾山M,每一組都設立小組長,小組長由組內(nèi)成員輪流擔任,負責本小組最后的總結和發(fā)言,盡可能的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教師講課時,以問題為導入,先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文本,去思考找答案,然后各組總結自己所找到的答案依次進行發(fā)言,并說明理由。教師不必急于給出正確答案,而是認真的聽學生的發(fā)言,合理之處給予肯定,最后教師在進行自己的分析理解,讓學生知道老師是從哪個角度分析思考的,相互試著理解和借鑒,相當于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相互促進。如在學習《荊軻刺秦王》這一課時,講到最后對可以讓學生對荊軻刺殺秦王這一事件進行討論,如何看待荊軻冒死刺殺秦王的行為,學生會有的贊成,有的持懷疑的看法,讓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其自圓其說即可,老師只在一旁引導就好。在討論過程中,能加深每一名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及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的掌握,學生成了主人,主體性越強,學習熱情越高,完成教學任務也就越好,效率越好。
三、學以致用,加強學生的實踐運用
我們都知道,開展體驗學習的基礎便是實踐,在“做中學”才能獲得內(nèi)在的真實感受,達到學以致用。以往的語文課堂多數(shù)是教師將現(xiàn)成的知識講授給學生,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缺乏自己主動思考的過程,以至于對所學內(nèi)容理解不深,也難以完成既定的情感目標。開展體驗學習,首要的問題是要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在理論知識充分儲備的情況下,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學以致用”,而不是用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思考和體驗過程。例如,教學必修二第一單元的寫景狀物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陸蠡的《囚綠記》,這三篇散文都是經(jīng)典之作,要求學生體會文中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優(yōu)美的語言,展開想象,領略大自然和人生的豐富多彩,達到一種審美境界。三篇文章體裁、題材都大致相同,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fā)真摯感情,在教學時,三篇課文不需要一一詳細講解,可以先以某一篇課文為例,指導學生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體特點和散文靈活自由的寫作方式,感受作家筆下的優(yōu)美景色和作家通過景物描寫所寄予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吃透文章。在此基礎上,將其他兩篇課文交給學生自己去閱讀,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教師提出學習的目標,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習的過程完全由學生自己掌握,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同時,通過教師對前一篇課文在學習方法方面的指導,此時學生要做的是將學到的知識加以實踐運用,學生有了自己實踐的過程才能生發(fā)獨特的感受,以實踐的方式學習,又以學習到的知識去實踐,學生活學活用,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掌握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又達到了情感體驗的升華,這也正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結束語:
高中階段是學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愈發(fā)成熟,但還沒有完全脫離稚嫩,這就要求在教育教學方面更注重采取科學高效的方法,不僅注重學業(yè),更關注人生。
參考文獻:
[1]羅思思,體驗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24)
[2]陳青苗,體驗學習,讓高中語文課堂活潑起來[J],《新校園(中旬刊)》,201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