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元璟
【摘 要】中國近代以來的普通音樂教育傳承著古代“樂教”的傳統(tǒng),并受到西方國民教育思潮和義務教育實踐的影響,在西學東漸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革和不同哲學觀念的影響,中國近代以來的普通音樂教育逐步發(fā)展了不同的音樂教育哲學觀念,并對普通音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產生深刻影響。
【Abstract】 The general music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has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music education" in ancient times, it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concepts, ordinary music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has formed different concepts and thoughts of music education, and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rdinary music education.
【關鍵詞】社會變遷;音樂教育;教育觀念;學術爭鳴;多元化發(fā)展
【Keywords】social change; music education; educational concept; academic contention;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J60-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7-0097-04
1 引言
音樂教育是一種傳承音樂文化、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音樂教育哲學則是引領這一活動的“航標”。中國近代以來的普通音樂教育傳承著古代“樂教”的傳統(tǒng),并受到西方不同流派音樂教育思潮的影響,在中西融合中不斷發(fā)展。關于近代以來我國普通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歷史,學界有著廣泛的研究,各種專著、論文、專題研究均較多。但對其音樂教育哲學觀念與思想的研究則相對滯后。廖家驊《音樂教育的哲學思考》(1992)是我國近代第一篇關于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論文,此后朱琳、張帆、胡健、齊易等開始從哲學的理論高度展開對音樂教育的觀念與思想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國外音樂教育哲學的思潮,并相繼譯介和出版相關論文與專著。尤其是美國最有影響的兩大音樂教育哲學專著《音樂教育的哲學》(雷默)和《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埃利奧特)的翻譯和出版,一批北美音樂教育的哲學理論也被介紹和引進,并圍繞他們的音樂教育哲學觀念開展了比較研究與討論。從此之后,關于音樂教育哲學的學術活動得以逐步展開,助推了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發(fā)展。至21世紀初以馬達、陳雅先《當代音樂教育哲學論稿》(2010)、韓忠?guī)X《音樂教育哲學導論》(2014)等有代表性的學術專著和眾多學者發(fā)表的研究論文等標志著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的研究逐步深入。
2 中國普通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的基奠期(1840-1949)
中國近代以來的普通音樂教育傳承著古代“樂教”的傳統(tǒng),并受到西方國民教育思潮和義務教育的實踐,在西學東漸的“學堂樂歌”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近代的音樂教育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推進向前。自1842年外國教會在我國開辦的學校中開設音樂課程以后,“西學東漸”的主張使當時封閉的中國張開了觀望世界的雙眼。1898年康有為《請開學校折》中主張開設樂歌課,再到1904年清政府公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后,中國近現(xiàn)代的普通音樂教育由此拉開序幕。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提出“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的音樂教育觀。這一觀念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為提高國民素質從而實現(xiàn)強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此后王國維、蔡元培等提出以“美育”為宗旨的普通音樂教育觀。這一時期的“美育”為宗旨的音樂教育觀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重視音樂的審美性、通過“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之后,我國近代音樂家蕭友梅、黃自、黎錦輝、豐子愷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和實踐了音樂教育的思想和觀念。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觀受到了西方音樂教育的早期影響,融合了中西方音樂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念,使音樂教育與社會、文化的變革緊密關聯(lián)。
3 中國普通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的開創(chuàng)期(1949-1966)
1949 年,新中國建立,我國開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這一背景為新中國大規(guī)模發(fā)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提供了條件,大規(guī)模的音樂教育就從這里開啟。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是整個國民音樂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整個音樂文化建設的一個主要分支。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由于當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的種種原因所致,處于最初步的建設階段,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和局限。1957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p>
德智體在新的教育方針中被放在了教育的主要地位,而美育并未被提及,這便導致了音樂教育在這一時期被逐漸削弱。貫徹新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培養(yǎng)無產階級知識分子成為了這一時期總體教育目標的傾斜方向。由于普通學校教育包括音樂教育,后者當然無可避免地擔負了同樣的重任。這種重任使學校音樂教育的目標與社會政治任務關聯(lián)過于密切,與社會活動不得不產生緊密的配合。
4 中國普通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的挫折期(1966-1976)endprint
1966年6月直至1967年,“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造成了歷時十年之久的嚴重摧殘。原有的音樂教育大綱難以得到執(zhí)行,重新審定新的音樂教學大綱更無從談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一時期由于學校文化課的減少,學校課外活動反而得到了頻頻廣泛的開展,由此革命樣板戲得到推廣,京劇音樂隨之得以普及。尤其京劇音樂伴奏中大量使用的西洋管弦樂器,使學生不再僅僅只是學習民族音樂,同時對西洋樂器也有了一定的認知。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一批學生文藝骨干涌現(xiàn)出來,并在之后從中誕生了許多音樂專業(yè)工作者、音樂教育者等??偠灾@一時期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完全被忽視,教學目的被扭曲,音樂教育的目標完全等同于社會的政治目標,徹底違背了音樂教育的規(guī)律和宗旨。
5 中國普通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的融合期(1978-2000)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制定了改革開放國策,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開始發(fā)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由此,我國的普通音樂教育終于隨之步入飛速發(fā)展的正軌。1979年,音樂教育目標第一次在教學大綱中提出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并且這一時期,國家提出了“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哲學理念,為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歷時已久的混亂局面畫上了句號,對恢復學校的音樂教育起到了強有力的指導作用。
這一時期,國內音樂教育的觀念和思想不斷出現(xiàn),如母語教育倡導的“使學生熱愛祖國的音樂藝術,熟悉民族音樂語言”、關于音樂價值觀的討論等都推動著音樂教育觀念的改變。與此同時,國外的音樂教育觀念也逐步引入,最具代表性的是雷默的審美論和埃里奧特的實踐論音樂教育觀,中國音樂教育學界展開了關于音樂教育觀念的大討論。這些進入中國的西方音樂教育哲學觀深刻的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觀念,并在碰撞中逐漸融合,在融合中走向多元化的發(fā)展。
6 中國普通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的多元期(21世紀以來)
21世紀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得到空前發(fā)展。在不斷吸取國外音樂教育觀念和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到我國音樂教育的現(xiàn)實狀況,在中西方音樂教育觀念的碰撞與交融中,出現(xiàn)了多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念。主要有:
6.1 審美核心論的音樂教育觀
審美核心論的音樂教育觀主張“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基本理念?;谝魳返谋举|和價值出發(fā),主張審美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價值追求。審美論核心論的音樂教育觀是在蔡元培 “美育”為宗旨的思想基礎上,融合雷默所主張的“音樂教育是以審美體驗為核心的審美教育”的觀念,形成了近現(xiàn)代以來具有廣泛影響的音樂教育觀。在這一觀念的指導下,我國的普通音樂教育課程標準及其修訂版均提出“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觀,這也成為大多數(shù)音樂教育者、官方和主流的音樂教育觀念,并統(tǒng)領著我國音樂教育的實踐。審美核心論在我國現(xiàn)當代的音樂教育哲學觀念中依然發(fā)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對近代普通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2 文化論的音樂教育觀
文化論音樂教育觀的核心思想認為:音樂教育應強調音樂的文化價值,而不是審美價值。音樂作為人文學科,在創(chuàng)造性人才培養(yǎng)、人文關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該教育哲學觀的首倡者是管建華先生,他基于文化人類學和后現(xiàn)代主義多元文化的維度,提出了審美核心論,將音樂教育禁錮在“審美的牢籠”中、忽視“音樂作為文化”的價值取向的觀點。文化論批判了審美論主體對客體的鏡式反應,主張后現(xiàn)代性的人與人、主體與主體的交流;批判了審美論僅關注音樂作品本體,主張音樂教育更要關注人和人的現(xiàn)實世界的人文關懷;批判了審美論僅強調音樂的審美性,而忽視音樂作為文化的兼容性,主張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文化論的音樂教育觀對音樂文化身份認同、音樂文化傳承、音樂文化重組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我國普通音樂教育中必將逐步得到關懷與實踐。
6.3 創(chuàng)造論的音樂教育觀
創(chuàng)造論的音樂教育觀提出:融審美、立美、文化、功能為一體,“以音樂創(chuàng)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觀,是王耀華先生于2007年在《音樂課程標準修改》會議上首次提出的。創(chuàng)造論從國家對創(chuàng)造性人才需求的時代背景出發(fā),主張在多種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音樂美的創(chuàng)造、音樂文化的創(chuàng)造、音樂功能的創(chuàng)造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育。創(chuàng)造論指出音樂是最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之一,音樂教育既要審美還要立美,且要在音樂實踐中突出音樂的創(chuàng)造特點,通過音樂教育在繼承中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繼承多元文化。然而對此持不同觀點的學者認為創(chuàng)造論會弱化音樂本體的審美價值和學科特點,而事實上當今著名的音樂教育法,諸如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科爾曼等均將音樂創(chuàng)造視為音樂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因此,創(chuàng)造論的音樂教育觀在普通音樂教育中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和實踐潛力。福建師范大學博士后郭小利曾著有《中國傳統(tǒng)音樂即興創(chuàng)作教育研究》,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創(chuàng)造性音樂教學之路。
6.4 兼容論的音樂教育觀
兼容論音樂教育觀主張從各種音樂教育哲學觀的合理性與局限性出發(fā),將審美、文化、功能、創(chuàng)造等相融合而形成一種多維度的音樂教育哲學觀,代表性的學者主要有劉沛、資利萍、朱詠北、崔學榮等。這一觀念是基于音樂學科本體及其文化語境,同時兼容審美的情感效應、對人才培養(yǎng)的創(chuàng)造性效應和對多元文化的傳承作用等,構建一種多維度的音樂教育邏輯體系和價值范式,并作為普通音樂教育實踐的行動指南。
7 中國普通音樂教育哲學觀念正待復興
改革開放早已逐步深入,改革開放的結果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在音樂教育哲學方面,有許多國外先進教學法被引進,許多音樂專業(yè)人才在理論和實踐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頗豐的成果。可以說,經(jīng)過數(shù)十年改革的中國音樂教育已經(jīng)進入了全面發(fā)展的新時期。
7.1 教育現(xiàn)代化對美育的要求
如今中國社會提倡的是素質教育轉型,其核心就是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人。對于提高能力素質、促進青少年人格健全等方面,音樂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音樂教育長期以來都被認定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在該種認知背景下,音樂教育功能在教育實踐中又得到了進一步延伸。當前,我國音樂教育迫在眉睫的難題是——盡管美育“取消論”已在我國失去市場但美育“包容論”仍在影響教育體制的定制。如何完全摒棄應試教育的弊端,推動素質教育盡早步入健康高速發(fā)展軌道,是當前所有音樂教育工作者們的首要使命。endprint
7.2 傳統(tǒng)文化復興,呼喚關照本土
教育轉型是我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轉型背景下的必然結果,推動了傳統(tǒng)文化觀(以道德為中心)向現(xiàn)代文化觀(提倡弘揚民族文化精髓吸收世界多元文化因素)的轉型。我國目前的普通音樂教育,便是提倡弘揚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時吸收世界多元文化因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中不斷創(chuàng)新不停開拓。這種觀點和理念不僅意在揭示藝術教育的審美本質,更是旨在繼承與發(fā)展民族文化道德觀。
7.3 音樂與信息化
高科技的發(fā)展使音樂教育的手段也豐富了起來。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整合使音樂教學改變了以往教師只能用單一的“教師唱、學生跟”的教學方式,視聽資訊來源的多樣化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同時更加激發(fā)了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找到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點是上好音樂課的關鍵。信息技術、電教媒體的使用成為了現(xiàn)代音樂教學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
8 結語
近代以來中國普通音樂教育的思想與觀念在中西碰撞中不斷融合,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在理論聯(lián)系實踐中不斷求證。在當前國際化的背景下,以世界性與民族性相統(tǒng)一的多元主義音樂教育觀將不斷發(fā)展;在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背景下,普通音樂教育的美育觀將成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徑之一;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背景下,普通音樂教育關照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文化觀將逐步發(fā)展;在全球信息化和個性主體化的背景下,普通音樂教育的生態(tài)倫理觀將不斷發(fā)展??傊?,在教育不斷轉型的今天,普通音樂教育的思想與觀念也在轉型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管建華.后現(xiàn)代音樂教育學[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馬達.從三次研討會看我國音樂教育哲學研究十年[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1):134-142.
【3】劉惠敏.中國音樂教育史理論研究現(xiàn)狀分析[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2.
【4】馬東風.中國音樂教育史的學科性質與研究現(xiàn)狀[J].中國音樂,2011(04):64-68.
【5】齊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
【6】葉金玫.論西方音樂教育哲學價值觀對中國音樂教育的影響[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9,11(5):24-27.
【7】褚灝.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與當代音樂教育哲學構建[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3(03):45-50.
【8】鄧晴南.試論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哲學基礎[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1):137-140.
【9】林紅,管建華.埃里奧特音樂教育思想后現(xiàn)代轉向的文化分析[J].中國音樂,2011(03):15-24+42.
【10】郭小利.中國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音樂學,2016(01):15.
【11】韓勛國.中國社會文化變革與音樂教育觀念更新[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06):30.
【12】李海鷗.論中國現(xiàn)代音樂教育觀念對中國傳統(tǒng)樂教精神的繼承[J].東岳論叢,2016(07):01.
【13】焦姣.新世紀中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觀念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3.
【14】呂琳.當代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0.
【15】齊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研究[D]. 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
【16】葉金玫.論西方音樂教育哲學價值觀對中國音樂教育的影響[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9(10):20.
【17】溫德經(jīng).音樂教育哲學的演進與中國命題[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15.
【18】馬達,潘妍娜.當今音樂教育研究的新趨勢——2011中國廣州第二屆音樂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暨傳統(tǒng)音樂教育高端論壇綜述[J].人民音樂,2012(03):1.
【19】李金霞.“審美”與“實踐”兩大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在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體現(xiàn)[J].大眾文藝(理論),2009(03):25.
【20】許君君.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在當代中國音樂教育哲學中的運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