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軍 劉林祥
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對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情況下。教師基于傳統(tǒng)甚至落后教育理念而對學生進行的說教、指責、否定、嘲諷。以及任意打斷、隨意評價等問題,依然存在于部分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和話語體系中。雖然許多班主任是“善意”或“無意”而為之的。但事實上會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產(chǎn)生負面影響。甚至會引發(fā)厭學、逃學、自殺等嚴重后果。如何改善這種不良狀況?“非暴力溝通”理念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啟發(fā)和借鑒。
一、明晰理念:非暴力溝通基于人性需要。重在相互理解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NVC)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于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溝通理念。在馬歇爾看來,所有的東西都是為了生命的覺醒、自由與成長服務的。因而,非暴力溝通主張“更接近于我們天性的思想、語言和溝通融于一體。幫助我們與他人聯(lián)系。以便我們回歸真正有趣的使得人生豐盈的生活方式——為自我和他人的幸福做貢獻”。
非暴力溝通反對語言暴力、行為暴力、精神暴力,崇尚愛、尊重、平等。運用到教育中,它可以引導班主任學會與人保持理解性的關(guān)系。通過轉(zhuǎn)化自己的思維習慣與視角體驗他人的認識與行為世界。并形成理解他人的行為能力與精神追求。這對于改善日常的師生交往狀態(tài)和班級管理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把握要點:非暴力溝通的四個基本要素
非暴力溝通注重讓人覺察自我感受和需求,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從而達成自我與自我、自我與他人的和解。非暴力溝通包含以下幾個要素。
1.觀察(observation):客觀描述結(jié)果。不帶任何評價
不帶評價的觀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安粠гu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這要求班主任在觀察到任何現(xiàn)象時。不管是否喜歡。只清楚地表達觀察到的結(jié)果。而不做出任何判斷或評價。例如:“我看見你上課時趴在課桌上”。這是觀察;而“我看見你上課時在睡懶覺”,這就是評價,學生聽了就會覺得是在批評他。
2.感受(feelings):體察自我并聆聽他人
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卑嘀魅我谟^察到某種現(xiàn)象后。先了解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向?qū)W生進行真實的表達,同時傾聽學生的感受。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能產(chǎn)生心靈的溝通和共鳴。
3.需要(demand):挖掘彼此內(nèi)在的需求
非暴力溝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面對班級管理問題,班主任的自責只會引起自我愧疚和后悔,指責他人則會導致申辯與反擊,無益于事情的解決。班主任只有走出自責或指責對方的泥潭。選擇關(guān)注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以及內(nèi)在生命的連接。才能真正做到體貼包容。找到正確的問題解決之道。
4.請求(request):具體、明確??蛇x擇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要改變別人和他們的行為,使之符合我們的標準或要求。而是要建立以誠實和友愛為基礎(chǔ)的人際關(guān)系,最終滿足每個人的需要。因此。提出請求,就是要清楚地告訴別人你希望他做什么,與命令有著根本區(qū)別。例如:我們讓別人做一件事,“命令”是讓別人非做不可,別人即便選擇做也是基于逃避懲罰、內(nèi)疚等原因:“請求”是別人可做可不做。別人選擇做不是為了逃避懲罰。而是發(fā)自內(nèi)在的善心,是“出于為他人的幸福做貢獻時感受到的自然喜悅”。
三、實踐應用:非暴力溝通有助于喚醒教育自覺
將非暴力溝通運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對于改善當下師生關(guān)系日趨緊張的教育現(xiàn)實。幫助班主任改變教育節(jié)奏、拓寬教育視野、提升教育境界有很大幫助。
1.改變教育節(jié)奏:讓學生的自我成長真正發(fā)生
非暴力溝通要求班主任用同理心連接孩子的心靈。以筆者班主任生涯中經(jīng)歷的一件小事為例。
一天中午,班里的一名學生在電玩店玩游戲時,被教育處主任逮了個正著。他低著頭走進我的辦公室,解釋說自己是因為上午考試沒考好,心情郁悶想玩電玩放松一下。結(jié)果被教育處主任看到了。感受到孩子“雪上加霜”的心情后,我說:“老師能感受到你此時內(nèi)心的后悔、懊惱和郁悶。與聽我嘮叨說教相比。讓你自己去想想也許更好。恰好教育處主任要你回家半天,老師也不好違令。你父母工作忙,我就不請他們過來了。你就自個兒回去。把今天發(fā)生的事跟父母說說……”
下午五點左右,我收到這名學生發(fā)來的短信:“陳老師,我要向您道歉……讓我驚奇的是。對我的錯誤,您非但沒有大聲訓斥,還讓我坐下,并為我倒水、開風扇。當時我心中的愧疚感實實在在地被放大了數(shù)倍……從小到大。我們犯了錯誤。師長們都是橫加指責或斥罵。而您的做法不一樣。謝謝您。我再不會犯這樣的錯了……”
在上述案例中,筆者因為尊重了學生的感受,用坦誠的心態(tài)接納了他的行為,并給了他自我教育的時間,由此促進了孩子的自我成長。
2.拓寬教育視野:換種眼光看待學生的“問題”
我們在教育管理中難免會出現(xiàn)偏狹的一面。而非暴力溝通則能夠引導我們超越原有的教育視野。
例如:一位教師在課堂上觀察到。在最近一個星期的課上,有個學生總是埋頭看其他書,尤其是魯迅的作品,老師提醒過他一兩次他仍一如既往。這位教師沒有急于進行干預,而是在心平氣和觀察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了如下思考:“他實在是太喜歡魯迅的作品了,覺得它勝過語文教科書?他可能對我的教學暫時沒有興趣,或不適應我的教學方式?他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超出了同齡人。常規(guī)的課程讓他有饑餓感……”
她甚至不斷追問:“如果教師認為只有通過自己的課堂。學生才能學好語文,是可笑的自負。我的教學會比閱讀魯迅作品更有價值?我的教學必定是最有效的?”她也發(fā)現(xiàn)了學生的另一面:“這名學生在作文中總有自己的見解,表達也有特色;他按時交作業(yè),也能順利通過考試:他課外活動很豐富,對于攝影和繪畫都‘有兩下子:更重要的是。他并沒有妨礙他人……”
在上述案例中。面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首先進入_種不帶任何評價的觀察中。繼而產(chǎn)生了深入思考和追問。由此超越了一般的教育理念。發(fā)現(xiàn)了更為廣闊的教育空間。
3.提升教育境界:在“沖突”中完成9幣生共同的覺醒、轉(zhuǎn)變與成長
非暴力溝通旨在達成個體的生命覺醒和自由成長。
期末評優(yōu)的時候,G老師在班里宣布了三好學生的評選辦法:“按學校規(guī)定。我班可評15名三好學生。我主張。按三次聯(lián)考的綜合成績來定。排名前15的便是三好學生?!苯Y(jié)果這一做法被一名學生寫在了周記里:“‘三好變成了‘一好,太霸道,也太荒唐!……”
班主任從學生周記中看到這段話,一整天悶悶不樂。但痛定思痛,她又覺得學生說得沒錯,以“一好”定“三好”,的確不妥。最后,班主任又找到這名學生,坦承了自己在三好學生評定方面的武斷,還表達了對他的感謝。以及自己希望把班主任工作做好的愿望。學生也覺得自己言辭過激,同時道出了這樣做的背后也是夾雜著自己沒有被評上三好學生的不滿情緒。最后經(jīng)全班同學商量決定。從成績排名前30名的同學中重新評選15名三好學生,事情得到圓滿解決。事后,班主任也進行了自我反省。師生雙方都有了反思、覺醒和成長。
(編輯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