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琪
摘要:群團組織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群體,在整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群團組織所從事的事業(yè)是黨的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群團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大創(chuàng)舉、一大優(yōu)勢。新形勢下群團工作出現了一系列的不適應問題,堅持黨要管黨,必須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把準正確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fā)展道路。本文分析黨的群團工作存在的問題,闡述新形勢下解決現存問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黨;群團工作;之策
當前,我國發(fā)展的內外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黨面臨的挑戰(zhàn)和考驗前所未有。這些年,黨的群團工作在繼承創(chuàng)新中不斷加強,但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許多不適應的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在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中予以解決。
一、黨的群團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
有的地方和部門黨組織對群團工作重視不夠,對群團工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缺乏深入研究,老辦法用不上、新辦法出不來,對發(fā)揮群團組織作用缺乏有力指導和支持。有的地方黨委政府更多地把群團工作當成是“軟”任務和“虛”工作對待,對群團組織的地位、職能、任務及所發(fā)揮的作用等問題認識不足,往往是“中心工作先行,群團工作讓道”,認為抓不抓無所謂,抓了體現不出成績,不抓也無礙大局,主觀上存在著“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一些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忽略群團組織內力的培養(yǎng)和儲備,因此在組織設置、工作經費、活動場館、人員配備上均難以保障群團組織建設的正常開展。
(二)組織建設不給力
在黨的歷史方位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的進程中,黨的群團工作面臨許多挑戰(zhàn)、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有的地方黨組織出現忽視、弱化群團工作的傾向,認為群團工作不像經濟工作、維穩(wěn)工作那么重要,“可有可無”“抓好抓壞一個樣”。另一方面,群團組織自身在形勢、任務、環(huán)境、對象出現一系列重大變化面前,存在諸多“跟不上”“不適應”的問題。比如,基層組織覆蓋不全、活力不足,不少地方出現“有群眾,無組織”或“有組織,無群眾”的狀況;組織體系上下斷鏈、工作梗阻,強機關、弱基層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少工作“上頭熱熱鬧鬧,基層和群眾冷冷清清”;工作方式老化,大集會、大報告、大合唱、報紙宣傳方式單一、傳統(tǒng)的工作手段日益不受群眾待見,而運用新媒體等新手段還很不熟悉;組織和干部作風不扎實,不同范圍、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化、機關化、貴族化、娛樂化”的現象,實質就是脫離群眾。只有正視這些問題、下大力氣解決這些問題,群團工作才能富有活力、不辱使命。
(三)干部缺乏群團工作
一些基層群團組織干部往往身兼數職,對群團工作缺乏研究,只作一些表面性、應付性的工作;一些群團工作干部自身認識也不夠到位,存在應付、畏難情緒,沒有真正把群團工作當做事業(yè)來干。另外,由于經費、場地等客觀條件制約,一些群團組織開展活動精打細算,或者是裹足不前,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不敢想、怕做事的心態(tài),組織工作和活動方式顯得單一,拓展、創(chuàng)新意識不夠。如一些基層科協開展科普工作只停留在“走過場”式的科普展覽,“跟班式”的“科技活動周”和“蜻蜓點水”般送科技下鄉(xiāng)等單一的形式上。
二、新形勢下解決現存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黨委高度重視,建立黨群共建平臺
群團工作是黨的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黨委應從鞏固黨的執(zhí)政根基的戰(zhàn)略高度,不斷強化敢于擔當意識,增強做好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將群團工作列入黨委的重要議事日程。黨委在每屆任期內應最少召開一次以上專門的群團工作會議;各級黨委常委會應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聽取群團工作匯報,對群團組織的人、財、物給予充分保障,并加大對群團干部的培訓和交流力度;推動完善黨委定期研究群團工作制度和群團與政府聯席會議制度;群團負責人列席黨政重要會議,參與黨政重大決策。二是堅持黨建帶群建,樹立“大黨建”觀念,把群團建設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基礎和有效延伸。完善黨群聯建機制,把群團組織建設納入黨建工作總體部署和黨建工作目標責任制,把黨建帶群建列入各級黨委全年工作考核目標,實行一票否決,真正做到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實、同推進、同考核、同總結、同表彰,為群團組織建設提供有力的政策和機制保證。
(二)社會共同參與,建立力量整合平臺
第一,各級黨政應支持群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形成完善的群團組織承接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的系統(tǒng)機制,明確群團組織承接公益事業(yè)的具體路徑和實現形式,并提供必要的經費和機制保障。第二,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組建知識化、專業(yè)化、社會化的穩(wěn)定的群團工作者隊伍,逐步形成“黨政支持、群團運作、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大群團”工作格局。第三,鼓勵群團組織在國家法律和相關規(guī)定許可范圍內,通過興辦福利產業(yè)、社會募捐、企業(yè)贊助、海外捐贈、活動場館社會化等多種方式籌措事業(yè)發(fā)展資金。同時,群團組織應該建立健全社會資金募集、管理、使用全過程公開制度,建立第三方監(jiān)督評價機制,提高社會公信力。第四,建立宏觀寬松、民眾廣泛參與的社會化考評機制。群團工作的效果不能由績效指標簡單圈定,應由群眾裁定,講指標、更講口碑。同時,將群團組織的職能向社會公布,并在此基礎上推行群團負責人在媒體上公開述職制度,接受社會監(jiān)督。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群團組織已經成為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已成為凝聚各界共識、化解社會矛盾的非常重要的中介性力量。在新形勢下,群團組織發(fā)展需要“向上看”和“向下看”互相聯動,尋求黨政要求與所服務對象需求的最佳結合點和平衡點,才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充分發(fā)揮其橋梁和紐帶作用。
(三)教育引導群眾,切實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
組織的力量,不僅僅在于人員的聚合,更重要的是思想觀念上、精神上的聚合。群團組織為黨做群眾工作,最核心的任務是教育引導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把群眾思想教育的工作做好了,群眾相信你、愿意跟著你,才談得上團結帶領群眾為黨的中心任務作貢獻。群團組織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所開展的各種活動”的重要要求,在社會思想紛繁復雜的形勢下,堅定主動、敢于善于做好教育引導群眾的工作。要克服一味迎合群眾而不教育引導提高群眾的傾向,弘揚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引導群眾堅定“三個自信”,培育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敢于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錯誤觀點進行駁斥,當“戰(zhàn)士”不當“紳士”。當今時代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群眾的學習、工作、娛樂、交往、生活高度依賴互聯網。群團組織要善于運用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用好網帖、博文、圖片、視頻、動漫等新媒體產品,促進思想引導的內容、形式、手段新媒體化,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別是共青團作為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要牢牢把握青年思想引導這個黨交給共青團的第一位任務、根本任務,堅持全團抓思想引領,鮮明有力地引導青年樹立中國夢的遠大理想、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積極走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列。要把團的網絡引導工作擺在突出位置,運用好新媒體渠道,傳播青年好聲音,弘揚網上正能量,在構建清朗網絡空間中充分發(fā)揮生力軍作用。
總之,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對群團工作提出的“提高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擴大團的工作有效覆蓋面”兩大戰(zhàn)略性課題,把群團工作建設得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堅強有力,不斷開創(chuàng)工作新局面,為黨的群團工作全面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實現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敏.淺談如何做好企業(yè)共青團工作[J].企業(yè)導報,2015(12).
[2]陳志國.淺談創(chuàng)新推動新時期企業(yè)共青團工作全面發(fā)展[J].改革與開放,2014(6).
[3]馮專.解放思想開拓創(chuàng)新推動新時期企業(yè)共青團工作全面發(fā)展[J].改革與開放,2015(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