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剛
閱讀是人們最基本的學習活動和學習途徑之一,也是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技能、傳承優(yōu)秀的文化瑰寶的重要方法,閱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取大量信息,豐富語文等文化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在學生的寫作、口語表達、理解能力等其他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上起到積極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說教和灌輸式教學模式,站在學生需求和個性化發(fā)展角度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并采用靈活性、層次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從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改變教學觀念,強化學生主體意識
要改變教學的觀念,首先要改變老師的備課,備課時要著重考慮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從學生角度去備課,多想想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會學得怎么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講得有多深奧,要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你的講課就是為了讓學生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自己學習。其次,在課堂教學時,真正做到老師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敢于質疑,改變課堂內容安排,以學生為主體,多留時間給學生閱讀思考、積極討論,讓學生發(fā)揮學習特點,充分展現(xiàn)其對未知的好奇以及他們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除此之外,老師還應適當?shù)剌o助學生進行閱讀理解練習,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文章情境,鼓勵學生多角度看待文章、思考文章主題思想,讓學生在學習中更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閱讀學習當中來,活躍課堂氣氛,主動訓練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
二、打好閱讀訓練的基礎,建立閱讀信心培養(yǎng)閱讀興趣
閱讀的順利進行需要一定的基礎,閱讀的進行離不開字詞、文化知識等基礎。一般來說,閱讀內容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認讀部分,包括字音、字形、字義、詞組、標點、修辭和句式等,這是閱讀的基本層次。只有打好扎實的基礎,才能進一步理解文章,掌握 文章的各個脈絡;另一個是理解部分,包括句段、篇章、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閱讀的目的是理解,而絕不是孤立地認識幾個字、詞。而是為了獲得文中的一些更高層次 的精神食糧。然而,如果缺乏必要的基礎,這些精神食糧也無法被讀者所獲取。因此,作為初中語文老師,就要幫助學生把基礎打牢,加強字詞教學,加強文化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更加順暢。當閱讀變得更加輕松了以后,自然閱讀的興趣也就變得更強了。當然,最為高效的方式是在閱讀過程中對一些字詞和文化背景知識進行精講,將精讀和泛讀結合 起來。這樣做會讓學生不至于感到太過于疲累。從而在閱讀活動中保持更多的動力。
三、開創(chuàng)民主課堂,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為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要融入學生群體當中,去了解學生的想法,尊重學生對學習的看法。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方法,但是由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并訓練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依賴老師和參考書的答案,自由發(fā)表,敢于發(fā)表,敢于質疑,老師對學生的發(fā)表進行客觀分析、點評,向學生滲透敢于糾正錯誤就是在進步的思想,同時給學生“當一回老師”的機會,學習點評、分析學生發(fā)表的意見。開創(chuàng)師生民主課堂,師生平等對話,讓學生思維活躍,滋生創(chuàng)造性意識。
四、營造閱讀中多談感受,讀后說感悟的氛圍
在課堂閱讀訓練當中,要強調閱讀就是要讀懂文章,理解文章,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閱讀的過程中,盡量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寫下來,以便交流,培養(yǎng)學生談感受、說感悟的習慣。課堂上可以多組織學生以個人或合作小組的形式對閱讀內容進行探討,讓學生以自己的話來簡要介紹閱讀內容,亦或談談文章主要內容,講講閱讀完了之后有什么感悟等等,采用多種方式方法營造這樣一種學生的為主的活躍氣氛,讓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想象,充分去理解課文內容,在不斷的訓練當中養(yǎng)成一定的思維邏輯,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此外,還要選用不同的文章來讓學生閱讀,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靈活使用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閱讀文章、理解文章、讀懂文章,學會自主學習。
五、注重課外閱讀,延伸閱讀范圍
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當中認為單純讓學生閱讀教材文本內容即可,無需進行閱讀延伸,但是,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學生的閱讀視野較為狹窄,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嚴重下降。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閱讀教學當中,需要在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延伸閱讀范圍,比如讓學生閱讀一些與課堂文本相關的名著、優(yōu)秀文本等。這樣一來,學生通過閱讀相關的文章、著作,可以不斷擴展閱讀范圍,并且有效提高個人閱讀的興趣等,并且?guī)诱n堂閱讀的積極性等。但是,在延伸閱讀范圍的時候,教師必須要選擇合適的書籍等,以免學生誤讀不良書籍,導致嚴重后果發(fā)生。
六、幫助學生樹立對閱讀的正確認識,建立閱讀習慣
閱讀的重要性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加主動的去進行閱讀活動。所以,語文教師要通過宣傳教育的方式首先讓學生認識到閱讀的好處,通過這種教育讓學生對閱讀建立初步的好感,激發(fā)他們進行閱讀的動力。要做好這項工作,教師可以搜集整理一些優(yōu)秀學生的學習心得,將這些經驗心得向學生傳遞,讓這些經驗心得給學生以激勵。當學生對閱讀有了初步的好感之后,教師也要根據(jù)學生的語文水平,組建一些閱讀興趣小組,根據(jù)水平的不同,興趣的不同為學生推薦一些書籍,讓學生都能夠在自己原有的興趣框架內進一步激發(fā)興趣點。為了促進他們養(yǎng)成閱讀習慣,可以定期組織讀后感等分享活動,以文字形式或者發(fā)言的形式都可以,總之,一定的組織可以讓學生將閱讀習慣很好地保持下去,組員之間也會相互激勵。
閱讀教學直接關系到各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逐漸領會、理解課文及其他閱讀材料的意義,進而去學習寫作技能及加深對其他課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必要的語文閱讀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彭麗君.初中語文生活化閱讀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吳振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才智,2015(01).
[3]劉磊.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