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攀鵬 馮棟梁 劉朝普
摘要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政策導向的不斷深入,不少外出務工人員以及大學畢業(yè)生選擇了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養(yǎng)雞。然而,雛雞前期的幼雛雞難養(yǎng)、死亡率較高讓不少養(yǎng)殖戶不敢輕易涉足。本文針對此現(xiàn)象提出了一些提高幼雛雞成活率的飼養(yǎng)操作標準,以期為提高養(yǎng)雞業(yè)的經濟效益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幼雛雞;成活率;提高;飼養(yǎng);操作標準
中圖分類號 S831.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4-0258-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national policy-oriented deepening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peoples innovation”,many migrant workers and college graduates choose to return home breeding chicken. However,the early chicks are difficult to breed,the mortality rates are high,so many farmers can not easily be involved.In this paper,for this phenomenon some feeding operating standards of raising the survival rates of young chicks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hicken industry.
Key words young chicken;survival rate;improving;feeding;operating standards
幼雛雞是指從出殼至6周齡的小雞[1]。由于幼雛雞具有雛雞體溫調節(jié)機能差、生長發(fā)育迅速、代謝旺盛、消化器官容積小、消化能力弱、抗病力差、敏感性強、群居性強、膽小、初期易脫水的生理特點,導致對前期雛雞飼養(yǎng)較困難、雛雞死亡率較高而損失大。因此,提高雛雞前期飼養(yǎng)成活率對養(yǎng)雞戶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 選好雞苗
養(yǎng)雞戶進苗時,應該選擇具有以下特征且整體質量合格率達到99.7%以上的雞苗:精神活潑、眼睛大而有神;雙腿站立有力,運動自如;絨毛均整干凈,雙翼緊貼兩側;臍部吸收、愈合良好,臍部干結血塊的直徑<2 mm;腹部柔軟有彈性;發(fā)育良好,無盲眼、跛腳、畸形。應該淘汰扭頭、歪嘴、瞎眼、斷翅、多腿、精神不振、兩腳站立不穩(wěn)、腳干腹脹、絨毛稀缺污亂松散、臍部收縮不良有大塊血塊的雞苗。
2 加強飼養(yǎng)
雛雞出殼后,為滿足生長迅速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應選擇富含高能量、高蛋白的全價配合飼料飼喂幼雛雞。同時,讓雛雞自由采食,保證幼雛雞能獲得足夠的營養(yǎng),滿足其快速生長發(fā)育的需要。另外,雛雞出殼后24 h可失水8%,48 h可失水15%,當失水>15%時,很快便會出現(xiàn)脫水癥狀[2]。因此,雛雞出殼12 h后至1周齡內應及時供給充足的潔凈的25 ℃溫開水。為了促進雛雞腸胃內胎糞的排出,初次飲水中可以加入0.01%高錳酸鉀;也可以根據雛雞對能量、抗菌的需要在水中加入適量的葡萄糖、VC和抗菌藥,最好控制在 1~2 h內飲完。1周齡后便可以直接喂飲清潔的自來水[3-4]。
3 精心管理
3.1 注意通風換氣
幼雛雞在呼吸、排泄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氣體與雛雞舍內的溫濕度、墊料互相作用后極易產生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應每天定時對雛雞舍通風換氣,保證雛雞舍內有新鮮的空氣,通常以人進入雞舍后無異常氣味感為宜。除此之外,養(yǎng)雞戶更應該作為一名合格的雛雞舍內有害氣體濃度的檢測者。檢測者進入雞舍后,若聞到有氨氣氣味但不刺眼、不刺鼻,其濃度為10~15 mg/kg;當感覺刺鼻流淚時,其濃度為25~35 mg/kg;當感覺到呼吸困難、睜不開眼、流淚不止、其濃度可達到45~65 mg/kg[5]。
3.2 保持適宜的溫度
雛雞對溫度的要求是隨生長而逐漸下降的[3]。剛出殼的雛雞全身覆滿絨毛,體溫調節(jié)能力低,育雛溫度過高、過低都會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低溫,更易引起雛雞患病死亡。因此,應該依據季節(jié)等育雛舍內、外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靈活地給雛雞提供適宜的溫度。一般情況下,第1周齡,育雛舍溫應該控制在33~35 ℃之間,以后每周降低2 ℃,直到雛雞能自行調節(jié)以適應常溫且雛雞群能夠分布均勻為止。育雛舍的溫度應該平穩(wěn),不能忽高忽低。雛雞保溫可以用地爐或者暖風爐,而部分養(yǎng)雞戶在添置設備上不愿投入,造成育雛舍保溫設施簡陋以致不能滿足雛雞對溫度的正常生理需要,達不到預期的雛雞保溫效果,嚴重影響了雛雞的生長發(fā)育,引起雛雞因怕冷而不愿采食、打堆壓死。
3.3 保持適當的濕度
一般10日齡以內,濕度可以控制在60%~65%之間,10日齡以后控制在50%~55%[4]之間。出殼后1~3日齡的雛雞對濕度的要求非常嚴格,如果此階段濕度控制過高、過低,極易引起對應的黃曲霉菌病、脫水癥狀。
3.4 控制合理的飼養(yǎng)密度
飼養(yǎng)密度應隨季節(jié)、飼養(yǎng)品種、雞舍類型等靈活調整。一般來說,第1周齡、第2周齡、第3周齡、第4周齡、第5周齡、第6周齡的飼養(yǎng)密度分別為70、50、35、25、18、12只/m2。部分養(yǎng)雞戶盲目加大飼養(yǎng)密度,雞舍內雞只過于擁擠,常引起雞只發(fā)育不良、啄肛啄羽、死亡率大幅上升。
3.5 保持雞舍安靜
人員的頻繁走動、突如其來的聲響、強光刺激、突然停電、貓狗等動物的竄入,都會造成雛雞驚慌,引起應激而大堆擠壓、絕食,甚至導致猝死。因此,應該盡量減少雞群的應激。
3.6 加強看護
為避免老鼠、野貓和其他動物對雛雞造成傷害,飼養(yǎng)雛雞時應加強看護,應堵好育雛舍的老鼠洞,并且在窗戶上加裝鐵絲網。
4 防治疾病
4.1 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防止外來疫病傳入
在進雞苗前應對育雛室、育雛用具進行徹底消毒,特別要清除粘附在雞舍地面、墻上的糞便。進雞苗后,應定期消毒,經常清洗飲水器、料槽桶。對病雞、死雞必須深埋。如無重大疫情病死的幼雛雞只,應至少深埋在地面1 m以下。嚴禁隨地亂扔病雞、死雞。雛雞舍謝絕參觀,外來人員、車輛不得進入雞舍。
4.2 建立有效的免疫程序
適時做好馬立克、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病、雞白痢桿菌病、球蟲病等疾病的免疫和預防。
4.3 科學用藥
部分養(yǎng)雞戶不按照藥品說明書上的要求長期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藥物,并且隨意加大用藥劑量,導致雞群藥物中毒、雛雞大批死亡。因此,應因病施藥,正確掌握用藥劑量和方法。
5 結語
綜上所述,要提高幼雛雞飼養(yǎng)的成活率,選好雞苗是前提,加強營養(yǎng)是基礎,精心管理是關鍵,做好疾病綜合防治是保證。
6 參考文獻
[1] 王禮安.淺談提高幼雛雞成活率的技術措施[J].四川畜牧獸醫(yī),2009(3):45-46.
[2] 幸奠權.怎樣提高春季雛雞飼養(yǎng)的成活率[J].農村養(yǎng)殖技術,2007(7):14.
[3] 福島忠,安捷.雛雞的飼養(yǎng)管理[J].飼料與畜牧,1990(3):35-40.
[4] 藍遠喜.淺談提高雛雞成活率的技術措施[J].南方農業(yè),2010(3):30-31.
[5] 王永強.雞舍內氨氣的產生、危害、控制及檢測方法[J].現(xiàn)代畜牧獸醫(yī),2005(4):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