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看,典故是隱喻的一種特有的形式,典故翻譯是跨文化認知活動,圣經(jīng)典故更具有特定的文化意象,正確解讀典故所表達的文化意象是有效實現(xiàn)典故從源語和目的語在語言形式、意象圖式和文化內(nèi)涵上轉(zhuǎn)換的基礎(chǔ),該論文在概念隱喻理論視角下,以有特定的文化意象的圣經(jīng)典故為例,探討圣經(jīng)典故中文化意象的解讀。
【關(guān)鍵詞】典故 圣經(jīng) 解讀 隱喻 文化意象
一、引言
典故是隱喻的一種特有的形式,為“來自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民間傳說、歷史事件和文學作品等有來歷出處的故事”,其中來自圣經(jīng)的典故是英文中重要的一類典故,具有鮮明的文化意象的特征。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看,典故為具有一定來源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及事件富有鮮明文化意象,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差異,具有鮮明的文化意象特征,傳統(tǒng)隱喻觀研究隱喻是從語言層面著手。Lakoff 和 Johnson 開始從認知的角度觀察和研究隱喻,他們在共同出版《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書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概念隱喻理論,該理論認為,隱喻為源域 與目標域之間的映射(以及意象圖式轉(zhuǎn)換,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隱喻的實質(zhì)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jīng)歷某一類事物?!钡涔首鳛殡[喻的一種形式,概念隱喻理論對典故的翻譯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于以往翻譯理論,在概念隱喻理論視角下,我們假設(shè)把原語中典故的意象當作“源域”,把譯文當作“目標域”,譯文要能夠“映現(xiàn)”原語典故的意象和內(nèi)涵。
典故翻譯不僅是文字轉(zhuǎn)換形式,更是文化認知方式,圣經(jīng)典故紛繁復雜,帶有濃郁的文化意象色彩,作為一種文化底蘊深厚的語言現(xiàn)象,圣經(jīng)典故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典故的翻譯要在不僅是在目的語中找出與其內(nèi)涵一致的表達方式,還應力求譯文與原文在語言形式和意象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使源語的文化意象得到準確、有效的傳遞。本文試圖在認知語言學視角下,以《圣經(jīng)典故與用法實例》中的實例翻譯為例,從英漢典故的源域和目標域的對比著手,探討典故中的文化意象的認知與解讀。
二、文化意象的含義
文化意象( Cultural image) 是一種富有文化特點的符號,它具有了相對固定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含義,能夠在相同文化背景人們腦海中不言自明,產(chǎn)生自然聯(lián)想,彼此心領(lǐng)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xiàn)抽象,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例如圣經(jīng)典故 “New wine in old bottle”,字面翻譯為舊瓶裝新酒,意為“舊形式新內(nèi)容”,形象地寓意為“穿新鞋,走老路”,東西方文化相通,易于理解,應用實例如:“Clothing new ideas in old form is in no way different form putting new wine in old bottle”,譯文“新思想舊形式無異于把新酒裝入舊瓶里。”由此可見,作為隱喻一種形式,典故的文化意象解讀有共同之處。但是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和認知方式,更多典故的表達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意象,例如圣經(jīng)典故,“at the eleventh hour”,意為“在最后的時刻”,應用實例如:“If any guest failed at the eleventh hour,Todd was asked to dine”,即“假若有客人最后的時刻還不能來,托德就請來湊數(shù)”。若按照字面翻譯為“在十一點時”則風牛馬不相及。
三、圣經(jīng)典故中文化意象的解讀
對文化意象進行準確解讀是隱喻翻譯成功的前提。以下將嘗試從兩個方面對典故中的文化意象進行探討。
1.源域和目標域意象/文字表達一致類典故文化意象的解讀。認知語言學的思想基礎(chǔ)是體驗哲學,由于人類擁有相似的認知結(jié)構(gòu)、類似的生存經(jīng)驗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不同民族的典故表現(xiàn)出一定的文化重合性,構(gòu)成了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礎(chǔ)。英漢語言中存在源域和目標域意象和文字表達基本一致的典故。兩種不同的文化中同一典故具有相同的取象模式、隱喻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了典故的文化意象重合。舉例如下:
“The root of all evil”(萬惡之源)、“Strike hands”(擊掌定約/達成協(xié)議)、“Eat the fruit of onesown doings”(自食其果),以及“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等典故,在英漢民族及文化中文化意象重合,這種共同的認知造就了相同的典故意象及內(nèi)涵,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易于被人們接受。譬如,Ah,my dear fellow,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啊,親愛的朋友,愛財是萬惡之源),又如例句:Every tradesman ought to consider three times before he Strike hands (每個商人跟陌生人達成協(xié)議之前,應當再三考慮),Dont trust him.Hes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別相信他,他是個披著羊皮的狼)。以上例子體現(xiàn)了英漢民族在文化意象方面的共性。
2.源域和目標域意象/文字表達不一致類典故文化意象的解讀。典故為來源于不同民族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及事件富有鮮明的意象。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看,典故更多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差異,不同的文化中存在許多沖突或不一致的典故。英漢中典故更多表現(xiàn)不同。源語中典故的文化意象與對應目的語中的文化意象具有不同或相反的內(nèi)涵;文字的相同導致源語和目的語典故表現(xiàn)的典故盡管有些在字面上較為對應,但文化意象卻大相徑庭,例如“A ca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若照字面理解為“駱駝穿過針眼”則無法接受,用下面例句說明:With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is as difficult for us to hamess nature as for a ca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 譯文:沒有科學和技術(shù)我們要想利用自然難如登天。從認知學角度去解讀,根據(jù)意象,“A ca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應該解讀為“難如登天”。王佐良先生曾談到,“翻譯里最困難的是什么? 就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有一種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里卻要花費很大力氣加以解釋?!薄Wg者要駕御好兩種語言,必須深刻正確的解讀兩種語言的文化,在翻譯中不能簡單地將兩種語言中典故的字面意義對號入座,而無視不同的文化意象所表達的隱喻意義的差別。例如圣經(jīng)典故“Lion in the way”,不能按字面譯為“攔在路上的獅子”,按照漢語習慣應該譯為“攔路虎”;“Apple of ones eye ”不能按字面譯為“眼中蘋果”,而應該譯為“掌上明珠”,類似的圣經(jīng)典故還有“Sheep that has no sheep that have no shepherd”endprint
(群龍無首),“Make bricks out of straw” 應該翻譯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Land of milk and honey”(富饒之地),“Be at ones wits”(黔驢技窮)等。綜上,典故翻譯中應特別注意不同文化意象的正確解讀和對接,否則會造成文化意象的誤讀和誤譯。源域和目標域意象/文字表達不一致時,應用概念隱喻理論指導下,認知理解,把原語中典故的意象當作“源域”,把譯文當作“目標域”,譯文要能夠“映現(xiàn)”原語典故的意象和內(nèi)涵。
典故翻譯中源語和目的語之間文化意象的正確解讀極為重要,基于人類擁有相似的認知結(jié)構(gòu)、類似的生存經(jīng)驗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不同民族之間擁有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礎(chǔ),從而促成東西方語言中的典故有一定的一致性,體現(xiàn)在不同民族的典故文化意象重合,文化內(nèi)涵相同或相近,但是民族文化、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賦予絕大多數(shù)典故中隱喻的文化意象是有差異的,甚至是大相徑庭的。應該避免單純根據(jù)兩種語言字面的“形似”去解讀,其實文化意象并不相同。相反,字面上看似并無關(guān)聯(lián)的典故,其文化意象有可能一致。因此,文化意象的正確解讀是成功翻譯典故的基礎(chǔ)。把原語中典故的意象當作“源域”,把譯文當作“目標域”,正確解讀,通過恰當?shù)姆g,使得譯文能夠“映現(xiàn)”原語典故的意象和內(nèi)涵。
四、結(jié)語
圣經(jīng)典故翻譯是一個跨文化認知活動,文化意象的正確解讀是成功翻譯的前提。源語和目的語典故間存在文化意象/文字重合一致外,因為民族文化差異,典故文化意象/文字相異是常見的,沖突或者缺損亦不可忽視,典故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詞等語言表層,典故文化意象的解讀要從隱喻的文化認知根源中獲得深層次的理解,方能為源語典故的文化意象準確、有效地傳遞到目的語奠定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Delahunty,A.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Allusio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The Holy Bible[M]:King James Version,electronic ed.of the1769 edition of the 1611 Authorized Version:Bellingham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Inc.,1995.
[3]Lakoff 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田雨三,胡君倩.圣經(jīng)典故與用法實例[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5]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7]邱銀香.隱喻翻譯中文化意象的解讀與有效傳遞[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0):135-137.
作者簡介:葉珺霏(1991-),女,漢族,江蘇南京人,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jīng)濟人文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翻譯學、認知語言學、英文教育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