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哈姆雷特》:時代背景下的“厭女癥”傾向

    2017-09-06 13:06:34周桐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7年8期
    關(guān)鍵詞:文藝復興哈姆雷特

    周桐

    摘 要:作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擁有經(jīng)久不衰的文學魅力。關(guān)于王子哈姆雷特本身的研究不計其數(shù),在哈姆雷特的眼中,劇中兩個主要的女性角色——王后格特魯?shù)潞痛蟪贾畩W菲莉亞,都充滿了負面的性格特征,且應該為自己的背叛贖罪。從精神分析的女性觀角度來講,哈姆雷特對女性的厭惡主要是對母體的排斥和對兩性關(guān)系中弱勢地位的恐懼。哈姆雷特的厭女癥傾向,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王后的矛盾態(tài)度、與女友奧菲莉亞關(guān)系的疏遠,而這些文本描寫反映了文藝復興背景下貶低女性的男權(quán)主義思想。

    關(guān)鍵詞:哈姆雷特 格特魯?shù)?奧菲莉亞 厭女癥 文藝復興

    厭女癥(Misogyny),也稱厭女主義(Misogynism)或女性貶抑,是針對女性的憎恨和厭惡。根據(jù)女性主義理論,厭女癥可以表現(xiàn)為多種形式,比如性別歧視、貶低女性、針對女性的暴力以及把女性對象化?!豆防滋亍分械摹皡捙Y”傾向,是時代思想在莎士比亞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中的投射。

    一、對母體的排斥

    在人的一生當中,性別意識的形成最早源自于孩童時期成年女性對他們的影響。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都從最早接觸的成年女性,即從母親那里獲得性別意識,但他們的發(fā)展軌道往往是相截然反的。女孩在母親的影響下,會產(chǎn)生性別認同感上的共鳴。而男孩在幼年期之后,將會面臨性別意識的重塑,即將對母親的性別認同轉(zhuǎn)變?yōu)閷Ω赣H的性別認同,這個過程是把思想的一部分抽離的過程,在此過程當中,男孩會逐漸意識到自己與母親之間的差異。為了擺脫俄狄浦斯情結(jié),使自己順從于父親的律法,男孩開始將自己的世界觀朝父親靠攏,他們意識到,想要擁有權(quán)力和威望,就必須認同父親。在這種認知的影響下,男孩把自己定義在母親所代表的女性的對立面,越來越輕視女人,因為男權(quán)的天性使他們認為貶低女性是對父權(quán)地位的鞏固。

    在《哈姆雷特》中,王后格特魯?shù)率莾鹤友壑械氖帇D形象,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在前任國王去世后不到兩個月,就和王子的叔叔舉行了婚禮,而這個叔叔正是毒害前任國王的罪魁禍首。盡管哈姆雷特對王后懷著兒子對母親的天然的孺慕之情,但他卻對母親的背叛行為深惡痛絕?!皠偹懒藘蓚€月!不,兩個月還不滿!……啊,罪惡的倉促,這樣迫不及待地鉆進了亂倫的衾被!”[1]王后所背叛的其實是前任國王,但哈姆雷特對其母親的譴責,是將自己等同于自己的父親。當父親遭到背叛時,哈姆雷特作為兒子對于父親律法的服從,使他產(chǎn)生了和父親一樣同仇敵愾的情緒,甚至比父親更甚。由于在成長過程中被迫和母親的疏離,哈姆雷特對王后產(chǎn)生了一種既想接近、又因為閹割恐懼而不得不疏遠的感情。王后,或者說所有母親在哈姆雷特心中的形象,都應該是一種模式化的,對丈夫忠貞、順從的角色。當這種角色被現(xiàn)實打破,哈姆雷特在感覺受到欺騙之余,更多的其實是一種對男性統(tǒng)治地位受到威脅的憤怒和恐懼。這種憤怒使得他用惡毒的言語咒罵王后,甚至一度想要弒母。這種恐懼加重了他的狂躁和抑郁,徐靜在“論哈姆雷特的躁狂”中認為,“父親的被害與母親的再婚觸發(fā)了哈姆雷特的情感障礙: 躁抑?!倍霸昕竦陌Y狀,表現(xiàn)為奔涌不斷的思緒,行為上的激越、易怒,甚至暴力。”[2]哈姆雷特在第三場中情緒的失控,顯然就是受到這種躁郁癥的驅(qū)使。王子才思敏捷、極具天賦,但精神卻十分敏感脆弱,母親與殺父仇人的結(jié)合激發(fā)了他精神上的躁狂,使得他對母親甚至所有女性產(chǎn)生了厭惡情緒。

    二、與女性進一步的異化

    男人和女人一旦進入一種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就會喚起他們嬰兒期在母親面前的那種無法估量的、無邊無際的、無能為力的回憶,因為母親在嬰兒眼中是萬能的,而且在男性的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抽身離去”。為了抵抗這種回憶帶來的痛苦,將其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男性在潛意識中提醒自己不能完全依賴于和他建立親密關(guān)系的女人,并且要在兩性關(guān)系中保持控制地位。男性厭惡背叛,其實是懼怕再一次“被拋棄”。

    對于曾經(jīng)的女朋友奧菲莉亞,哈姆雷特是愛恨交織的。他愛奧菲莉亞的單純善良,也恨奧菲莉亞的軟弱愚昧,只知聽從父兄的誘導,可以說,奧菲莉亞的背叛,進一步加深了哈姆雷特的厭女癥傾向,讓他對女性徹底失望。在第二場第二幕中,哈姆雷特說:“人類不能使我發(fā)生興趣,不,女人也不能使我發(fā)生興趣?!保?6)雖然奧菲莉亞自殺后,他曾自白:“我愛奧菲莉亞,四萬個兄弟的愛合起來還抵不過我對她的愛”(120),但他從來沒有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后悔。奧菲莉亞是一位傳統(tǒng)的女子,她天真、純潔、溫柔、順從,心中滿懷對哈姆雷特的愛,卻由于父兄的反對不得不走向了哈姆雷特的對立面,哈姆雷特對奧菲莉亞的憤怒,一方面是由于奧菲莉亞沒有主見、只知盲從,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奧菲莉亞順從的對象不是他。他曾兩次把奧菲莉亞粗暴地推倒在地,不僅僅是為了演戲給叔叔看,更是由于他在兩性關(guān)系中內(nèi)心的脆弱,以及對于被女性所傷害的憤怒和恐懼。他讓奧菲莉亞“去修道院”,是為了和她不再讓自己受到傷害保持距離,是哈姆雷特與女性進一步異化的體現(xiàn)。

    三、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投射

    文藝復興興起于13世紀末意大利的各城市,之后擴展到西歐各國,并在16世紀盛行于整個歐洲。它以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為宗旨,弘揚人文主義精神,主張張揚個性,反對神學中心論,反對禁欲主義,反對宗教蒙昧。但是,在這樣的人性光環(huán)籠罩之下,卻隱藏著時人對于女性這一群體在觀念上的蔑視與壓制,這種蔑視和壓制的態(tài)度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展露無遺。貶抑女性的思想由來已久,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屢見不鮮。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們?nèi)绨乩瓐D、亞里士多熱衷于從生理學的角度貶低女性,強調(diào)男性的主導地位。作家弗里蘭(Cynthia Freeland)在“Feminist History of Philosophy”一文中指出:

    “亞里士多德簡明扼要地論述過:男人的勇氣在于命令,女人的勇氣在于服從;……男人比女人有更多的牙齒;女人是男人的一種不完全形式,或者說,就像她過去所是的那樣,……總體上來看,女人很可能是一種較為低級的存在形式;如果女性角色太過勇敢或過于聰明的話,是不適于在悲劇作品中出現(xiàn)的?!盵3]

    文藝復興運動雖然為西方社會帶來了多方面的重構(gòu),但是,傳統(tǒng)的兩性關(guān)系并沒有發(fā)生根本的變化,女性卑微的社會地位不僅沒有提高反而得到了重新的確證,傳統(tǒng)的厭女觀念也被進一步強化。作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的代表人物,莎士比亞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社會厭女傾向的影響。

    有些研究者認為莎士比亞心中的女性形象就應該是貞潔的、壓抑個性的,其實不然。如堵文暉在其“《哈姆雷特》中的‘厭女意識”一文中提到,奧菲莉亞的父親和哥哥對其和哈姆雷特的關(guān)系進行說教,這說明莎士比亞心中的女性只能遵循“三從四德”的標準。[4]其實在劇中,莎士比亞曾借哈姆雷特之口發(fā)聲,諷刺奧菲莉亞愚昧地聽從她父親和哥哥的教導,毫無主見。如在原文第三場中,哈姆雷特曾對奧菲莉亞說:“……去修道院吧,去吧,再會。你如果一定想嫁人,嫁個傻瓜好了,聰明人都知道你會讓他們變成怎樣的一個怪物?!保?1)這段話是哈姆雷特在諷刺奧菲莉亞盲目聽從父兄的愚蠢建議,雖然亦有對奧菲莉亞順從的人不是自己的憤怒,但也能說明莎士比亞的男權(quán)意識并非完全是對女性的性別特征進行束縛。如果看過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就能知道劇中的女主角鮑西亞是一位極其勇敢、機智的女子。在《麥克白》中,莎士比亞也塑造過麥克白夫人這樣內(nèi)心險惡、挑唆是非的女人。在《奧賽羅》中,苔絲狄蒙娜則被描繪成軟弱無力、不善爭辯的形象。由此可見,莎士比亞創(chuàng)造的女性黑白分明,總是帶有模式化的時代特征,遠遠不如其筆下的男性人物性格豐富多彩。莎士比亞的男權(quán)意識,并非是對女性性別的壓制,而是在時代束縛女性個性的背景下,對女性性格特征多元化的漠視。

    20世紀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quán)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西蒙娜·德·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寧說是逐漸形成的。……決定這種介于男性與閹人之間的,所謂具有女性氣質(zhì)的人的,是整個文明。”[5]從當代的女性主義分析來看,女性作為“他者”而存在由來已久,女性在身體機能上的不足是先天的,這種文藝復興時期對女性的固化思維是當時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投射,也是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對女性人物模式化塑造的成因。

    四、結(jié)語

    在與王后格特魯?shù)碌年P(guān)系中,哈姆雷特受到父權(quán)認同感的影響,將父親遭到的背叛等同于自身;在和女友奧菲莉亞的關(guān)系中,由于害怕被再次傷害,他將奧菲莉亞遠遠推開,事實證明奧菲莉亞確實背叛了他。這種雙重背叛和打擊引發(fā)了他的躁郁癥,使其陷入精神上時而猶豫、時而癲狂的狀態(tài),是他的厭女癥產(chǎn)生的直接誘因。但究其根源,其根深蒂固的輕視女性的思想來源于社會對女性的束縛。在劇中,哈姆雷特曾多次說過對針對女性的侮辱性話語,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女性地位的低下。而這種輕視女性的觀念也是莎士比亞的思想在劇中的體現(xiàn)。西方文壇男性的厭女癥傾向由來已久,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哲學家對女性的生理機能進行抨擊,強調(diào)男性的優(yōu)越和主導地位。這種傾向的根源是由于男性害怕像嬰兒時期那樣,受到母親支配卻對母親的離去感到無能為力的恐懼。為了擺脫這種恐懼,他必須要與母親保持距離,甚至由于害怕再次受到傷害,對所有的女性產(chǎn)生了仇視心態(tài)。哈姆雷特正是由于生活在這樣一個女性飽受歧視的社會環(huán)境中,遭到母親“離去”的背叛,對母親產(chǎn)生了憎恨,又被奧菲莉亞唯父兄之命的態(tài)度所激怒,因而對所有的女性產(chǎn)生了偏見,產(chǎn)生了“厭女癥”的情緒,這種情緒是時代意識形態(tài)的投射。

    參考文獻

    [1] William Shakespeare.Hamlet[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12.之后對Hamlet的引用,將直接在文中以括號形式標注頁碼.

    [2] 徐靜.論哈姆雷特的躁狂[J].煙臺大學學報,2014,27(5):57.

    [3] Bat-Ami Bar On(ed.).Engendering Origins:Critical Feminist Readings in Plato and Aristotle[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145-146.

    [4] 堵文暉.《哈姆雷特》中的“厭女意識”[J].文學語言學研究,2009(10):17.

    [5]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李強,選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289.

    猜你喜歡
    文藝復興哈姆雷特
    有限的空間創(chuàng)造無限的可能——評上戲西藏班《哈姆雷特》
    表演哈姆雷特的經(jīng)歷
    對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問題再思考
    《哈姆雷特》的《圣經(jīng)》敘事原型考證
    論《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貴族緣何熱衷贊助藝術(shù)事業(yè)
    人民論壇(2016年29期)2016-12-22 22:39:51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大學的變遷
    求知導刊(2016年32期)2016-12-20 20:11:39
    中國當代藝術(shù)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
    淺談古希臘藝術(shù),基督教藝術(shù)與文藝復興藝術(shù)間的關(guān)聯(lián)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03:00
    七台河市| 龙里县| 开阳县| 沐川县| 渝北区| 泸定县| 海兴县| 灌阳县| 鄄城县| 克什克腾旗| 扶余县| 鲜城| 桐柏县| 长葛市| 长沙市| 周口市| 长岛县| 柳林县| 巫溪县| 丹棱县| 子长县| 三亚市| 永登县| 濮阳县| 延边| 海城市| 东光县| 石渠县| 镇远县| 长岛县| 泾川县| 宿州市| 怀仁县| 达日县| 乐东| 阳城县| 垦利县| 都安| 通海县| 封丘县|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