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小學作文教學不是著眼于培養(yǎng)未來小作家,而應當傾全力培養(yǎng)未來公民的語文素養(yǎng)。小學生作文不是為了研究語言,而是學習和使用語言。寫話與習作既是小學生進行語文和其他各科學習的需要,又是生命發(fā)展過程中,與親人、老師、伙伴、鄰里和社會傾吐體驗感受,和別人溝通和交往的生活需要,還是今后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當今,一些小學生作文類書刊中的作文立意新、主題深、構思巧,表現(xiàn)出較高的“文學性”,脫離了小學生實際,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提起作文,仍感到頭疼。學生怕寫作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生活閱歷淺。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學校又一味追求升學率,學生被封閉在學校里,遠離社會,生活單調(diào)枯燥,學生整天接觸的是家長、老師、同學,談論的是書本、題目,活動的時間少了,與外界接觸少了,面對作文,閉門造車,當然無話可說。
2.動筆機會少。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作文與說話一樣,是生活的必需,并不是生活的點綴?!边@就是說,寫作文必須讓孩子向每天早晚刷牙那樣養(yǎng)成習慣,多寫多練。而事實上,學生每學期只有八篇的習作機會,實在太少了。
略一:激發(fā)寫作熱情,使學生樂于表達
3.熱情地參與
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老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自己經(jīng)常動筆,或者做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小學生的語言學習、寫作表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師的信任、寬容和正確的引導,得益于天天和他們在一起的老師語言的反復刺激和情不自禁的模仿學習。
記得去年走進三(3)班的第一節(jié)課,我是這樣的開場白:“同學們,見到你們我真高興。想知道我沒見到你們之前想了些什么嗎?好,我把我昨天的日記讀給你們聽聽:八月三十日 星期六 晴 明天就要見到同學們了,我特別激動,聽王老師說……”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一張張花朵般的笑臉,我知道這篇日記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樂,也帶來了新奇。第二天,我又讀了日記:“八月三十一日 星期日 晴 和同學們在一起的感覺真好!林偉圓圓的臉,戴著一副大大的眼鏡,一笑嘴邊就露出兩個小酒窩,說話大大方方;尹天誠……”聽著我的描述,同學們興奮極了,一個個漲紅了小臉,幸福地期待著……就這樣,我每天都讀我的日記,同學們對日記的興趣越來越濃了。終于有一天,一個孩子對我說:“老師,我也想寫!”“太好了!你是第一個敢于接受挑戰(zhàn)的孩子,你真了不起!”于是,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
沒有說教,沒有強迫,一切是那么自然,在不知不覺中,學生拿起了手中的筆寫下想說的話,一句,兩句,三句……漸漸地想要和老師比一比。
4.真誠地鼓勵
“羅森塔爾效應”是教育史上頗令人驚奇的心理現(xiàn)象之一——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隨機指出一些學生是有優(yōu)異發(fā)展?jié)摿Φ?,而后這些學生就真的有了顯著的進步。并非羅森塔爾的預測多么的準確,而是羅森塔爾利用自己的權威性使老師從心底接受這些學生,給予他們較高期望和積極評價。
策略二:指導寫作方法,使學生學會表達
一、觀察生活 用心體驗
生活積累,豐富學生習作內(nèi)容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個不歇?!薄墩n標》中也指出:“要讓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勤于動筆的良好習慣?!碧柮刻於际切碌?,其實,何止太陽,大自然、社會、生活,每天不都在發(fā)生變化嗎?大自然是語言的發(fā)源地。
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習作技巧 其實許多孩子在寫作時,頭腦中還是有大量的材料的,可是寫出來的文章卻是沒有條理、沒有重點,這其中的原因我想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語言貧乏。要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首先就要培養(yǎng)孩子學習語言的興趣。曹禺先生說:“有了強烈的興趣,才更容易領略語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語言的精微”,引導學生聽中欣賞、讀中欣賞語言的精妙,進而產(chǎn)生學習祖國語言的濃厚興趣。其次,要引導孩子向生活學語言,向身邊人學語言,向書中學語言,特別要引導孩子多讀名篇名作,從中汲取語言營養(yǎng)。
二、以人為本 張揚個性
獨特的個性體驗 一片茂密的森林,在植物學家眼中意味著無數(shù)珍稀的物種;在經(jīng)濟學家眼中預示著豐富的資源;在藝術家的眼中它蘊含著幽深,似乎可以醞釀出一個情節(jié)跌宕的故事;而在孩子們眼中則充滿了神秘,想象著它是多少小動物們的家。
這學期,班上開展了一次朗讀比賽的活動,我要求他們以此寫一篇作文,由于每個同學從選擇篇目到認真準備到參加比賽再到評選揭曉,經(jīng)歷了一次難忘的體驗過程,所以孩子們的感受就顯得格外真切。選摘幾篇如下:
學生A:自從老師宣布了要舉行朗讀比賽的消息(而且是全班都要參加),同學們都積極地準備開了,就連一向不愛讀書的孫承德也一下課就拿了本書讀起來,我也絲毫不敢掉以輕心……雖然覺得自己平時朗讀基礎較好,準備得也挺充分,可同學們一個比一個讀得好,很多同學簡直是“深藏不露”,我一下子就覺得“底氣不足”了……
學生B:老師給每個同學都編了號,我是第36號,還早呢,先聽前面的同學朗誦吧,可我的思想怎么也集中不起來,老是想著我的那篇《趕海》,我使勁地搖搖頭,想使自己暫時忘掉比賽的事,可是沒有用,眼看著離我的號越來越近,我的心開始“砰砰”地跳起來……
學生C:天哪!已經(jīng)是26號了,再有兩個同學就輪到我了,我緊張得兩腿直哆嗦,手里緊緊攥著那本不知讀了多少遍的書,手心里全是汗。哎呀!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嘆了一口氣,閉上眼睛,一下子趴在了桌子上……
我想,這些已足夠了。學生的體驗已經(jīng)說明了一切。怎么體驗就怎么寫,感受到什么就寫什么。從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們在寫“我的體驗“,而不是老師的體驗、別人的體驗。他們的感情是那樣的真摯,他們的感受是那樣的真切,他們的感悟是那樣的真誠。
教育就是要允許多種聲音的存在,對兒童語言的尊重,是作文教學中對兒童個性尊重的最好表現(xiàn)。把孩子內(nèi)心的情感點燃,做到師生平等對話,它意味著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啟智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