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維濤
2015年4月,教育部啟動“校長國培計劃”—卓越校長領航工程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不同的社會角色,要求擔當不同的社會使命。名校長教育精神特有的深度與廣度,在于每位名校長代表著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實踐類型,塑造和建構著照亮時代的教育精神。
一、名校長的教育精神
從人類歷史的全部教育活動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世界的發(fā)展脈絡思考,名校長的教育精神可以這樣界定:不同發(fā)展階段、特定歷史時期名校長精神世界的意義及自我意識的把握。
它以思想引領、實踐創(chuàng)新與社會責任三種基本方式存在:一是名校長時代教育精神的表達,是通過對教育現象理性的推理、演繹、抽象、概括而得出的概念化過程。二是名校長扎根教育實踐所創(chuàng)造的教育精神,主要是該時代的教育思想、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等。三是名校長占據、引領該時代占主流的教育精神和社會心理。
名校長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上的制度安排,必然對其提出更高的希望和要求,體現在履行校長職責的同時,追求并努力具備更高境界和更高文化層次的職業(yè)使命,也是“名校長”之“名”的題中之義。因此,塑造和引領時代教育精神,尋找教育精神的心靈家園,成為名校長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名校長教育精神的行動表征
名校長教育精神的行動表征,主要是以哲學的自覺反思、認知遷移和思想融合來實現的。
1.自覺反思
“密涅河”的貓頭鷹,“不在旭日東升的時候翱翔藍天,而是在薄暮降臨時候悄無聲息地起飛,意在說明哲學是沉靜的反思行為”[1]。名校長教育精神的行動表征,也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
首先,在于名校長持之不懈的自覺反思:教育為何、教育是何、教育如何……這些縱貫歷史長河的反思,會讓名校長陷入深層次的思考與困惑。因為不同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對這些現實問題早已做出交相輝映、豐富多彩、情境各異的回應。正是這種理解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啟發(fā)名校長從不同角度和開闊的領域思考:世界千變萬化、復雜多樣,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生命個體也是豐富多樣、千差萬別、獨具生命活力的,學習因人而異。沒有統(tǒng)一性,教育應該怎么辦?引導、鼓勵、支持、幫助每個學生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既需要“有教無類”,又需要“因材施教”。重視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多樣性,是名校長行動的應有之義。
其次,名校長的自覺反思是自我、深沉、平靜、寂寞的,是精神和情感的深刻認真態(tài)度,老生常談的不談,人云亦云的不云,邯鄲學步的不學,辦學治校不搞“轟動效應”,遠離教育的跟風潮、偽創(chuàng)新和瞎折騰。從行動意義上看,名校長的自覺反思,注定是一條充滿荊棘險阻、持之以恒之路,需要名校長在孤獨的黑夜里獨自翻山越嶺。恰如《中庸》所言:“莫見于隱,莫顯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p>
2.認知遷移
《學記》的“長善救失,預、時、孫、摩”、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柏拉圖的國家教育、盧梭的兒童身心健康教育和杜威的“做中學、用中學”等教育思想,既意味著人類曾經試圖以最集中、最深刻、最高端的思維和行動來確定教育精神的支撐點,又意味著人類尚未走出特定歷史發(fā)展階段賦予教育精神的特定時代意義的狹隘格局,不能片面理解、機械拿來某種教育理念和做法。
這就需要名校長有一種世界宏闊眼光的高度,以跨時代、跨國界、跨行業(yè)、跨學科認知遷移的意識方法,尋求教育精神的時代意義,以超越歷史的抽象觀念看待教育精神。例如,知識是學習的工具還是知識是學習的目的,人文化管理對學生成長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教師管理主要靠“自律”還是靠“他律”,學校特色的關鍵是在教師還是在體制,人才發(fā)掘需要考試還是不需要考試等問題。從行動意義看認知遷移,既需要名校長從歷史的角度又需要從現實的角度,理解應用教育精神的時代意義。因此,我們要在吸收借鑒古往今來教育思想精華的基礎上,結合教育實際,構建既有發(fā)展中國家特點又有信息社會意識的方法體系。
3.思想融合
在人類教育精神的發(fā)展歷史上,始終存在著外爍與內爍、熟知與真知、經驗與概念、感性與理想、絕對與相對等思想沖突。人類的教育活動在多元教育思想中的沖突與融合,既表征著人類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沖突和融合,又表征著人類歷史的超越性與依賴性、教育方式的有限性與教育思想的無限性的沖突。張志勇曾提出:“教育的門有很多,哪一把鑰匙打開走進去做好了都會很精彩?!盵2]因此,名校長應站在巨人的肩上,從人類存在的對立性、發(fā)展性和階段性去解釋人類教育思想的沖突,而不能把這種沖突視為內心自我沖突。
名校長的思想沖突與融合,既有助于理解教育思想多樣性的價值意義,又能使我們從理論與實踐層面透視教育思想復雜的變革路徑,力求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三、名校長的使命是建構照亮時代的教育精神
1.思想引領教育至善
一所學校何以卓爾不群,不在于大樓,在于校長的“價值觀與理念”[3]。學校是校長與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名校長之“名”不在飯?zhí)茫辉谫~房,也不在樓房,而是名校長的思想在每位師生的心里,即“名”在“思想”。思想示范引領的價值,春風化雨,久久為功,遠遠超出名校長辦好學校的本身?!抖Y記·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痹谌魏螘r代的教育活動中,“善”的觀念和行為,都具有無上的價值意義?!皳衿渖普叨鴱闹?,是名校長思想引領和倫理規(guī)則的重要內容,是思想性的核心體現。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善”與人性、人道、人本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先賢雖看重知識,但不唯求以知識為出發(fā)點,始終追求“善”的理想生活,如孟母三遷、皇甫謐浪子回頭……在西方的教育文化中,“善”同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范疇。蘇格拉底把“善”與“真”“美”聯(lián)系在一起,康德強調將“善”解釋為人的立足點。
引教育至善,需要名校長認同人類“善”文明的多樣性,在思想上回應“和而不同”,強調人的充分全面發(fā)展,強調公平正義,強調共治善治。這是因為要“暢通民意表達渠道,讓師生社會有更多的參與權、決策權,完善學校治理體系”[4]。
2.實踐創(chuàng)新教育終真
可以這樣認為,每個時代的教育精神,總與該時代的科學精神密不可分。名校長注定是一個仰望天空,關注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人,對國家和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了然于胸,能夠明智地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人才。他們敬畏教育價值和規(guī)律,不以直觀的方式探索教育規(guī)律,而是在訴諸實踐創(chuàng)新行動中再現教育規(guī)律,求教育終極之真。恰如陶行知先生踐行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p>
名校長求教育終極之真,需要做到三個恪守:一是恪守學術品格,探索、追求、守護、傳承知識和真理。二是恪守知識分子的底色,保持讀書、實踐、反思的知識分子屬性。三是恪守師志,言傳身教,引導區(qū)域、學校、師生的不斷自我豐富、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
當然,求教育終極之真,不應僅為研究而研究,要創(chuàng)造體現教育思想、規(guī)律的可借鑒、可傳播、可遷移實踐案例,獲得影響師生思想、行為的標準與尺度,塑造卓越的教師和高素質的學生,才是其實然追求。
3.社會擔當教育極美
名校長肩負的不僅是思想引領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重任,還有人才培養(yǎng)和服務社會的責任,后者賦予名校長強烈的先進性、社會性。他們不應僅僅關注自己的學生、教師和學校,還要關注社會、國家和民族的事務,“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應具備“仁愛之心”的大“美”境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教育極高之美的是“明明德”,表達的是名校長明做人之德,明報效國家之德,因為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復興,需要物質,更需要文化軟實力。
現實情況是,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面臨挑戰(zhàn),這就構成以國家極高之美為側重點的教育問題,應盡力做到塑教育極高之美的四個“求”:一是求守責,鞠躬盡瘁,奮發(fā)有為。二是求主動,“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于擔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5],善于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開拓進取。三是求淡泊,責任擔當要求直面功過,有正確看待自己工作成績的理性和勇于承擔責任的勇氣。四是求奉獻,與事業(yè)融為一起,“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點點滴滴中體驗生命價值。從一定意義上理解,名校長的責任就是點亮學生、教師、家長、社會心中的“燈”。
參考文獻:
[1]孫正聿.哲學通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3.
[2]張志勇.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價值觀的全面回歸[J].教育研究,2009(2).
[3]童宏保等.校長和教師眼中的名校長評價比較[J].中小學管理,2013(10).
[4]褚宏啟.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
[5]習近平.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N].人民日報,2014-02-09.
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縣域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編號:14YJA88008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育部中小學校長和幼兒園園長國家級培訓項目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