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秋水
乾隆:我的形象我塑造
◎ 莊秋水
乾隆登基時,中國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進入了唐宋以后唯一的盛世。而且乾隆繼位后也致力于大力發(fā)展大清,使大清更上一層樓。自古以來,志得意滿的君主都愛往自己臉上貼金,乾隆也不例外,他一直借由詩歌、繪畫、版畫等媒介樹立自己古今第一帝王的形象。
在所有的形象里,乾隆最看重的大概就是文士。因此,在宮廷畫家的筆下,乾隆經(jīng)常以漢族文士的形象出現(xiàn)。在《弘歷宮中行樂圖》中,乾隆便是漢裝文士裝扮,在侍從的簇擁下坐在一個亭子里,五個身著傳統(tǒng)漢裝的女子在衛(wèi)隊的護送下過橋,走向亭子。而題畫詩則顯示了這位大清帝王如何志得意滿、笑傲古今。
1762年,乾隆命令宮廷畫家郎世寧起草小稿,繪制自己在1755年平定準(zhǔn)噶爾叛亂的軍事勝利圖,然后制成銅版畫。乾隆非常欣賞這些宣傳藝術(shù)品,曾下令把這些銅版畫分送各地的行宮、園林和寺院保存,還將一些作為御賜物,賞給在征繳禁書運動中表現(xiàn)好的私人藏書家。
當(dāng)然,再沒有比美輪美奐的建筑更能展現(xiàn)帝王神話的了。1736年十一月,郎世寧接到了圣旨—繼位不久的乾隆命令中西畫師們協(xié)作畫一張圓明園的全景圖。他要擴建少年時生活過的圓明園。1744年,兩位宮廷畫家奉命完成了圓明園四十景圖。然而見識過西洋宮殿和園林的乾隆不滿意,要求郎世寧在圓明三園之一的長春園北部建造“西洋樓”建筑群。他要在自己的離宮里也能見到巴洛克風(fēng)格的西洋建筑和美麗的噴泉。
1771年三月,重修岱廟拆下的14件楠木被解送到了圓明園。僅僅這一年,圓明、長春、熙春、綺春四園的添建工程便耗銀三十三萬余兩。
“圓明”二字,“圓”指個人的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則意味著政治明光普照,完美無缺。這位承平皇帝大概覺得“圓明”二字妥帖至極。在他當(dāng)政之時,盡管皇權(quán)已擴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仍要運用園林藝術(shù)手段,間接表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權(quán)思想。圓明園的重心名為“九洲清晏”,其九島環(huán)列無非是“禹貢”九州,象征國家的統(tǒng)一,政權(quán)集中。東面的福海象征東海,西北角上全園最高土山名叫“紫碧山房”,代表昆侖山。整個園林無疑是中國的縮影。
乾隆一直都以一種激情創(chuàng)設(shè)、操縱自己的形象。史料中有大量他如何勤政的記載,歷史學(xué)家趙翼說他“每晨起必以卯刻,長夏時天已向明,至冬月才五更盡也”,一旦有戰(zhàn)事,半夜都要親自披覽軍報。這是傳統(tǒng)觀念中“理想化”君主的形象,夙興夜寐、勵精圖治。他以一人之力治理龐大的帝國,不與他人分享權(quán)力。在趙翼的記述里,軍機大臣們起草的一些碑文類文章,呈給乾隆刪改后,就覺得十分“爽勁”,于是,這位著名文人不得不嘆服:“非親見斧削之跡,不知圣學(xué)之真不可及也。”
任何人的贊美之詞,都比不上這位虛榮皇帝的自我吹捧。1760年平定西陲后,乾隆親自編了昆劇《八佾舞虞庭》。此劇名源自《論語》中的“八佾舞于庭”,八佾舞是宮廷專用的天子規(guī)格的軍舞。因為舜曾為有虞氏部落首領(lǐng),乾隆改為虞庭,顯然是以舜帝自居。
為了避免別人對他統(tǒng)治的不準(zhǔn)確評論,乾隆晚年親自賦予自己崇高的“歷史評價”。他在《御制古稀說》中稱自己為“千古一君”。12年后,他又作《御制十全記》,頌揚自己的“十全武功”。
編 輯 / 夕 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