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達軍 劉芳玲 陳博雷
抗戰(zhàn)紀念報道在對俄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性
◎諶達軍 劉芳玲 陳博雷
中俄兩國在民族感知層面有著巨大的相似之處,在抗戰(zhàn)時期有著并肩作戰(zhàn)的共同歷史記憶,在和平時期有著共同紀念歷史的一致舉措和維護反法西斯成果的共同立場。由此抗戰(zhàn)紀念主題報道在對俄文化傳播中意義顯著,本文試圖在梳理這一選題下的傳統(tǒng)媒體對俄文化傳播實踐基礎上,廓清抗戰(zhàn)紀念主題報道在對俄文化傳播中的重要價值,深刻總結其傳播經驗,增進中俄文化交流。
抗戰(zhàn) 紀念 報道 文化傳播 俄羅斯
當前,中俄確立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兩國關系上升至歷史最好時期。俄羅斯于中國,不僅是最大的領國,有著幾千公里的共同邊界和持續(xù)的經貿往來,更是在民族感知層面與中國有著巨大的相似之處,在抗戰(zhàn)時期有著并肩作戰(zhàn)的共同歷史記憶,在和平時期有著共同紀念歷史的一致舉措和維護反法西斯成果的共同立場。誠如俄駐華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在接受《透視俄羅斯》記者采訪時所表示的,“中國人民和俄羅斯人民一樣,對戰(zhàn)爭死難者的悲痛、對將士們的崇敬、對戰(zhàn)爭歲月記憶的尊重都非常深刻。戰(zhàn)爭離我們越久遠,我們對人民在戰(zhàn)爭年代所立下的豐功偉績和所遭受的痛苦的認識就越清晰?!?/p>
1937年,中蘇簽署《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蘇聯(lián)由間接軍事援助中國轉為全面支持中國人民抗戰(zhàn),當時的諸多物質、裝備沿著現(xiàn)在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條線路來到中國,這一段歷史、同一空間上的兩國情感交往銘刻在“一帶”上。做好這片歷史話題的宣傳報道,將極大地提升中國、中國人民在俄羅斯民眾中的形象,更好地舒緩“一帶一路”戰(zhàn)略與俄羅斯經濟利益的對沖。傳統(tǒng)媒體對俄文化傳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試圖在梳理這一選題下的傳統(tǒng)媒體對俄文化傳播實踐基礎上,廓清抗戰(zhàn)紀念主題報道在對俄文化傳播中的重要價值,深刻總結其傳播經驗,以期為后續(xù)的對俄文化傳播提供一些借鑒。
2013年5月14日,俄羅斯總統(tǒng)全權代表巴比奇前往解放公園蘇聯(lián)空軍志愿隊烈士墓敬獻花圈,鞠躬致敬
2014年6月19日,俄羅斯“衛(wèi)國戰(zhàn)爭的爆發(fā)——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9周年”展覽在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揭幕。圖為武漢學生觀看展覽的場景
蘇聯(lián)援華歷史,由于當時的秘密性質和時空變遷的緣故,并不為大眾所熟知。2010年底,《等著我》中俄跨國尋親大型公益節(jié)目連線講述蘇聯(lián)空軍飛行大隊長庫里申科的故事。節(jié)目通過留學蘇聯(lián)的朱育理老先生尋找50多年前的大學同學的故事開篇,這位同學的父親是因1939年幫助中國共同抗擊日寇侵略而犧牲的蘇聯(lián)空軍飛行大隊長庫里申科。經中俄雙方努力,朱育理與這位女同學的兒子、俄羅斯電視臺 《等著我》欄目制片人謝爾蓋·安納多利耶維奇·庫什里廖夫先生接上影頻對話,這一信息由謝爾蓋傳達至其健在的母親。節(jié)目還播出了庫里申科墓碑所在地的短片,讓謝爾蓋看到當時庫里申科墓碑的情況,鮮花與祭奠的場景,無不令人動容。中俄連線報道點燃了對該話題的關注,這段歷史由此進入公眾的視線,沉默的聲音相繼被打撈出來。
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fā)表重要演講,提到重慶一對母子為蘇聯(lián)飛行大隊長庫里申科守陵半個多世紀的事跡。受此啟發(fā),國內各媒體相繼開啟該話題。新華社推出 《蘇聯(lián)空軍志愿隊》《六十年祭掃不間斷 抗戰(zhàn)記憶不會忘卻——中國群眾祭掃蘇聯(lián)空軍志愿隊烈士墓銘記中蘇友誼》《中俄將重修武漢蘇聯(lián)空軍志愿隊烈士墓》等眾多紀念性質報道,深入介紹這段抗戰(zhàn)記憶,反映中俄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武漢長江日報發(fā)起 “武漢上空的鷹——尋訪蘇聯(lián)援華空軍志愿隊”跨國報道,兩度赴俄,跨越70多年時間和64萬公里空間尋找歷史深處的人影,還原歷史的真相。歷時三年,還原了武漢解放公園蘇聯(lián)空軍志愿隊烈士墓上15位烈士的準確檔案信息,共找到8位烈士和英雄的后裔,3位在漢犧牲蘇軍烈士的真容得到還原。
山東衛(wèi)視沿著當年蘇聯(lián)援華航空隊在中國戰(zhàn)場的足跡,派出記者赴國內有關地方和俄羅斯、日本等國進行了尋訪,于2015年9月推出《抗戰(zhàn)中的紅色之鷹》紀錄片,通過戰(zhàn)爭親歷者和抗戰(zhàn)老兵親述的一個個故事揭秘這段歷史,用鏡頭捕捉中俄共同紀念、共同銘刻這段歷史的一個個瞬間,將中俄兩國人民緬懷烈士、傳承革命精神的深厚友誼定格為永恒。片中的情節(jié)和一些珍貴鏡頭,屬首次在國內披露。
抗戰(zhàn)紀念主題報道架起了一座中俄溝通的橋梁,作為對俄文化傳播的先鋒,也帶熱了中俄間的其他文化主題報道。如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還提到始于17世紀的中俄萬里茶道,這是繼“絲綢之路”之后的又一條國際貿易通路,是中俄文明交流與共享的重要平臺,俄羅斯稱之為“偉大的茶葉之路”。作為“歷史的品牌”和“世紀動脈”的中俄萬里茶道,由漢口終至圣彼得堡,小葉子連接起兩個國家。2014年8月,長江日報組成 “重走中俄萬里茶道”采訪團,循著17世紀至20世紀初茶葉貿易之路的主線,全程駕車,重走17世紀中俄萬里茶道。這一路,共耗時57天,總行程14627公里。10月,“中俄萬里茶道研討會”在武漢市政府和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的聯(lián)合推動下在漢召開。“中俄萬里茶道城市市長高峰論壇”上,茶道沿線17座城市市長、代表共同簽署 《中俄萬里茶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武漢共識》,就中俄萬里茶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達成共識,此后還啟動“中俄萬里茶道”官網。中俄文化交流往前更進一步。
(一)呼應兩國官方交流,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基于抗戰(zhàn)紀念主題報道實踐的對俄文化傳播中,在身份上可將俄羅斯話語劃分為官方話語、學者話語和民間話語。中俄友好關系的主力話語當屬官方話語,世界上難以找到一年內國家元首會面達五次以上的兩個國家.2015年5月初,習近平主席與普京總統(tǒng)簽署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lián)盟 (簡稱:“一帶一盟”)戰(zhàn)略對接聯(lián)合聲明,由此可以認為,“一帶一路”構想獲得了俄羅斯及其歐亞經濟聯(lián)盟各成員國的高度認可。
基于兩國共同歷史記憶的跨國報道實踐,借力雙方友好合作關系和“一帶一盟”對接契機,著重從社會層、民間層傳導兩國厚重歷史情感和文化交流深厚友誼,形成文化共鳴,在事實上推動了雙方開展較為頻繁的文化交往。這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雙方的官方交流,有利于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開展和中俄關系的持久與穩(wěn)固?!段錆h上空的鷹》《重走中俄萬里茶道》兩本新書聯(lián)合首發(fā)式后,中俄嘉賓暢談中俄“一帶一路”合作共贏圖景。俄羅斯中俄雙語雜志《俄羅斯與中國》總編輯弗拉基米爾·別列日內赫表示,自己數(shù)年間采訪了多位從事中俄兩國貿易的企業(yè)家,明確感受到湖北在長江流域與伏爾加河流域合作機制中扮演著推動者和引領者的角色,茶產業(yè)是湖北對俄合作的龍頭產業(yè)之一,還有很大發(fā)展空間。
(二)推動兩國民間交往,增進兩國民眾社會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人民的深厚友誼是國家關系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庫里申科的故事感動了中國幾代人,重慶萬州一對母子的守墓故事感染了兩國人。70多年來,圍繞尋找蘇軍烈士,中俄兩國的感人故事更是頻頻觸動兩國民眾的內心。隨著近年中俄雙方對歷史記憶的紀念,中俄兩國民間情感已經明顯加深。
抗戰(zhàn)紀念主題報道中的跨國尋訪同樣也是一種民間外交。《抗戰(zhàn)中的紅色之鷹》中每一幀畫面的展現(xiàn)都意味著要與具體的人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每一位親述者的出現(xiàn)都蘊藏著大量的幕后尋訪與核查工作,每一個故事的講述都飽含著尋訪者對英烈們的感恩之心、對歷史真相的渴望之情、對革命親歷者的崇敬之意。這些在無形中增進了兩國相關人士在情感上的認同和認知,同時也為后續(xù)的文化交流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礎。
(三)聚焦老一輩革命親歷者,喚起塵封記憶
老一輩革命親歷者,是見證者,更是傳送者。從社會認知層面看,研究這段歷史的前提是正視這段歷史,沒有什么比歷史當事人的親述更能反映這段歷史的原貌;從情感層面看,基于共同的反法西斯立場重申兩國用鮮血凝注的友誼,緬懷和紀念烈士們的崇高獻身精神,歷經革命歲月洗禮的老一輩革命親歷者會更有話說。
《抗戰(zhàn)中的紅色之鷹》中抗戰(zhàn)老兵的傾情述說,再現(xiàn)了當時的戰(zhàn)斗情景。長江日報在尋訪蘇聯(lián)空軍志愿隊烈士過程中,找到了解放公園蘇軍烈士墓的設計者——90歲的張良皋老人。每每談起歷史,張老都很激動,他回憶道∶“1938年我還是一個15歲少年,我和很多玩伴一道,空戰(zhàn)警報響起時不愿躲進防空洞,反而跑到戶外觀戰(zhàn)。我們看著蘇聯(lián)空軍支援隊與中國空軍的飛機從漢口王家墩機場一架架起飛。我清楚地記得,僅1928年5月到8月,自己就曾9次目睹蘇聯(lián)空軍志愿隊與中國空軍在武漢上空并肩作戰(zhàn),將日軍飛機擊落,印象太深刻了。”談到蘇聯(lián)空軍志愿隊烈士墓時,他說∶“那是一項未完工的工程。半個世紀了,一直沒有達到設計者的最初設想”。他還憑記憶還原紀念墓園的設計并畫出草圖,展示草圖時老人的莊嚴儀態(tài)及其周身所散發(fā)的神圣感,仿佛是在用生命為歷史作證。
紀錄片《抗戰(zhàn)中的紅色之鷹》畫面,右一為烈士馬特維耶夫的孫子安德烈
2015年5月9日,在俄羅斯多達20萬人參加的“不朽軍團”游行活動上,曾在蘇聯(lián)生活并經歷二戰(zhàn)的4位中國代表高舉著親人的肖像走過紅場,他們是劉少奇的女兒劉愛琴,朱德的外孫女劉麗,中共早期革命者李范五的兒子李多力,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第一位俄語播音員劉霞。這是一場永恒的紀念,沒有時間的限制。
(四)傳承革命友誼與烈士精神,教育青年一代
青年一代,是國家的建設者,也是歷史的承接者??箲?zhàn)紀念活動及報道,是嚴肅的歷史課,也是生動的文化交流課。無論俄羅斯還是中國,老一輩人都很關心如何將這份記憶傳承給下一代人,也就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俄駐華公使陶米恒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道:“我們每個人,可以對自己國家不同階段的歷史感到遺憾或者高興,但歷史就是歷史,沒有辦法修改,歷史也幫助我們在將來避免一些錯誤。所以二戰(zhàn)期間的重大事件,必須保護,必須回憶,必須紀念”“蘇聯(lián)空軍志愿隊與中國人民并肩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歷史,值得我們永遠紀念”。
抗戰(zhàn)紀念主題報道不是應景之作,是為了銘記,為了傳承,也為了教育青年一代。保持中俄共同歷史記憶始終鮮活地留存在青年一代的意識與認知體系中,不僅可以深刻其牢固樹立反法西斯立場,也可讓其倍加珍惜兩國英烈們和老一輩革命者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戰(zhàn)斗友誼乃至當前來之不易的和平,傳承并銘記烈士及其家屬后裔們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一)人際傳播:以情感為紐帶講述中國故事
俄羅斯有這樣一句名言:只有戰(zhàn)爭中的最后一位烈士被找到,這張戰(zhàn)爭才算結束。透過新華社、人民日報、山東衛(wèi)視、長江日報等媒體關于抗戰(zhàn)紀念主題報道的實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判斷:俄羅斯是一個尚武民族,俄羅斯人高度重視對蘇軍烈士的尋訪工作。這一點從俄羅斯政府高度重視海外蘇軍墓的保護工作可以窺見,俄羅斯已陸續(xù)成立7個海外辦事處并派遣國防部代表搜尋整理墓地烈士資料。以此為切入點的抗戰(zhàn)紀念主題報道,就是真誠地講故事,把中國的守墓故事和中國山東人、中國武漢人尋找烈士的故事講給俄羅斯人聽,把俄羅斯人尋找丈夫、兒子的故事講給中國人聽,不同的故事訴說的是共同的尋找與永恒的紀念,雙方于無形中形成情感共鳴。這其中,情感是最好的橋梁。
基于抗戰(zhàn)紀念主題報道的對俄文化傳播,是通過情感手段表達中國主張,圍繞共同歷史記憶在當下國際格局中表達共同的態(tài)度。在這一選題下所進行的跨國報道,不僅解開了許多歷史謎團,也解開了烈士家屬和后裔們心中纏繞幾十年的疑團。馬特維耶夫等蘇聯(lián)空軍志愿隊英烈家屬十分珍視從中國寄去的《武漢上空的鷹》中文版書籍,該書俄文版的發(fā)行更讓英烈親屬明白了他們的親人去了哪里,又為何而犧牲。
(二)大眾傳播:以還原歷史為出發(fā)點開展聯(lián)合宣傳報道
回望國家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承擔國家命運的正是那些年輕的勇敢的生命個體,宏大敘事面前,為國家與民族犧牲的每一位烈士的名字是國家與城市為之自豪的歷史依據、為之自信發(fā)展的底氣。歷史天空下為中國人民浴血奮戰(zhàn)的人影,應該清晰可見;我們要紀念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要了解的是一段段有血有肉的故事。還原歷史,回歸歷史的本來面貌,是大眾傳播的責任和使命所在。
自中俄官方確立共同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后,抗戰(zhàn)紀念主題報道持續(xù)升溫,兩國在大眾傳媒領域的合作明顯增多。聯(lián)合宣傳報道,不是簡單地“1+多”,而是聚合共同歷史情懷下的大眾傳播出口,無限放大抗戰(zhàn)紀念主題報道的傳播力和滲透力。如中俄《等著我》欄目在連線講述庫里申科的故事后,又分別于2013年、2015年策劃了基于同一選題的兩期節(jié)目(2013年12月,俄羅斯國家電視臺《等著我》欄目介紹了武漢的尋訪活動,并呼吁國民提供烈士后裔線索。2015年9月18日,中央電視臺《等著我》節(jié)目與長江日報共同策劃,以解放公園蘇聯(lián)空軍烈士墓園總設計師黃康宇遺孀蔡德莊老人講述丈夫的這段親歷戰(zhàn)爭、參與建碑的歷史經歷,表達尋訪烈士的心愿,充分展示武漢人民不忘歷史恩情的情懷),在兩國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國內就有多家中央媒體跟進報道。 “武漢上空的鷹”系列報道之《烈士之子葉甫蓋尼:希望找到當年撈起遺體漁民》見報后,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其后鄂贛媒體聯(lián)動形成媒體聯(lián)盟,共同尋“親”。雖最終未能找到這位“親人”,但此舉在對俄文化傳播上意義深遠。此外,2013年俄羅斯雙語雜志《俄羅斯與中國》的第四季刊中也大篇幅轉載了長江日報的尋訪報道。
(三)集體傳播:以銘刻歷史為落腳點進行立體化發(fā)聲
歷史是嚴肅的課堂,銘刻歷史是為了維護現(xiàn)在和未來的和平,應對潛在的威脅和現(xiàn)實挑戰(zhàn)。這一點,非集體之力不可為之。眾人拾柴火焰高,單一行為主體的傳播極易導致落地無聲。以“武漢上空的鷹”跨國尋訪為例,其從報道伊始就提出“五個一”工程,即用一兩年時間完成跨國尋訪報道,舉辦一場紀念活動,樹立一個紀念標識,出版一本相關書籍,拍攝一部同題材的影視作品。此后將立體設計思想付諸于行動,著力從民間尋找突破,以實際行動推動中俄民間友誼,形成廣泛傳播力、影響力;用武漢故事講出中國主張,在中國主張中彰顯武漢城市價值和地位。三年來,該尋訪在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后繼續(xù)前行,探索系列業(yè)務實踐,以不同方式和介質形式創(chuàng)造性地講述中國故事,促成俄羅斯與武漢舉辦多場同主題展覽,以媒體的力量推動14位蘇軍烈士英名增刻入碑,獲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頒發(fā)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獎章,周年紀念時結集出書并分別在北京與莫斯科舉辦中俄文新書首發(fā)式。這一尋訪已然在“一帶一路”國家中形成正向紐帶,成為俄羅斯與武漢深入交往的話題。
(四)網絡傳播:以移動互聯(lián)網為載體融入俄羅斯傳播生態(tài)
抗戰(zhàn)紀念主題報道實踐中,長江日報積極與俄羅斯有影響力的電視媒體、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聯(lián)絡互動,根據不同媒體的特性設計、策劃合作方案,通過頻繁的互動交流在中俄輿論場上形成合聲。從尋訪開始到俄文版新書出版,俄羅斯國家電視臺、俄羅斯國家通訊社塔斯社、俄羅斯衛(wèi)星新聞網及《俄羅斯與中國》雜志等俄羅斯主流媒體不斷跟進該選題系列報道,開展過眾多聯(lián)合報道和活動拓展,向俄羅斯人民表達了中國和武漢人民的情感和主張。
當前,國內移動互聯(lián)網發(fā)展全面侵入用戶私人領地,平面?zhèn)鞑ァ我环绞絺鞑ピ缫褵o法滿足用戶社交和生活需求,網絡空間觸角無孔不入。俄羅斯社會同樣如此,而當前基于抗戰(zhàn)紀念主題的報道多集中于宏大敘事層面,雖有與俄羅斯主流媒體合作開展報道,但在與俄羅斯社交新媒體的對接與應用上顯得尤為不足。俄羅斯有哪些新媒體應用平臺,有著怎樣的新媒體格局,發(fā)展到何種程度;俄羅斯民眾有哪些網絡習慣,傾向于使用什么樣的網絡用語;抗戰(zhàn)紀念主題報道在俄羅斯有著怎樣的社會反響,如何根據俄羅斯的本土特點推出更有影響力和傳播力的報道等,這些都是下一步對俄文化傳播需攻克的重點工作。
(諶達軍、劉芳玲:長江日報報業(yè)集團新媒體辦;陳博雷:湖北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