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吉祥+甘成質(zhì)
一、一道高考題引發(fā)的思考:歷史核心素養(yǎng)在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
2017年全國?玉卷選擇題傳承了近幾年高考試題的特點,突出了思維認識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在題干中增設了很多的歷史信息,并要學生通過對材料的解讀,建構(gòu)對該問題的合理認識,并最終做出恰當?shù)呐袛?。而學生在做出判斷時對材料的準確解讀,尤其重要,既要尊重材料本身蘊含的諸多歷史信息,又要結(jié)合準確的歷史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對問題做出認識。而題目的價值不僅在材料本身,所給出的選項更是很有學問和藝術(shù),讓學生做出判斷的難度值加大了。這里以第25題為例,來說明:
2017年全國?玉卷第25題:
表1 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jù)此可知
( )
A. 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 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diào)整
C. 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 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
分析:本題題干信息看似很容易總結(jié),皇帝紀年與公元紀年給出了時間信息,郡級政區(qū)給出了中央與地方關系變化的核心信息,說明從漢高帝到武帝近89年的歷史時間內(nèi),中央在地方上增設郡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郡國數(shù)量增加的速度在漢景帝和武帝之際有加速的趨勢,說明地方勢力受到的較大的削弱和打擊,尤其是在西漢前期一度形成的王國勢力膨脹受到了較大遏制,隱形信息就是地方勢力削弱了,中央集權(quán)逐步強化了,尤其漢武帝時期中央已經(jīng)完全解決了地方王國問題。這有利于漢中央集中全國力量應對匈奴威脅等邊患問題,所以合理答案應該是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但學生在做題過程中遇到了幾個糾結(jié)的問題,問題主要來自選項設置中干擾性,體現(xiàn)了命題者高超的出題藝術(shù),每個選項幾乎都是基于史實,與材料緊扣,尤其是A選項,更符合這一歷史過程中史實進程,漢中央政府在削弱地方王國勢力的過程,雙方的矛盾確實越來越激化,尤其是“七國之亂”,為學生選擇A選項看似知識上的支撐,所以該題目,很多同學反饋選了A項。相反,他們直接排除了C選項,原因很簡單,認為C選項與材料沒有形成直線聯(lián)系。
命題者這樣設置問題典型的在試題中滲透了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考察,尤其是材料解讀及由此生成的歷史認識問題。材料與題干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本來很簡單,可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做出這樣的判斷,說明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存在很大的誤差,對由材料生成的認識邏輯存在無法辯偽的能力缺失。我們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合理解讀選擇題題干材料,高考復習如何具體落實核心歷史核心素養(yǎng)問題?
二、如何立足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引領學生準確解讀材料
首先,基于文字信息和知識,準確、全面地理解材料中的全部信息。
我們以2015·課標Ι卷25題高考真題為例來探討:
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zhí)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們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quán)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
C. 母族親屬關系收到重視
D. 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
分析:想必師生對這道題十分糾結(jié),也許這就是全國卷的特點:基于材料與所學知識,尋求內(nèi)在的邏輯性。那么,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呢?我們從操作方面適當調(diào)整,先在PPT展示“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zhí)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們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再設置問題:根據(jù)材料,概括材料的觀點。意圖是,先讓學生讀懂材料,概括材料的觀點。材料前兩句話告訴我們 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地位高、權(quán)力大,第三句話再告訴我們這種現(xiàn)象還成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可見皇帝的舅舅、外祖父這類人影響有多大。然后在PPT中展示A、B、C、D四個選項。通過這樣的轉(zhuǎn)變,引導學生真正讀懂材料,真正從材料出發(fā),解題的難度就相對降低了。否則,學生在沒有弄清楚材料的真實含義基礎上,很容易受到選項的干擾,導致誤選。
所以,解讀材料要遵循的核心原則之一就是,從材料出發(fā),盡最大可能地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做到論從史出,史論一致。這樣才能真正使歷史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三歷史復習課堂中得到準確的貫徹和落實,引領學生核心能力的提升。
其次,通過問題引領和歷史情境遷移深層解讀材料中的神韻,移情歷史原始場景。
所謂“移情”就是置身情境中體會與思考問題。在分析和解讀歷史材料中,也需要“移情”。如:
(2015.課標Ι卷)18世紀中葉,一位英國內(nèi)閣成員在議會發(fā)言中說:“諸位都知道,媾和與開戰(zhàn)的權(quán)力是由國王掌握的……我們的憲法始終表明,國王在決定和平與戰(zhàn)爭時有權(quán)利讓議會參與,也有權(quán)利不讓議會參與。沒有哪位明智的國王真的會冒險不讓議會參與。” 這表明在當時的英國
A. 光榮革命成果受到侵蝕
B. 立憲政體未能阻止國王專權(quán)
C. 內(nèi)閣依舊為國王所控制
D. 國王仍舊保留某些名義權(quán)力
分析:先展示材料,讓學生回到18世紀中葉的英國情境中去,感悟“內(nèi)閣成員”在議會中發(fā)言時的心態(tài)與意圖。再展示選項,讓學生選出正確答案。
此即材料解讀的第三大原則:移情歷史現(xiàn)場,體會人物心態(tài),神入歷史情境中去理解和審視歷史問題,這樣才能更準確的把握材料真實意義。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像藝術(shù)學家那樣純粹通過想象來描述歷史人物的心態(tài),正如柯林伍德所講歷史學家的想象是基于史料對真理的追求。
三、2018年高三備考展望:深入歷史才是歷史材料解讀的真諦,才能真正發(fā)揮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的實踐效能。
高考試題當然要關注歷史知識與學科能力的考查,但更重要的是它還滲透了價值觀的引領?!按酥杏姓嬉猓嬉淹浴?。如2015年課標Ⅰ卷第40題考查儒學的演變與如何看待儒學問題,告訴我們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繼承與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2015年課標Ⅱ卷第40題考查孟子與蘇格拉底的法制觀念,隱含有加強法治建設的價值取向。這些都體現(xiàn)了命題者高遠的命題情懷,如果我們平時不加注意和引導,學生很難意識到命題者的意圖,學生的視野不可避免地相對狹窄,不利于提升學生認識問題的高度與境界。
為了加強這方面的引導,我們設計了這樣一道材料分析題。
材料一:語言是文化的兩大要素之一,而語言差異的重要方面在于詞匯量的多少。社會變化加速,各種新興事物層出不窮,需要大量表達新概念的新符號。近代以來,至少有500個日本明治維新后出現(xiàn)的新漢語輸入到中國的詞匯,成為現(xiàn)代漢語實用頻率極高的常用或最常用的詞。這不僅促成由文言到白話的文體轉(zhuǎn)變,而且刺激了思維行為的變化。
材料二:據(jù)現(xiàn)有資料統(tǒng)計,1890-1931年日本在華報刊有275家;至1930年,日本僑民在華人數(shù)達283870人(外國僑民總數(shù)460924人)。以1902年創(chuàng)設《順天時報》為例,在1919年前日發(fā)行量達30000份,在中國近代史報刊占有顯著位置。
——摘自桑兵《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系史論》
(1)根據(jù)材料一、二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現(xiàn)象?
(2)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你有何認識?
分析:對于第(1)問,學生根據(jù)材料,概括歷史現(xiàn)象應該沒什么大問題。第(2)問前一半,回到歷史情境,從中日當時的國力對比中作答,關鍵有何認識作答比較難。這就要揣摩作者意圖和命題者的立意。從深層次來講,據(jù)桑兵教授研究,當今中國最通用的500個詞語是由日本人發(fā)明的,如果離開這些詞語,中國人都不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桑兵教授認為當今中國人是在“用西思、說日語、發(fā)漢音”,中國的話語權(quán)陷入日本所創(chuàng)造的語言體系,“如果取消這些詞語,現(xiàn)代中國人的思維和交際便會發(fā)生嚴重障礙,甚至基本喪失能力。簡單地說,就是當時日本掌握了中國的話語權(quán),進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故而在當今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中也要不斷地增加在世界各種體系中的話語權(quán),才能真正提升中國的影響力。
這就是本文探討解讀材料的第四個原則,把握材料價值取向,理解命題者的“真意”,即所謂的“言外之意”,也就是從更高的境界來理解材料的含義。當然,這需要閱讀更多的材料,更廣闊的視野,更寬大的胸懷,此種能力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而在于長期的閱讀、訓練、積累和總結(jié)。與此同時,體會命題者的“真意”,還需回歸歷史,因為某種歷史現(xiàn)象或者歷史人物的觀點與當時歷史情境是緊密聯(lián)系的,是那個時代的某一現(xiàn)象或某一階層的縮影,類似布羅代爾運用“長時段”去考查歷史真相,這樣才會與命題者“心心相惜”,所謂“會當凌絕頂”才能“一覽眾山小”!
中國近代史學者桑兵教授在其新著《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系史論》中指出:“用歷史的方法重解歷史,取事實證言論,搜群籍參圣言,考訂解釋以明行前后左右、上下內(nèi)外地通語境以解文本,如此,庶幾可以回到歷史現(xiàn)場?!睂嶋H上,桑兵教授道出了材料解讀的途徑:運用歷史方法、事實取證、嚴格考訂、體會語境、移情現(xiàn)場等方式,才能真正理解材料。這也許是中學一線教師一生的追求和模范。此外,在平日教學中,廣泛閱讀材料,靜心思考問題,不斷總結(jié)實踐經(jīng)驗,那么,解讀材料的原則才會以一種更加明確的方式展示給學生,而不僅僅取決于教師的知識背景、教學經(jīng)歷、人生閱歷等原有經(jīng)驗,那么,我們相信解讀材料的原則會不斷地走向豐富和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