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應君
梁湖遺址商代大型建筑基址性質初探
□信應君
2009年5月至8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鄭州煤礦機械集團公司高端液壓支架生產基地工程建設中,發(fā)現一處商代晚期文化遺存,發(fā)現有房址、祭祀坑、灰坑、墓葬等遺跡。特別重要的是,發(fā)現了商代晚期大型建筑基址和其周邊的人祭坑。(圖一)
圖一 遺跡平面圖
梁湖遺址位于鄭州市區(qū)東南部,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梁湖村以東,南三環(huán)以北,西北距鄭州商城約8000米,北距祭伯城遺址4000米。該遺址的地理位置處于歷史上著名的中原大湖泊“圃田澤”西部的邊緣地帶,即《鄭縣志》記載的“梁家湖”區(qū)域。其地勢西高東低,為起伏不平的崗地。遺址面積達20萬平方米。(圖二)
圖二 梁湖遺址位置示意圖
梁湖遺址地處鄭州商城的東南部,是目前發(fā)現的距鄭州商城最近的一處商代中小型聚落遺址。發(fā)掘區(qū)域主要集中在遺址東部,發(fā)現有龍山、商代、漢代、唐宋和明清時期的文化遺存。最重要的是,發(fā)現了商代文化遺存,包括房址、灰坑、祭祀坑、墓葬等遺跡,并出土大批文化遺物。
商代房址共發(fā)現6座,以大型建筑基址F6、F7兩座房址最具代表性。灰坑、窖穴共153座,分布較為密集,分為圓形、橢圓形、長方形、不規(guī)則形等幾種形制,坑壁有直壁、斜壁、袋狀等,底有平底和圜底兩種。共發(fā)掘墓葬7座。
發(fā)掘區(qū)的中部,發(fā)現兩座相連的大型建筑基址,即F6與F7。
F6平面呈長方形,方向 200°。東西長20.75米,南北寬15.25米,面積達300余平方米。采用中間立柱,周圍用夯土打墻,上部起架的建筑方式。屋內發(fā)現殘存柱礎35個,其布局東西8排,南北6排,形制有橢圓形、近圓形,斜弧壁,下部內收,圜底。有明顯的夯打痕跡。柱礎直徑1~1.5米,殘深0.6米。柱礎用黃褐或灰褐色花土夯打,土質較硬,結構致密,含炭粒、燒土顆粒及較多的細黃沙等。夯層較明顯,夯層厚0.05~0.1厘米,夯土內有細碎陶片。夯窩直徑2~4厘米,圜底。
房址墻體西部、南部破壞無存,僅殘存東墻和北墻東端部分,墻壁夯筑,寬0.50米,殘高0.12米,墻壁較直,結構致密。房址外圍西南部、東部和東北部發(fā)現有寬0.5米、殘深0.1米的小水溝,可能是房屋的散水。溝內填土土色灰黃,土質略軟,沖積淤層明顯,含炭粒、燒土顆粒、細沙等。
F6的南部,發(fā)現有商代小型房址、灰坑及晚期遺存,南墻被晚期遺跡打破、擾亂。
F6西部偏南,有一橢圓形蓄水池,編號H171。平面近橢圓形,坑南壁為斜坡形,南壁近底內收為斜壁,北壁和西壁較直,底不平??涌谀媳遍L4.8米,東西寬2.52米,底南北長4.2米,東西寬2.35米,深2米。整體呈“凸”字形,東壁中部向外突出,呈階梯狀下伸到坑底,階梯分三層??赡苁怯糜谛钏腿∷?。(圖三)
圖三 H171(西—東)
F6北部的地面較為平坦,房址的西北和東北部發(fā)現有甕棺和陶器坑,甕棺內葬有幼兒骨骼或人頭骨??觾染锰掌?,有可能是建筑基址奠基坑或祭祀坑。F6西北部發(fā)現3座祭祀坑H156、H157、H158及 M15; 東北部發(fā)現 3 座祭祀坑 H172、H173、H174 及 M17。(圖四~圖六)。另外,在 F6的西南部發(fā)現有M16(圖七);在東南部發(fā)掘時,也發(fā)現有小孩骨骼,可惜已遭破壞。這些遺跡可能與建筑基址的奠基相關聯(lián)。
根據F6的形制、規(guī)模進行推測,該房屋應為居住或聚議或祭祀所用。
圖四 夯土面結構(北—南)
圖五F6西北祭祀坑
圖六 F6東北祭祀坑
F6的東部緊臨F7。
F7它與F6的東墻基址基本平行,方向198°。F7為一雙間式建筑,平面形狀為長方形,墻壁采用版筑夯打,夯窩不太明顯,結構致密。由于F7的墻基殘留部分較少,門道的方位已不明顯。南北總長9米,東西寬4米,總面積36平方米。周圍墻寬約0.5米,北間大于南間,中間夾墻寬0.45米,殘深0.10米。北間室內長4.25米,寬3米,面積為12.75平方米,南間室內長3.3米,寬3米,面積為9.9平方米。房內的墊土為黃褐色花土,土質略軟,結構稍致密,含炭粒、燒土顆粒及細黃沙等,殘留燒火的痕跡。(圖八)
發(fā)現7座商代墓葬,其中4座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葬式均為仰身直肢。3座為甕棺葬。
M13形制近橢圓形,骨架散亂,頭骨與肢體分離,頭骨上有一銅鏃。墓主人顯系非正常死亡,可能與戰(zhàn)爭或祭祀相關 。(圖九)
M15位于F6的西北部,圓形,陶甕內葬一頭骨 。M16位于F6西南部,圓角長方形,打碎的陶甕內置一幼兒骨骼。M17位于F6東北部,長方形,內葬一頭骨 。這些墓葬與F6關系密切,應是F6的奠基或祭祀坑。
圖七 F6西南奠基墓葬(南—北)
圖八 F7平面(南—北)
圖九 M13(西—東)
出土遺物墓葬內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卜骨等。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另有夾砂紅褐陶、泥質灰陶。器表多飾繩紋,其次為弦紋。器型有鬲、罐、甕、盆、簋、尊等,其中以鬲最為典型。石器有石鏟、石鐮、石鑿、石斧等。骨器有骨錐、骨簪、骨鏃等。蚌器有蚌刀、蚌鐮等。另外,還出土有數量較多的卜骨、牛角和鹿角等動物骨骼。
梁湖遺址因早年平整土地和基建施工,地表擾亂嚴重,現地表下即為龍山時代或商代遺跡,因此很難從地層疊壓關系上確定其年代。但是,我們根據遺跡的打破關系和出土陶器器型特征分析,仍能對遺址的年代加以確認,商代遺存是梁湖遺址的主要文化特征。大型建筑基址F6西北部的H156、H157、H158 和東北部的 H172、H173、H174 及 M15、M16、M17 等周邊奠基或祭祀坑遺跡內出土的陶鬲、陶罐、陶甕等的年代與鄭州關帝廟晚商遺址所出遺物相近或稍晚,具有晚商時期遺物的文化特征(圖十、十一、十二、十三)。
鄭州地區(qū)晚商聚落遺址,具有代表性的是地處鄭州西北郊的滎陽關帝廟遺址。關帝廟遺址是一處晚商時期的村落遺址,其時代大致介于殷墟一、二、三期之間[1]。梁湖晚商聚落遺址與滎陽關帝廟遺址具有一定的承襲關系,其文化特征主要是殷墟三、四期遺存,由此推斷梁湖遺址建筑基址的年代大致屬于商代晚期階段。
圖十 陶鬲H156:1
圖十一 陶鬲 H156:2
圖十二陶甕H156:3
圖十三 陶甕M16:1
商朝把祭祀和軍事視為國家的兩件大事,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人與神靈或祖先交流的傳統(tǒng)方式,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表現就是用禮物向神靈祈禱或致敬。大型建筑基址營造過程中用牲畜祭祀的現象在商代早期就已經出現,說明從商代早期到晚期各個階段均有這種現象。商代建筑基址的祭祀遺存,在以往考古工作中多有發(fā)現,如鄭州商城[2]、偃師商城[3]、小雙橋[4]、洹北商城[5]和小屯[6]等遺址均發(fā)現有在建筑基址建造過程中用牲畜祭祀的現象。眾多學者對這些建筑祭祀遺存的性質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認為這些祭祀遺存多數是商人在建筑奠基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奠祭活動的祭品[7]。
梁湖遺址晚商時期遺存主要分布在遺址的東部和東北部,2009年的發(fā)掘區(qū)域為遺存的主要分布區(qū),該期文化遺存的重要價值在于發(fā)現了大型建筑基址和基址周圍的奠基或祭祀坑。這處建筑基址平面呈長方形,采用中間立柱,周圍用夯土打墻,上部起架的建筑方式。柱礎形制較大,經夯打。房址東側有配房,西部有蓄水池。房址西南、西北、東北均發(fā)現有用陶甕、陶鬲盛放人頭骨或小孩骨骼的祭祀坑。我們推斷這座大型建筑基址應當是一處舉行重要祭祀活動的宗廟場所。東側的F7可能是舉行祭祀活動的神職人員或守護人員的居住場所。其周邊的祭祀坑可能與這處大型建筑奠基祭祀有關。
這座大型建筑基址的發(fā)現,表明商代晚期鄭州商城區(qū)域政治、經濟再次達到相當繁榮的發(fā)展水平,為研究鄭州商城的興衰史提供了重要線索。特別是對晚商時期鄭州地區(qū)的中小型聚落遺址與周圍的大型聚落、中小型聚落的關系,以及鄭州地區(qū)晚商中小聚落遺址的性質、布局、建筑方式 ,鄭州商城廢棄后原來族屬的分布去向等問題的探討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1]a.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滎陽市關帝廟遺址商代晚期遺存發(fā)掘簡報》,《考古》2008年第7期。b.李素婷、祝賀:《河南滎陽關帝廟遺址考古發(fā)現與認識》,《華夏考古》2009年第3期。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文物出版社,2001年。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偃師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遺址》,《考古》2002年第7期。
[4]a.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95年鄭州小雙橋遺址的發(fā)掘》,《華夏考古》1996年第3期。b.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小雙橋:1990—2000年考古發(fā)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12年。 c.宋國定:《商代中期祭祀禮儀考》,《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5]a.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洹北商城宮殿區(qū)1號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2003年第5期。b.杜金鵬:《洹北商城一號宮殿基址初步研究》,《文物》2004年第5期。
[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殷墟大型建筑基址的發(fā)掘》,《考古》2001年第5期。
[7]a.謝肅:《商代祭祀遺存發(fā)現與研究的回顧》,《殷都學刊》2005年第3期。b.楊謙:《商代中原地區(qū)奠基遺存初探》,《中原文物》2013年第 3期。
(作者單位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責任編輯 劉亞玲 秦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