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內(nèi)的杰斐遜雕像被潑紅漆,成為又一標志性事件。杰斐遜是美國第三任總統(tǒng),他的墓碑上寫著:托馬斯·杰斐遜埋葬在此,美國《獨立宣言》作者、《弗吉尼亞州宗教自由法案》作者與弗吉尼亞大學之父。這起事件是什么征兆?我們似乎聽到了美國的國本在吱嘎作響。
此前,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發(fā)生騷亂,圍繞著美國內(nèi)戰(zhàn)時南方將領(lǐng)羅伯特·李的雕像,一伙人試圖拆除之,另一群人試圖保護之。2017年8月15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反詰:“喬治·華盛頓是奴隸主,那應(yīng)該拆除他的雕像嗎?托馬斯·杰斐遜呢?我們要拆除他的雕像嗎?因為他是個大奴隸主。”“你們在篡改歷史,你們在篡改文化?!惫?,說杰斐遜,就到杰斐遜。
那么,美國的國本是什么?任何一個共同體賴以生存的根基是什么?
國內(nèi)有一些人把美國看成踐行“個人主義”原則的理想國。問題在于,自由派與保守派眼中的“個人主義”很不一樣,前者認為擺脫傳統(tǒng)、風俗與共同體的一切束縛,解除一切生活壓力才是自由,后者認為自由就是自負其責,共同體不是自由的敵人而是自由的堅強堡壘。后一種理解才是美國的底色,是促進秩序生成的力量,代表美國人的日常。
2013年筆者從密蘇里州堪薩斯城國際機場飛芝加哥,在登機口候機時,突然來了一位美國現(xiàn)役軍人及他的妻子或女友。令我吃驚的一幕發(fā)生了。檢票員請他們兩位優(yōu)先登機,說了一些感謝他“保衛(wèi)國家”“保衛(wèi)我們”的話,然后全體候機乘客微笑鼓掌。這是美國人對軍人的禮遇與尊敬,從中可以感受到美國人濃濃的愛國心及對共同體的孺慕之情。
是的,一種健康的個人主義+共同體主義/愛國主義,是自由與秩序的泉源,可謂美國的立國之本,也是任何一個共同體賴以存繼的根基。美國過去有“民族大熔爐”之稱,奉行的是這一套:不管你來自哪個國家與文化,都賦予你同共同體其他成員一樣的平等權(quán)利,然后一切看你個人努力,融入共同體就自然而然成為每個自負其責的新移民之追求。
1960年代以來,自由派為了爭取選票及推進多元文化主義議程,通過刻意優(yōu)待少數(shù)族裔制造“民族識別”,通過刻意逢迎邊緣人群大搞“身份政治”,通過刻意高舉異質(zhì)文化大搞“文化相對主義”,一點點侵蝕共同體賴以存在的根基,終于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亨廷頓在《我們是誰》一書中認為,愛國主義在美國社會有深厚的基礎(chǔ)。但是,自1960年代起,人們的愛國熱情尤其是對美國的國家認同感出現(xiàn)下降的趨勢。他認為,近幾十年來一直為推動建設(shè)多元文化社會而不余遺力的“社會精英”應(yīng)對美國國家認同的低迷狀況負責。
作為對這種趨勢的反制,美國人把特朗普送進了白宮。
特朗普控訴歷史虛無主義,讓人感覺畫面很違和,但背后的問題很嚴肅:歷史虛無主義盛行,是共同體危機的征兆。清人龔自珍道: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一位學者說:“虛無主義史觀贊揚的偉大人物,往往是文明的揮霍者、共同體的毀滅者或汲取者。積累者和保護者反而默默無聞,甚至遭到蓄意的丑化。這些跡象的意義比事件本身更為重大。因為禿鷹不會在活人頭上盤旋。老鼠敢于跳上餐桌,就是因為它們所在的船只岌岌可危。”
杰斐遜雕像被潑紅漆,下一位會是誰呢?這一跡象表明,美國價值觀大撕裂時代的到來似已不可避免。這可能是“新羅馬帝國”歷史進程的一個重大節(jié)點,就像日中則昃一樣。
看今日在美國上演的一幕幕,猶如隔岸觀火,但還請哀矜勿喜。這一幕幕對中國來說也是極有價值且免費的教訓。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確保對共同體的認同,是怎么強調(diào)也不為過的。古史辨運動的發(fā)起者顧頡剛在1939年疾呼“中華民族是一個”,是極有見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