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艷清
古俗民風話口唅
□ 毛艷清
我國民俗文化歷史悠久,傳統(tǒng)的禮俗繁多,如占卜、祭祀、婚喪嫁娶等等。尤其喪葬習俗蘊涵特定的文化指向,歷來為我國古代社會各個階層所重視。其中在死者口中放置東西,后世稱之為“口唅”的習俗,源遠流長,成為中華喪葬文化中重要的一環(huán)。
口唅,又稱口塞,一般是指在死者口中置放的玉石?!吨芏Y·秦官宗伯·典瑞》:“大喪共飯玉,唅玉。”《說文解字》:“唅,送死者口中玉也?!庇裨诠湃说男哪恐杏兄苌衩氐纳?,玉為天地之精華,是祥瑞之物,能驅(qū)兇辟邪,能保佑死者亡靈,尸骨不朽。這種禮俗可追溯到新石器中晚期,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趩i的習俗一直流傳到近代,在這漫長的時期里,只是唅殮的器物不同而已。
據(jù)古籍記載,曾有過飯唅葬俗,飯唅是用粟、米之類置于死者口中,由于粟、米之類容易腐爛變質(zhì),因而唅飯的情況現(xiàn)已無法找到痕跡。
玉則在考古發(fā)掘?qū)乙姴货r。從文字記載和考古發(fā)掘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時期,死者的權力、身份不同,葬唅的物品不同,且質(zhì)地也有所不同。雞心形玉唅(圖1),長4.2厘米,墨綠色,一端橢圓形,另一端尖凸,中有一圓孔,琢磨光滑,1976年上海市青浦縣松江遺址92號墓葬中出土。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玉口唅。
在河南省安陽殷墟20多個墓葬中,發(fā)現(xiàn)死者口中有玉珠、玉蟬、玉魚、管狀短玉、長方形玉片等。在小屯村以北大司空南面古墓群中,有14個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貝,有的散布在墓坑里,有的在人骨骸的口腔內(nèi),骨骸口腔里的貝就是當時的唅。貝是我國最早的實物貨幣,在新石器晚期,我國便出現(xiàn)了用貝來進行商品交換,商品交換的結(jié)果使得天然貝供不應求,然后出現(xiàn)了人工制造的石貝、骨貝、玉貝。唅貝是擁有財富的象征,可以在陰間地府享用,這說明殷商時代不僅僅用玉作唅,而且有用貝作為口唅的習俗。
西周進一步發(fā)展玉殮葬,形成自己獨特的喪葬禮俗,普遍放置口唅,唅物增多,墓葬中發(fā)現(xiàn)有貝、玉蟬、玉魚、玉環(huán)、玉圭等唅物。同時期出現(xiàn)了玉冥巾,所謂玉冥巾,即在織物上縫綴玉片覆蓋在死者的面部,玉片是按五官之形制作的幾何形,也稱之為玉覆面。西周中期玉冥巾較為普遍。玉冥巾﹙圖2﹚,青白色,左右對稱,做工精美,立體感強,陜西省長安縣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這件玉冥巾現(xiàn)藏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
自古以來,人們恐懼死亡,生前求長生不老,死后祈求靈魂不滅,而且事死如事生,渴求到了另一個世界里如生前一樣的生活,享受榮華富貴,因此,墓葬中陪葬品應有盡有。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為戰(zhàn)國早期,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漆器、玉器。出土精美的玉器達323件,其中玉唅有21件(圖3),包括牛6件、羊4件、豬3件、狗2件、鴨3件、玉魚3件,最大的比小黃豆略大,最小的與綠豆相似,這些象生的微型玉畜,雕琢精細,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古代豬、牛、羊為太牢,是祭祀用最高級的犧牲品。曾侯乙是一國之君,才享有如此高的規(guī)格,其意愿墓主人曾侯乙長生不滅,六畜豐昌,像生前一樣享受一切榮華富貴,永遠擁有寶貴的財富。
西漢國富兵強,提倡孝道,實行厚葬,是我國歷史上喪葬殮玉最為完備的時代,有玉衣、嵌玉的枕、玉九竅塞、玉握等。玉九竅塞即眼蓋(罩)、鼻塞、口唅、耳塞、肛門塞和生殖器套,用玉塞住人的九竅門,防止精氣由體內(nèi)逸出,元陽外泄,以使其靈魂不滅,尸骨不腐,魂魄升天,轉(zhuǎn)世成仙。
河北滿城兩件玉唅(圖4),一號漢墓出土的玉唅呈月牙形,長7.2厘米。二號漢墓出土的玉唅,長4.75厘米,如新月形,這兩件玉唅適合于卡在人的口內(nèi),它是按照口的形狀而設計的,從而可知古人十分重視死者口中的唅物。
在漢代口唅玉的種類逐漸減少,玉蟬成為口唅的主要物品,蟬初冬入土,來年夏季幼蟲從土中鉆出,羽化成蟬。蟬象征幻化,蟬性高潔,蟬置于死者口中,以求靈魂不滅,是生命延續(xù)不斷的象征,祈望死者象蟬一樣精神不朽,脫殼復活,轉(zhuǎn)世再生。
圖1 玉唅
圖2 玉冥巾
圖3 玉唅
圖4 玉唅
圖5 七竅玉唅
圖6 玉蟬
圖7 玉蟬
圖8 玉唅
圖9 金口唅錢
七竅玉唅(圖5),眼罩、鼻塞、耳塞、口唅。其中口唅為玉蟬和珠。玉蟬長5、寬2.4厘米,潔白無瑕,薄片扁身,中間稍厚,蟬頭呈三角形,簡單兩條陰線刻畫蟬的眼睛。珠為瑪瑙,徑1.7厘米,黑、朱兩色,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漢墓出土。
漢代玉唅蟬二件,一件(圖6)長6.1、寬3、厚0.4厘米,青白色,細密光潔,有灰白沁。另一件(圖7)長4.4、寬2、厚0.6厘米,白色,溫潤細密,有松香沁。這兩件蟬體扁平,中間稍厚,兩側(cè)略薄,雙目外凸,陰線勾飾頭背雙翼,造型粗獷有神,線條簡潔有力,安徽省文物總店藏。
東漢時期喪葬禮俗為之一變,魏文帝時,以身作則,倡行薄葬??趩i玉蟬逐漸減少,而唅物的種類增多。唐代死者口中唅玉已是鳳毛麟角。隋唐以后至明清時期,唅物除了貝、珠、玉之外,還出現(xiàn)了用銅、金、銀貨幣的口唅,如:太原南坪宋墓中墓主口唅銅錢兩枚,安徽省文物總店藏金口唅四枚。
宋代玉口唅(圖8),寬2.7、高2.5、厚1.1厘米,白色,偏黃,有松香沁,似月牙形,兩端呈三角形,下部為半圓形,內(nèi)厚邊薄,做工精細,圓潤光滑。安徽省文物總店藏。
明代金口唅錢,圓形方孔,兩枚一面均鏨刻“西方接引”,日出東方,日落西山,神話傳說西方是眾神之地,人死之后最好的歸宿是上西天,西方有通天之路,口唅“西方接引”希望西方接納指引,一路順暢,早日羽化升天。一枚直徑2.2厘米,圓形方孔,上面鏨刻“西天見佛”四字(圖9);另一枚直徑2.4厘米,圓形方孔,上面鏨刻“一心念佛”四字(圖10);這枚金錢應該是佛教信徒所唅之物。東漢末期,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唐代僧人玄奘去西域取經(jīng),更加深入人心,佛祖在西天,西方是凈土,西方有三圣??趩i上刻“西天見佛”、“一心念佛”表示佛教信徒對佛祖的虔誠安徽省文物總店藏。
歷史在前進,社會在發(fā)展,喪葬禮俗也有了重大的改變。人死之后,凈身、更衣,設靈堂、燒紙、送冥錢、送衣物,送葬時放鞭炮、打紙幡,“西方接引”、“一路走好”等等禮俗還在延續(xù),但口中唅物卻已經(jīng)逐漸消失,逐漸被人們遺忘,“口唅”便成為歷史名詞。但口唅這一葬禮俗,對了解、探討我國古代民俗文化與宗教文化有一定幫助與借鑒。
(責任編輯:郭彤)
Gusu minfeng hua kouhan
Mao yanqing
圖10 金口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