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大運河史話(二)
木匠
柳孜鎮(zhèn)
上周我們說到,隋煬帝登基做了皇帝的第二年,即下令開挖了從淮安到洛陽的通濟渠,且僅用了六個月就完成了,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然而,這種奇跡的創(chuàng)造,也使王朝付出了血的代價……
皮日休《汴河懷古》的第二首: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是千古名篇。
歷代詩人詠運河的詩不少。但十有八九都是借此河批評隋煬帝荒淫無度,驕奢淫逸,搜盡民脂民膏的,所謂“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再不就是寫寫運河兩岸的風(fēng)光。立意,也就是所站的高度,都無法與這首詩相比。
比如,唐人胡曾的《汴水》:
錦帆未落干戈過,惆悵龍舟更不回。
唐人李商隱的《隋宮》: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yīng)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文印設(shè)備作為企業(yè)對內(nèi)對外的重要溝通工具,不僅在信息化的過程中充當(dāng)著信息傳輸?shù)闹匾?jié)點,同時其使用和管理本身,也正在向信息化方向演進。目前,企業(yè)整體打印架構(gòu)部署正在為企業(yè)管理者所接觸和認知,這其中不僅包括簡單文檔的打印輸出,同時也融入了包括設(shè)備管理維護、信息安全管理、運營效率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因此,對公司來說,兼具安全可靠與高效嚴謹?shù)恼w打印管理解決方案,將成為其實現(xiàn)設(shè)備高效管理與文印信息安全的有力手段。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
《隋堤》:
乘興南游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fēng)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還有唐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和宋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等等。
而皮日休的這首詩,卻一反眾口一辭地將大運河的開鑿視為隋朝滅亡的一大禍根的這種陳腐的論調(diào)。批評持這種觀點的人,完全看不到大運河的開鑿使南北交通明顯改善,對發(fā)展經(jīng)濟的莫大利好。“至今”二字,說明這條河造福后世的時間之長;“千里”二字,說明了得益于這條河的地域之廣;“賴”字則表明這條河為國計民生的不可或缺。當(dāng)然,詩人也沒有完全無視隋煬帝的“水殿龍舟事”,但詩人更看重的還是這條河為華夏民族帶來的好處,并抬出了大禹治水的功業(yè)與之相比,可謂令人耳目一新。所以,說它是千古名篇,真是一點也不為過。
通濟渠一直通航到元朝,大約有720年。南宋時期,隨著政治中心的南移,通濟渠的漕運地位逐漸減弱,位于河南鄭州的通濟渠歷史上著名的惠濟橋,漸被淤埋在了泥沙之下。
2014年,河南鄭州文物部門曾對惠濟橋進行過一次考古發(fā)掘,該橋是當(dāng)?shù)刈罟爬系氖讟?,始建于隋唐時期,后經(jīng)歷代加固修復(fù),現(xiàn)存的這座橋是明代時修建的。現(xiàn)在的通濟渠幾乎是一段消失了的運河,但歷史上通濟渠的漕運,從江南運來的物資,給沿線的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等中原城市帶來了繁榮,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描寫的就是北宋時期,開封運河兩岸的景象。
淮安水利樞紐
又,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通濟渠上的安徽淮北柳孜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8艘唐代的沉船,船中還有大量精美的唐代瓷器。發(fā)掘出來的一個宋代石砌建筑,據(jù)考證為當(dāng)時的貨運碼頭。這個發(fā)現(xiàn)震驚了考古界,在一個地方發(fā)現(xiàn)了如此之多的古代沉船還是首次。其中有一艘船,是用一整棵大樹雕鑿而成的獨木舟,更為難得。
柳孜鎮(zhèn)歷史上因通濟渠穿鎮(zhèn)而過,非常發(fā)達,是唐代淮北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重鎮(zhèn)。南北漕運、商旅往來不絕。據(jù)史書記載,因黃河經(jīng)常泛濫,唐代每年都會疏通一次通濟渠。到北宋末期,政權(quán)衰敗,對運河的管理也逐漸廢弛了。黃河數(shù)次大決口,導(dǎo)致了通濟渠高出地面五米之多。
公元1194年,黃河奪淮入海,通濟渠從此淤塞,柳孜鎮(zhèn)也就此衰落下來。
在通濟渠開通后的第三年,公元608年,隋煬帝又征發(fā)河北民工百萬,開鑿了從洛陽到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通州的廣濟渠。廣濟渠與通濟渠一樣,也是一條又寬又深的運河,全長900多公里。
公元611年,隋煬帝自江都沿運河北上,僅用了50多天,就到達了涿郡。要知道隋煬帝既不是輕車簡從,也不是只帶了一兩千人,從江都到涿郡的。不包括沿途使用到的迎來送往的人員,只計一路隨行的諸王、百官、后妃、宮女、太監(jiān)、普通下人和禁軍,就超過了15萬人,肯定還有大量的物資。由此可見,通、廣兩渠的通航能力,真不是一般的大!
廣濟渠不僅是隋朝調(diào)運黃河以北糧食的主干線,也是對北方用兵時,輸送軍隊和戰(zhàn)備物資的主渠道。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霜,如今留下的只有幾段殘存的古河道了。
千年古縣河北管陶縣因為地處永濟渠畔,曾經(jīng)興盛一時。當(dāng)年這里出產(chǎn)的陶罐沿著運河運往全國各地,現(xiàn)在這種技術(shù)依然保留了下來;離管陶縣300公里的滄州,還有一段保存得較好的永濟渠。到過滄州的人都知道,在滄州市東南郊、距離市區(qū)16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我國保存年代最久(鑄于公元953年)、形體最大(長6.3米,寬3米,通高5.5米,重約32噸)的鐵獅子。這個鐵獅子就是為鎮(zhèn)實穿城而過的永濟渠而鑄造的。
公元610年,隋煬帝又下令疏通了從鎮(zhèn)江到杭州段400公里的運河,僅僅用了四年時間,就開通全長2000多公里大運河,后人稱之為“隋代大運河”。隋代大運河上最重要的城市是隋晚期的國都洛陽,這里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歷代中原王朝也因為大運河的存在,更多地關(guān)注到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南宋時代,已運轉(zhuǎn)了五百多年的隋代大運河因管理不善,竟至逐漸荒廢,很多河道都出現(xiàn)了斷流。中國大運河需要新的開拓者。這新一代的開拓者,就是來自草原的蒙古人。公元十三世紀,當(dāng)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將元朝的首都確定在北京的時候,隋唐大運河在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揮的作用,讓他無比驚訝。帝國必須要有一條運河,溝通南北!為此,開鑿和疏通運河工程再度啟動了。
公元1289年,忽必烈下令開鑿了會通河,這條河北始臨清,南到東平路的安山。如此一來,大運河被拉成了一條直線,漕船再從江南開到北京通州,就不必繞行洛陽了。這就是今天人們說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與隋唐大運河相比,從杭州到北京的距離被縮短了900多公里,大大降低了漕運的成本。但漕船只到達通州還是不夠的,忽必烈繼續(xù)開鑿運河,又把運河從通州延伸到積水潭,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通惠河。
今天的北京后海是元朝積水潭大碼頭的一部分,元朝時的積水潭大碼頭包括今天的后海、前海和西海。大運河全線開通以后,元朝政府打造了8000多艘漕船,每天川流不息地將來自江南地區(qū)的糧食運送到積水潭。
京杭大運河的開通,使隋代開鑿的通濟渠和永濟渠的重要性大大地降低了。官府幾乎放棄了對這兩段河道的管理,河道的淤塞與消失也就成為了必然。京杭大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和微山湖、駱馬湖、洪澤湖、太湖四大湖泊。
京杭大運河之所以成為舉世矚目的宏偉工程,不僅是因為它的長度為世界第一,也是由于它復(fù)雜的工程技術(shù)。黃河每次決口,淮河首當(dāng)其沖,大運河也會隨之受累。歷史上的淮安清口水利樞紐就是針對黃河奪淮而設(shè)計的大型水利工程。在這個區(qū)域內(nèi),修有多個攔水壩,可以起到攔沙、泄沙的作用。
今天,在江蘇淮安城郊,有一個2003年建成的水路立交工程——淮安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大型貨輪在京杭大運河上南北交通,而在水面下自西向東流淌的則是淮河入海水道,與京杭大運河呈十字形交匯,這是亞洲最大的水路立交工程,也是“南水北調(diào)”工程東線調(diào)水的唯一通道?;窗驳墓沤駜纱笏麡屑~都是我國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高超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