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輝
師者,人之楷模也。教師這一職業(yè)特性,決定了他們一定要是道德高尚之人,才能成為以德施教、以德立教的楷模,即“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那教師如何才能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知行合一。
2017年6月17日,由敬德書院、中國教師報、《中國教師》雜志社、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家書院主辦,北京大學附屬小學協(xié)辦的“中國教師·敬德會講”之“知行合一與教師德性”隆重舉行。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教師管理處調研員趙建軍,中國教育報刊社副社長雷振海,海淀區(qū)政協(xié)主席、敬德書院院長傅首清,海淀教科院院長吳潁惠,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北師大教育家書院執(zhí)行院長、《中國教師》雜志主編郭華,北京教育學院教授遲希新,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研究員任寶菊,北京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尹超等和眾多學者、教師齊聚一起,圍繞“知行合一與教師德性”的主題展開研討。
知行合一,師德建設的源泉
知行合一思想最早出自宋元之際儒學家金履祥所著的《論語集注考證》,即“圣賢先覺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覺所以效之”,后由王陽明發(fā)揚光大,成為比較完備的哲學體系。
現(xiàn)在,教師隊伍的建設已經成為熱點話題之一,這是因為教育要由大變強首先取決于教師隊伍的由大變強。趙建軍調研員指出,知行合一思想中的“知”是指道德觀念、思想意念與事物之理,“行”是指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現(xiàn)有三方面的含義:知行兼顧,不可偏廢;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實踐;以知促行,為善去惡,強調自律自覺。這對教師德性、教師道德品行和品質的提升,提供了一種理論和方法層面的指導。為此,教育部高度重視,并將師德建設始終放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全面地推向機制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建立大中小學師德建設,包括教育、宣傳、考核、監(jiān)督、激勵、獎懲全覆蓋的長效機制,且針對這些突出問題專門制定了嚴禁規(guī)定以及相應的處罰辦法,開展專項治理。
知行合一,最根本的是要落在致良知上。傅首清院長指出,敬德書院成立的宗旨是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是在教師培訓的過程中,注入中華文化涵養(yǎng)的教育,讓教師成為“四有”好老師。他們擔負著兩方面的責任,不僅教授學生知識,更要教育學生如何作為。
雖然說教育基本上適應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雷振海副社長如是說。師德是教師的根本,是教師最重要的根,要將知行合一與教師德性連接起來,并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師德建設營養(yǎng),豐富自己,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學以致用,崇尚實際。他認為,2016年12月底教育部等聯(lián)合頒發(fā)的有關研學旅行的文件,在處理知與行的關系方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進了學生的課程。
今天,儒家講究的不僅是個人的修行、內心的和諧、自由和寧靜精神的提升,更重視的是一種實踐。它是一個實踐的智慧,重視和實踐的同行,關注個人的行善、社群的向善與人類事物間善行善德的東西。吳潁惠院長認為,所謂“修己安人”,實際上是一種以實踐為導向的學問,“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她還指出,我們呼吁培養(yǎng)有德性的良師,不斷地修身養(yǎng)性,把握做人的仁德、道德、德性的本質內涵和基本要求,成于內而形于外,審視自我,剖析自我的德性,努力地改造自己。
“知性師德”與教師德性的涵養(yǎng)
正如趙建軍調研員所說,我們今后要努力實現(xiàn)師德建設從他律全面深入地推向自律,實現(xiàn)他律和自律的統(tǒng)一,這既有外部的要求,也有內在的提升,關鍵是讓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陶冶、修煉、修養(yǎng)師德,形成一種自我約束、自我修養(yǎng)、自我提高的內在機制,讓其進入骨髓、血液,內化成文化。
關于知行合一和師資建設,在北京教育學院工作的遲希新教授有著深切的體會。如何在實踐中轉化與提升知行合一,這是每個實踐工作者認為的既重要又突出的問題。他從整合的視角指出,這其中有教師自身的問題,也有學校管理的促進問題。例如,如何在校園環(huán)境中幫助教師完成知行合一的轉化?如何借助有效的師德建設和培訓完成這一轉化?為此,他從三個問題“師德是否可教?什么是影響學校教育效果的核心要素?師德中的‘責任邏輯是知行合一的嗎”入手,談了他有關教師職業(yè)理想的實踐反思。他指出,“責任邏輯”是他的一個研究,更多的是強調師德規(guī)范,重視教師在師德中的責任和擔當?;诿绹饡诿绹?00多所學校做的師德教育研究,他指出,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高素質、高效能的教師。為此,知性師德就很重要。它是教師的主動接納與自主建構,不可奉行“強制邏輯”,要經由教師的情感體驗,涉及四個要素,即情感過程、實踐話語、自主建構與教師在場。此外,他指出職業(yè)理想是人們在職業(yè)上依據社會要求、個人條件,借助想象而確定的奮斗目標?;趥€人渴望而達到的職業(yè)境界,它是人們實現(xiàn)個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社會理想的手段,是個人價值觀、人生觀、職業(yè)期待、職業(yè)目標的具體體現(xiàn),涉及方方面面,是教師的心理期待、認知理解,屬于教師的價值判斷。因此,教師在樹立自己的職業(yè)理想時必須回應一些價值追問,如職業(yè)敬畏、事業(yè)收益、獨享的幸福等,必須實現(xiàn)對一般意義上的智慧的超越,在發(fā)展中體會快樂,在盡責中收獲幸福。
作為知行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陽明先生提出的致良知,可以說是涵養(yǎng)教師德性的一種理念與路徑,任寶菊研究員如是說。她認為,我們首先要明確如何理解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王陽明遭遇人生變故,住在陽明洞中,突然頓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正是這樣一種認識觀、世界觀,再加上當時的歷史、文化與政治環(huán)境,他認為,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只有人內心求得這種靈魂,求得自己靈魂上的凈化,才是改造世界的一種根本。在思維和認識上,他是對我國的一個認知特點與思維特點的傳承,即天人合一,大自然和人生是相互的。良知是什么?在任研究員看來,它就存在于人心,是人的生命與生俱來的,即“良知無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那如何才能致良知?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在于修,所謂“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將良知、事業(yè)、工作與生活等結合起來,即知行合一。
王陽明講良知是造化的精靈,可以生天,可以生地,可以造出天和地來,即“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知與行同時存在,沒有先后的問題。
未名湖畔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教育哲學中關于認知論與時間論的一個命題。知和行是融為一體的,知也是行,行也是知。在北大附小人看來,人的認知會指導行動,人的行動反過來又會促進認知的深化。他們以“感受、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題,談了學校是如何踐行知行合一與教師德性理念的。
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滲透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的骨髓里。北大附小人秉承北京大學百年的人文歷史傳統(tǒng),以思想自由的教育理念和兼容并包的廣闊心懷為依托,盡力為學生提供陽光、雨露和沃土,以優(yōu)秀的文化來浸潤師生,用豐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來引領學校的內涵發(fā)展,幫助師生共同獲得一種健康和快樂成長?;诖?,北大附小人緊密結合這一目標來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多彩,培養(yǎng)他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受力和熱愛。
在校園文化方面,王家花園的紅廊柱,透露出古樸田野的氣息;三棟中西合璧的小樓,分別是翦伯贊先生、陳守一先生、何其芳先生的故居,感受著傳統(tǒng)文化的味道;13處人文景觀,皆有教師的賦詩,傳統(tǒng)文化的情味蕩然其中……這都是北大附小人在審美價值與道德情感上的一種認知。
未名湖畔,朝霞池塘,紫燕呢喃,朗朗書聲,五色沃土,青苗茁壯,春風化雨,桃李芬芳;一花一木,一磚一石,一屋一墻……北大附小致力于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又獨具個性的生命個體,認為學校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沃土,形成自我認知,生發(fā)能夠支持他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多元土壤。學校的校訓是“專心地學習、痛快地游玩”(冰心先生題寫);校風是“快樂進取、儒雅大氣”,將這種積極、向上、自強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融入其中。
在某種意義上說,課程就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伴隨學校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北大附小構建了自己的生命發(fā)展課題體系,即“三層五類課程”。其中,“三層”是指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和研究類課程,“五類”是指人文素養(yǎng)、科技素養(yǎng)、社會交往、健康藝術與國際理解。在綜合實踐活動課(拓展類課程的一種)方面,它包括六大系列。
一是北大文化系列,基于北大的風土、風物、風化和風采為基本線索,通過師生走訪校園和綜合實踐課,感受北大文化,理解北大精神。二是經典詩文系列,以古詩文誦讀活動為基礎,通過默讀背誦、詩詞比賽和專題講座,傳承中華優(yōu)秀詩文,進入學生心靈,提升其德性與品性。三是博物覽勝系列,主要以古代中國的文字、錢幣、服飾、建筑、陶器等為基本線索,通過參觀體驗和講座,使學生能夠擁有廣泛的理解和欣賞傳統(tǒng)文化的視角,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四是戲劇舞臺系列,以經典話劇、歷史故事為主要內容,通過讀、聽、寫、繪、演等方式,讓學生了解歷史,體驗戲劇。五是名著導讀系列,以中國的經典名著為主要內容,通過閱讀、影視賞析、體驗、交流來親近經典,感受名著的魅力,提升藝術的欣賞力。六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系列,主要以節(jié)日詩歌和美食為線索,通過專題講座、體驗活動,感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內涵,進一步感受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
且思且行,且行且思,學校一直帶著這樣的思考行走在前進的道路上。之所以辦出這樣的教育,設計出如此的課程,在北大附小人看來,皆是教師德性的一種體現(xiàn)。他們是基于良心、民意、素養(yǎng)、智慧、情感、胸懷、愛在做教育。正如該校校長尹超所言,教師從事的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最重要的是為人師表,一言一行是能深深影響每個學生的,就是要有愛心,有事業(yè)心,身心陽光、向上、健康,讓學生一生幸福,讓中華民族能夠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巔,被人尊敬和尊重。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是充實人的心靈,豐富人的情感,可見教育的重要性,郭華教授總結道。“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苯裉欤泻弦灰脖毁x予了許多新的內涵,貴在堅持行勝于言,要在落細、落小、落實到位中,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責任編輯:孫慧
zgjss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