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霞
摘 要: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人們獲取知識、提高英語水平的最好途徑是英語閱讀。隨著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英語閱讀在英語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信息技術發(fā)展較快的今天,信息技術有效促進了教育的發(fā)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就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應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英語作為國際語言,英語的學習在發(fā)展中尤為重要,在中學考試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漸上升。然而,在英語學習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閱讀速度不快、理解困難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教學,創(chuàng)設高效課堂,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成為教師需要思考并且解決的問題。而信息技術快速多元化的發(fā)展,幫助教師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直
觀,圖像、聲音、文字的結合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下面就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提出策略。
一、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閱讀中的應用
1.精選閱讀理解材料
初中英語教學中,閱讀材料比較偏向于教材和試卷,題型單一,學生對于閱讀理解,只是掌握做題方法來應對考試,對于閱讀的真正內(nèi)涵,不會深入理解。大量形式單一的閱讀會使學生感到枯燥,漸漸失去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因特網(wǎng)豐富的教學資源,從中篩選出難度適當、趣味豐富的文章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網(wǎng)絡大量的信息資源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也使教師的自身素質(zhì)得到提高。
2.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初中知識比較多、內(nèi)容比較枯燥,有時學生花費很大的精力學習,也會感覺非常吃力,學習效果不理想。英語的學習是另一種語言文化的理解與接受,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那么學習情況會越來越糟糕。為了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將英語單詞結合圖像來展示,不僅會有一種視覺上的吸引力,而且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穿插一些有趣的英語小視頻,在學習中體驗樂趣,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nèi)容。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學生腦、眼、手都參與進來,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欲望。這樣的課堂氣氛,學生會樂意投入其中。
3.優(yōu)化教學過程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習慣黑板的應用,將所學的東西列舉大綱,將重點和一些需要強調(diào)的知識寫在黑板上。教師的寫字速度會浪費上課的時間,這樣上課的效率不高,黑板的容量有限,密密麻麻的板書會讓學生失去看知識點的耐心。運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后將知識整理出來,上課時以PPT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上課就可以節(jié)約很多時間。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將余下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其充分討論,擴展其思維。
二、英語閱讀課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策略
1.靈活把握時機
信息技術是多元化的,教師在應用中應該靈活把握時機。教學是全方位的,信息技術只是起輔導作用,教師要將材料、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和信息技術靈活結合起來。在信息技術中,教師可以增加知識競答游戲,用圖片、音樂穿插其中,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增強知識點的記憶。還可以進行場景模擬,讓學生身臨其境,在課堂結束后,學生可以將這種熱情帶到課后的學習與復習中,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2.靈活實現(xiàn)導入與復習
英語閱讀課堂的開始,需要的是課堂的導入,這是課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對閱讀課堂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對一些問題的教學可以列舉關鍵,設計導入任務,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學生可以小組合作,共同討論,根據(jù)老師的任務,一步一步深入問題。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學生也會提出新的問題,此時教師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的疑問。如此反復,是一個邊學習、邊思考、邊復習的過程,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優(yōu)化了學生的思維方式,也強化了學生的記憶力。
3.全面激發(fā)閱讀情感
語言的學習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語境的創(chuàng)造,英語閱讀是一個認知、交際的過程。英語閱讀也是情景再現(xiàn)過程,更像是平時的交流過程。語言學習要求多寫、多說、多讀,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制作視頻來進行講解或表演,全面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情感,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英語閱讀是初中英語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對于學生素質(zhì)的提高有重要意義。教學過程中,改善教學方式,運用信息技術,是信息化時代的要求。教師應合理應用信息技術,聯(lián)系課堂實際,實現(xiàn)更好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獲得更好的學習
效果。
參考文獻:
[1]奉鑫.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成才之路,2014(21):37.
[2]曾藝.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語數(shù)外學習(初中版·中旬刊),2014(8):9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