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慧
【摘 要】縱觀當下閱讀教學的語用訓練,要么是機械生硬的模仿,要么就是 “拿來主義”下的胡亂套用,將原本意蘊風韻的文本異化成了骨干暴露的實驗“標本”。筆者以為,真正有效的語用訓練必須要有豐富的人文元素和情感因子作為支撐,努力將文本中展現出來的言語秘秒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表達動力。本文提出要體驗品味先行,在言意融合中夯實語用訓練;利用相似語境,在遷移類比中夯實語用訓練;把握文本意蘊,在層次遞進中夯實語用訓練,從而在文本的情境下夯實語用訓練。
【關鍵詞】言意融合 類比遷移 層次遞進 語用訓練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用”教學理念,旨在強調在閱讀教學中強化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但縱觀當下閱讀教學的語用訓練,要么是機械生硬的模仿,要么就是 “拿來主義”下的胡亂套用,將原本意蘊風韻的文本異化成了骨干暴露的實驗“標本”。筆者以為,真正有效的語用訓練必須要有豐富的人文元素和情感因子作為支撐,努力將文本中展現出來的言語秘秒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表達動力。
一、體驗品味先行,在言意融合中夯實語用訓練
閱讀是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更是生命個體憑借自身的認知動力對文本進行探尋發(fā)現的過程。閱讀者對文本言語規(guī)律和奧妙的感知過程,為閱讀教學語用訓練提供了廣闊的認知平臺。教師要善于進行必要的選擇與刪減,引領學生探尋文本之美,在強化言意交融的過程中自覺運用語言文字,豐富學生的內在體驗。
如蕭紅的《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的第13自然段為了表達作者童年生活的無憂無慮和自由自在,作者首先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對園子中各種小動物的生存狀態(tài)展開了生動而極富溫情的描寫,然后再引出作者自己,借助“一會兒……一會兒……”愿意……就……等句式,巧妙而形象地展現了作者此時此刻的心境。面對這樣的語段,教師先是引領學生潛入文本的語言世界中,從蝴蝶、蜜蜂等動物的語言中窺探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對這一語段的情感基調進行初步把握;緊接著,教師則引領學生緊扣課文中的關聯性詞語,與園子中的事物共同感受作者的內在心境;隨后,教師順勢引領學生繼續(xù)運用“一會兒……一會兒……”“愿意……就……”等句式對課文中的內容進行拓展性補充描寫。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急于讓學生提煉出文本語段中的獨特句式,而是先以體驗感知的思維品味文本語言所裹挾的豐富情感,在對文本語境形成通透把握之后,讓學生在情感的浸潤之下展開訓練,從而促進學生言意的高度融合。
二、利用相似語境,在遷移類比中夯實語用訓練
在很多隨文展開的練筆語用中,不少教師都習慣于在提煉文本寫作方法的基礎上,另創(chuàng)情境,引領學生在類比遷移中,進行扎實的語用訓練。這樣的語用訓練看似趁熱打鐵,具有極強的針對性,但由于脫離文本情境,讓學生在同一節(jié)課中經歷兩種完全不同的情境氛圍,對學生內在思維轉化與承接的影響是巨大的。教師可以充分運用文本資源,設置相似語境,為學生快速自然的遷移練筆奠定基礎。
如《三顧茅廬》一文中,作者就緊扣劉備在拜訪諸葛亮時的一系列動作形象地刻畫了劉備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高貴品質。由于編者對原著的修改,在這一語段中并沒有對關羽、張飛進行描寫,這正為教師創(chuàng)設類似語境、促進遷移訓練提供了極好的切入口。如果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來描寫張飛的動作,你會怎么寫呢?在這一認知的過程中,教師則引領學生從描寫劉備動作的語段展開探析,把握作者描寫劉備動作的節(jié)點:還有半里多路——下馬步行;到達家門——輕輕敲門;童子相告——耐心等候;孔明醒來——快步走進……實踐練筆中,教師則引領學生緊扣這些節(jié)點,想象描寫:如果是張飛會是怎樣一系列的動作?
相同的寫作內容,相同的拜訪氛圍,教師正是緊扣文本中現有的類似語境,創(chuàng)造性地引領學生借助張飛視角進行語用訓練,不僅以課文為榜樣歷練了緊扣細節(jié)表達人物的方法,同時也借助人物之間的對比,凸顯了劉備尊重人才的特點。
三、把握文本意蘊,在層次遞進中夯實語用訓練
語用訓練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融入了體悟悅納、實踐運用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順應學生思維的認知特點,設計出層層遞進的訓練層次,在循序漸進中引領學生語言表達的層層深入,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如在教學《槐鄉(xiāng)五月》一文描寫孩子們的第3自然段,筆者就先后設置了這樣的語用訓練:1.整體閱讀這一自然段中,思考:洋槐開花了,這給槐鄉(xiāng)的孩子們帶來了怎樣的快樂?——旨在通過統(tǒng)整性思維,形成對語段的解構能力,嘗試將語段以總分結構劃分層次;2.緊扣語段中的動詞,提煉出“別”“戴”“裝”“塞”的動作,并進行對比,品析作者借助不同性別,選用不同動詞進行表達的精準性;3.這些孩子們還會怎樣來利用這些槐花,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并進行模仿描寫。很多學生就從女孩子文靜愛美的特點出發(fā),想象出“手腕上配著槐花鏈”“脖子上圍著槐花環(huán)”;從男孩子天生愛動的特點,想象出把槐花吹上天、用槐花撓鼻孔等調皮的場景……
縱觀這一板塊中的三個層次,教師先從整體入手,洞察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其次,緊扣文本中的動詞進行想象體驗,體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最后,進行實踐性模仿,將學生的身心全部浸潤在文本的情境之中,實現了不同層次下的語用訓練,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語用訓練決不能停留在機械的認知層面,而要與文本中的情韻相互交融,激發(fā)學生內在豐富的認知體驗,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