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蟄存
①漢魏時代,知道屈原是詩人的人不多,但每人都知道屈原是一個在政治上不能見容于楚國的忠直之臣,他所以為詩人,只是在無可奈何中“援天引圣,以自證明”而已。所以提起屈原,“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清高第一,文采第二。晉宋而后,直至明清,屈原雖然始終是一個未曾過時褪色的大文豪,而且知道屈原的人也格外多了,但他的《離騷》卻成為風流才子的下酒物。“嘉其文采”也已經(jīng)走進了邪路,“慕其清高”者也就渺然了?,F(xiàn)在呢,印刷既方便,宣傳又熱烈,知道屈原的人可謂已經(jīng)遍地皆是?!扒俏覀兊拇笤娙?,等于人家的但丁、莎士比亞、歌德?!比巳藭@樣說。不錯,人家有什么,我們也有什么,于是屈原在20世紀也還是一個挺時髦的人物,他是被用來作為替中國爭取文化上的國際地位的幫閑詩人了。
②我懷疑屈原是否愿意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共受膜拜。屈原從來沒有自居于一個詩人,也沒有寫萬行長詩的想法,也從來沒有像杜甫那樣地悲呼“文章憎命達”。他是因為命蹇才寫文章的,并不是寫文章以求命達的。屈原一生,始終在希望自己國家政治修明,至少要能與暴秦抗衡,不受侵略。縱然自己不能執(zhí)政當權,一展其抱負,也希望在位者能砥礪奮發(fā),不貪污,不腐化。然而他終于失望了。失望之后,才寫文章。這些文章是他的“苦果”;不是他的“武器”。所以這些文章當然也不會發(fā)生積極的作用。于是他只好自殺。
③把屈原的詩人身份提高,無形中就是把他的忠臣身份淹沒了。大家鬧嚷嚷地紀念屈原,很可能把他變做頭戴桂冠的楚國朝廷里的弄臣,屈原之靈有知,也該后悔當初干脆不必寫下那些抒哀的辭賦了。一個積極地與黑暗政治環(huán)境斗爭的文人,當他知道終于不能獲得勝利的時候,這悲哀是何等深沉,何等可憐。一人之得失成敗,所關系者?。灰粋€國家一個民族之從此被決定了覆亡的命運,這可不是小事。屈原之自殺,不是為了他個人之失敗,而是為了他不忍看見楚國之日趨于覆亡之途。有心人在這樣的場合,當然非自殺不可。但是中國文人,自古以來能了解此意義者,似乎很少。儒家雖然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積極態(tài)度,但孔子也還說過一句“道不行,乘桴浮于?!?。如果孔子而為屈原,我想也許還不至自殺,而寧愿遁跡海外的。司馬遷對于屈原的了解,又更遠。他說:“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原自令若是?!卑⊙剑@樣說來,屈原之自殺,竟是傻透了,在楚國做不到官,難道不能到齊秦三晉去鉆營嗎?中國士大夫的見解和抱負,從漢以來就這樣只關心著自己一身之得失,則雖為名臣廉吏,亦尚且不足以接武前修。屈原的悲哀,到底有幾人能了解呢?
④但愿我們真能了解屈原,真在衷心地紀念屈原。愈把屈原標榜作我們的民族詩人就是愈侮辱了屈原。只管紀念死了已久的屈原而不去援手一個快要自殺的屈原,就是絲毫沒有紀念屈原。屈原早已死了,楚國也早已亡了。歷史上的陳跡是無法翻案的。每一個時代的人都紀念死去的屈原,而同時又都嫉妒他同時代的屈原,這史實也重復地顯現(xiàn)到如今,我們有什么理由可以自解呢?
(節(jié)選自《待旦錄》,1947年版)
閱讀練習
1.閱讀全文,說說作者認為應該怎樣紀念屈原。
2.解釋第②段畫線句“這些文章是他的‘苦果;不是他的‘武器”中“苦果”“武器”在文中的含義。
3.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反對把屈原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并論,并非否認屈原作品的藝術成就,作者不反對紀念屈原,只是反對今人紀念屈原的方式。
B.作者認為不要過于把屈原的詩人身份提高,因為他并不是寫文章以求命達的,是命蹇才寫文章的。
C.作者列舉孔子、司馬遷的觀點,意在證明屈原自殺其實是一種傻透了、只關心著自己一身之得失的行為。
D.從漢魏到明清,屈原一直以一個政治上的忠直之臣、未曾褪色的大文豪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從古至今,“慕其清高,嘉其文采”者甚眾。
4.如果說屈原面對命運是選擇死亡,那么司馬遷就是選擇生存。你對他們的不同做法有何評價?請說說你的觀點。
(唐惠忠 設計)
《怎樣紀念屈原》參考答案:
1.①不把屈原僅僅當做一個詩人而是當忠臣去紀念;②不要讓現(xiàn)在的屈原再死亡。2.苦果:指屈原政治失望后寫下的抒哀的辭賦(或“命蹇后寫的文章”)。武器:用來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的文章。(大意對即可)3.A(B項,原因解說不準確或者說不夠全面,原文提到“把屈原的詩人身份提高,無形中就是把他的忠臣身份淹沒了”;C項,“屈原自殺其實是一種傻透了、只關心著自己一身之得失的行為”明顯有誤;D項,相關原文為“晉宋而后,直至明清,屈原雖然始終是一個未曾過時褪色的大文豪,而且知道屈原的人也格外多了,他的《離騷》卻成為風流才子的下酒物?!纹湮牟梢惨呀?jīng)走進了邪路,‘慕其清高者也就渺然了”。)4.贊成任何一人都可以,贊成兩個人的做法也可以,關鍵看理由闡述是否充分。示例:屈原是積極地與黑暗的政治環(huán)境斗爭后,當知道終于不能獲得勝利時,以死踐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司馬遷是忍辱負重地活著,以完成《史記》,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和使命。他們都是彪炳千秋的偉大人物。(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