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軍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100-01
一本不算甚厚的、窄窄的小書,略微泛黃卻透出了濃濃的書香:這就是83年版的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從最初的購得至今,近15年了,在這15年中,這本書我不知品讀了多少遍,而每一次的閱讀,都會使我的心徜徉于“美的歷程”之中。
“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瑯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們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凍、積淀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jīng)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弊髡咭砸环N頗具人文的筆觸,就這樣地引領(lǐng)我們的心靈緩緩地走進了“美的歷程”。一如當年的那個武陵人,沿著灑滿桃花瓣的溪流,憧憬而又詩意地進入了桃花源。
“龍飛鳳舞”、“青銅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韻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藝思潮”,這些是《美的歷程》的目次。透過這些目次,與其說作者是在談美學,不如說是在引領(lǐng)人們對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進行了一番巡禮。談美學不堆砌專業(yè)術(shù)語,論文學不援引抽象詞匯,理性與人文同在,文采并教義共存,感性地來敘述,詩意地去描繪,能為此者,惟有李澤厚。我亦恍然:原來美學也可以這樣地來闡釋,原來文學亦能夠這般地來敘述!
忝為人師,如此之經(jīng)典不敢獨享,每每將其中的一些精要灌輸給學生們。和我一樣,學生們也都如醉如癡,甚至于耳熟能詳。曾經(jīng)有一個學生問我:“為什么我們的教科書不這樣來編寫呢?”這一問使我茫然了許久。
教育是與人的生命打交道,對人的生命負責。所謂的教育家們不妨捫心自問:作為教育手段之一的教科書中,又含有多少能夠激活生命的東西呢?
同樣是講屈原,講《離騷》,我們的語文教科書是如此概述的:“屈原(約前340—約278),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中國最早的大詩人?!峨x騷》是屈原晚年作品,共372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睔v史教科書是這樣寫的:“屈原是楚國的大夫,熱愛祖國,后因小人誣陷而被流放,他把滿腔悲憤化為詩歌,抒發(fā)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感?!峨x騷》是其中的名篇。全詩共2400多字,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屈原運用大量象征、比喻的手法,把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幽花編織在一起,構(gòu)成一幅幅雄奇的圖畫?!峨x騷》真摯地表達了詩人遭遇不平之后的哀愁和對楚國與人民的摯愛,以及對黑暗政治的強烈憤慨。”李澤厚在《美的歷程》如是說:“屈原是中國最早、最偉大的詩人。他‘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一個人對后世文藝起了這么深遠的影響,確乎罕見。所以如此,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種根柢深沉的文化體系……《離騷》中,你看,那是多么既鮮艷又深沉的想像和情感的繽紛世界啊。美人香草,百畝芝蘭,芰荷芙蓉,芳澤衣裳,望舒飛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八龍蜿蜒……在充滿了神話想象的自然環(huán)境里,主人翁卻是這樣一位執(zhí)著、頑強、憤世嫉俗、不容于時的真理的追求者?!峨x騷》把最為生動鮮艷、只有在原始神話中才能出現(xiàn)的那種無羈而多義的浪漫想象,與最為熾熱深沉、只有在理性覺醒時刻才能有的個體人格和情操,最完滿地溶化成了有機整體。由是,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抒情詩的真正光輝的起點和無可比擬的典范?!?/p>
一方是板著面孔,力求準確的說教,一方是放下架子,滿懷詩意的抒寫;一方是概念的提供,一方是典例的剖析;一方是千方百計的文以載道,一方是自然率真的諄諄教誨……
不可否認,我們的教科書編纂者們力求以一種純理性的形式來匡正受教者的思想,但是這一種純理性卻是一把雙刃之劍。它不流于世俗,真正體現(xiàn)了規(guī)范受教者主觀思維甚至于思想的目的,但致命的是,恰恰是這一種純理性,拉開了施教者與受教者的距離。于是乎,在受教者的主觀思維還未完全潛入文本前,施教者的“理性評析”就早已定下了基調(diào)。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活生生的人,教育的終極產(chǎn)物,當是高尚人格的生成。在培養(yǎng)人的過程中,我們所借用的手段能否多一些人文氣息,少一點生硬的概念?能否多一些春風化雨般的浸潤,少一點無條件的灌輸?能否多一些美感和詩意,少一點堅硬與冷冰?又能否多一些思維引領(lǐng),而少一點“概念先行”呢?
人生以維護并拓展人的生命作為其宗旨,人生之意義正是對人生美感及人文精神的自然承接與熔鑄,而靈魂、精神、理性方是人的本質(zhì)之所在。試想:教育活動若沒有了人生美感和人文精神的介入與浸潤,那么,這種教育還能流溢出生命的輝煌與華美嗎?這樣的教育還能承擔起“文以載道”的終極目的么?
誠然,李澤厚先生寫《美的歷程》,決不是基于考試這個功利目的,《美的歷程》也不可能取代我們的教科書。但是“心理結(jié)構(gòu)是濃縮了的人類歷史文明,藝術(shù)作品則是打開了的時代靈魂的心理學”,誠哉斯言!那么我們的教科書能否真正地以人為本,從受教者的心理入手,多融入一些美感和人文因素呢?畢竟,我們的教育活動的終極目的不是中考或高考,而是依托于過去,著眼于當今,指向的卻是并不遙遠的未來。美國人文學者弗蘭克·紐曼曾說:“如果美國今天在教育上有危機,這不在于考試成績降低了,而在于我們在培育公民的教育上失敗了?!钡附裉煳覀冎袊慕逃灰萑肓嘶蛘呷コ掷m(xù)這種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