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坤
一、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高、土壤疏松、肥沃、土層深厚、不易澇的土地塊,鹽堿地不適宜種植。注意嚴禁選用在前茬施用過綠黃隆、豆黃隆、普施特等長殘效藥劑地塊。以小麥、玉米、谷子、雜糧茬為好,其次是大豆、高粱、麻類、地瓜茬,忌用甜菜、向日葵、茄子、辣椒、番茄、白菜、甘藍等與馬鈴薯有共同病害的地塊。實行旋耕滅茬、重耙耙地、秋深翻整地、起壟施肥連續(xù)作業(yè)。麥茬伏秋翻、耙、耢起壟,鎮(zhèn)壓。深松35~40厘米。馬鈴薯80~90公分大壟標準化栽培技術是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結合我省實際生產情況,根據馬鈴薯生長發(fā)育特點總結出的一項新的栽培技術措施。重點推廣壟底寬90厘米、壟頂寬40厘米,壟體高25厘米的“90厘米大壟栽培模式”。該模式壟體土壤結構疏松,供肥能力強,有利于根系發(fā)育,增加結薯率,并具有透光通風,保墑提墑、抗旱防澇,減輕早、晚疫病的發(fā)生等優(yōu)點,有效提高馬鈴薯的單產及品質,單產可提高50%以上,大薯率可提高20%以上,是一項切實可行的高產栽培技術模式。
二、種薯處理
1.儲存催芽:北方生產的種薯收獲早,0-4℃儲存越冬以避免發(fā)芽太長;冬季5-10℃儲存越冬有利于春季種薯發(fā)芽。播前20-30天檢查,如幼芽已經萌動,可取出置于溫暖向陽處曬種,使幼芽綠化粗壯;如果芽眼還未萌動,可放在日光溫室或其它溫暖環(huán)境中催芽,可使苗齊苗壯。
2.切塊:播種前切塊,一般要求單塊重量半兩左右。小個種薯豎切,每個切塊都帶上頂部壯芽;大個種薯切塊時,尾部芽由于其發(fā)苗后生長勢弱產量低一般淘汰不用,然后按芽眼順序向頂部切塊,最后將頂部一分為二;切到壞薯要嚴格淘汰,并用75%的酒精消毒刀面,否則會造成病害的傳播。種薯切完后盡快播種不要堆放(注意:經驗不足者切塊催芽謹慎使用,以避免可能會因溫濕度不勻而造成爛薯)。
三、適時播種
適宜播期:10厘米地溫穩(wěn)定通過8℃以上就是當地適宜的馬鈴薯播種期。
播種深度:一般12厘米左右。
播種密度:瘦地宜密、肥地宜??;早熟主莖型及矮株型宜密、中晚熟繁茂型宜稀。一般公頃保苗60000株左右。
播種量:一般公頃播量2000 公斤左右。
四、合理密植
采用起壟寬窄行栽培,壟距1米、壟頂寬60厘米、壟高15厘米,一壟雙行,寬行70厘米、窄行30厘米、株距25~30厘米。開溝播種,薯塊在溝內芽朝上擺好后,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2~3公斤,對細土15~20公斤順溝均勻撒施,以防地下害蟲。然后覆滿溝土,鎮(zhèn)壓平整,每畝用72%都爾100毫升或50%乙草胺120毫升,對水40~50公斤均勻噴霧防治雜草,
五、加強田管
1.抓好水管,保持土壤濕潤。馬鈴薯整個生長階段需水量較大;要求土壤最大持水量保持在70%一80%為宜。下種后先澆一次全溝“跑馬水”,以濕潤土壤。同時畝用乙草胺100克,兌水60公斤噴霧進行芽前除草。出苗后,如遇干旱再澆半溝“跑馬水”,保持土壤濕潤。齊苗后至現蕾前,結合中耕適當培土,利于塊莖的形成和膨大,也可防止塊莖裸露?,F蕾至開花階段,塊莖開始形成和膨大,這時需水量激增,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52%,如遇干旱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到成熟期,水分不能過多,水分過多易使土壤通氣變劣,導致田間爛薯,所以進入成熟期遇梅雨季節(jié),要注意開溝排積水。
2.結合中耕,施足追肥。馬鈴薯是高產作,物,需肥量大。據試驗,每生產 500公斤,-塊莖,需從土壤中吸收氮2.5—3.0公斤,磷0.5—1.5公斤,鉀5.6—6.5公斤。在氮、磷、鉀三要素中,馬鈴薯需鉀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較少。因此,在馬鈴薯整個生育期,應掌握“攻頭、保中、控尾”的施肥原則。當幼苗出土80%—90%時,應重施一次速效提苗肥,每畝用碳酸氫銨25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兌水1500公斤進行澆施;出苗后15天,結合第一次中耕培土,每畝用尿素10公斤,氯化鉀10公斤進行撒施;在現蕾期結合第二次中耕,再施一次結薯肥,每畝用復合肥20公斤,尿素5公斤穴施。注意化肥施用時,不能直接接觸植株莖部,以防止“傷苗”。同時在施結薯肥時,畝用200ppm的多效唑溶液100公斤進行噴施,以抑制薯苗徒長,矮化植株,達到增加分枝的目的。
3.防治病蟲害。馬鈴薯的病害有晚疫病、環(huán)腐病、青枯病、黑脛病、瘡痂病等,各種病大致是由真菌引起。防治方法:(1)在用種時選無病薯作種,同時在栽培上減少施氮量,且中耕高培土,使病菌水易隨水侵入塊莖。(2)藥物防治可采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瑞毒霉等輪換使用,隔15天噴一次,連噴3次。蟲害主要有馬鈴薯瓢蟲、螨蟲、蚜蟲為害,可分別用敵百蟲、敵敵畏、可殺得或螨克、樂果等噴殺。
六、防治病蟲草害
馬鈴薯生育期間經常受到病、蟲害的侵染,其中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生理病害;蟲害主要有:蚜蟲、馬鈴薯瓢蟲、蠐螬、螻姑、地老虎、馬鈴薯塊莖蛾等,如不及時防治會嚴重影響產量和塊莖品質。病、蟲害的種類,發(fā)生時期,危害程度各地均有不同,了解和掌握當地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經驗很重要。病蟲害的發(fā)生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旱易發(fā)生蟲災,澇易發(fā)生病害。根據當地天氣長期預報及植保部門發(fā)布的病蟲害發(fā)生趨勢,及早防治,預防為主,可大大減少投入。
七、適時收獲
品種間的成熟期,從出苗期起計算,早熟品種出苗后55~20天收獲,晚熟品種100~110天收獲,收獲要搶在雨前,晴天進行,收獲時要盡量減少損傷,避免日光暴曬,以免影響貯存。
(作者單位:150000黑龍江省通河縣三站鄉(xiāng)農業(yè)畜牧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