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振
摘 要 系統(tǒng)地介紹甜竹筍的生長特性和培育技術方案,提出甜竹筍在種苗培育、選地整地、合理密植、病蟲妨害等問題的技術方法。
關鍵詞 甜竹筍;種植技術;生長特性
中圖分類號:S644.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5.016
甜竹筍是亞熱帶長年生長的經濟作物,喜濕潤又怕浸,我國南方各地均可種植,尤其土層深厚的山坡地最為適宜,其主要優(yōu)點是早生、快發(fā)、高產、經濟價值高。一般種植后第二年即可收獲,三年進入盛產期。近年來,生產實踐表明,甜竹筍年每667 m2產量可達2 500~5 000 kg,高產的可達1萬~1.5萬kg/667 m2,經濟收入可觀[1]。種植甜竹筍是調整山區(qū)農業(yè)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1 種苗培育技術
1.1 母竹苗培育技術
母竹苗是按優(yōu)質種苗的要求直接從竹園的母竹叢選取竹子的留用的種苗,將種苗分離后移植到苗床內,繼續(xù)培育成竹苗。選母竹時,應在春季清明前后的陰天或晴天的下午,去掉選留母竹的尾部,保留1/3的枝葉,然后挖出母竹。育苗操作是距離竹林20 cm的竹蔸周圍開始挖掘母竹叢。
1.2 竹稈苗培育技術
竹稈苗是將竹稈埋入土中培育的竹苗,凡長有隱芽的竹種都可用竹稈繁殖竹苗。竹稈苗的培育有埋節(jié)法、埋稈法等方法。埋稈育苗可分為壓條埋稈、原條埋稈、埋竹節(jié)的方法。壓條埋稈和原條埋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壓條埋稈的母竹稈就近壓入土中,不與竹叢分離,而原條埋稈需把母竹稈和竹叢分離,移到苗圃地進行。埋稈育苗要掌握在竹稈養(yǎng)分積累豐富、芽眼尚未萌發(fā)前進行,以春季2—3月進行比較合適。
1.3 竹枝苗培育技術
竹枝扦插育苗是利用甜竹筍竹稈的主枝、側枝、次生枝帶隱芽的部分進行扦插,扦插苗培育的最適期為3—4月,春季溫度降低養(yǎng)分累積豐富竹枝易生根存活率高。
2 種植技術
2.1 選地整地
甜竹筍對水分和土壤的要求較高,適宜在沖積平原、溪流沿岸種植,不宜在高山種植,應選擇交通便利、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石礫含量少、偏酸性(pH4.5~6.2)的土壤種植。根據(jù)地形、地勢全面整地,墾深要求25~30 cm,整地時施基肥,每667 m2施有機肥2~3 t,混拌過的磷酸肥100 kg,翻耕入土中。種前要全面深翻松土,并開挖直徑0.5 m,深0.4 m的苗穴,定植規(guī)格(株行距)一般為4 m×4.5 m,也可根據(jù)土質肥瘠、光照情況適當稀植或密植。每穴施綠肥25~30 kg,土雜肥或火燒土150~250 kg,加適量石灰,待綠肥腐熟沉實后種植。低畦地苗穴不能太深,最宜培墩栽種。
2.2 合理密植
甜竹筍基地要十分注意種植規(guī)格,根據(jù)不同的品種特性,種植季節(jié)以及各種復雜的地形地勢,來確定適宜的種植密度。只有合理密植,才能奪得單位面積的高產。一般種植密度為33~42叢/667 m2,株行距離為(3~4)m×(4~5)m。
2.3 栽植
竹筍種植的時間是每年清明前后,竹苗最好放在長流水中浸養(yǎng),待長出新根再栽種為佳。種植時將竹蔸平放,竹稈與地面成45°~60°角,基部芽眼水平朝向兩旁,保持根系舒展,回填松土,壓實,深度以竹蔸離土面15~20 cm為宜,植后在竹苗頂部竹節(jié)內灌水,并蓋上草皮土,淋足定根水。植后要保持土壤濕潤,如遇天旱,每兩三天要澆水一次。雨天要做好排水防澇。
3 竹林管理技術
3.1 苗期管理
竹苗栽植后,視土壤情況和天氣情況及時排灌水,使周圍土壤適度保持在70%左右。若側芽已萌發(fā),應每隔10~15 d薄施人糞1次,也可用1%尿素溶液澆灌,直至立秋后。而抽枝長葉后可進行葉面施肥,90 d后可以地面施肥,以氮肥為主。進入分蘗期后施肥以磷、鉀肥為主,每667 m2可施20~40 kg。要保證竹苗正常生長,要及時除草、定期施肥、松土。期間,要注意竹苗的成活率,若有部分竹苗因為干旱或其他自然災害等原因而死亡,待確認其死亡后要及時補植。
3.2 幼林撫育
栽植當年可種植豆類、花生作物,以耕代撫,增加收益。從第二年開始不得間作農作物,以免影響竹鞭生長。竹園的松土除草要近蔸淺、遠蔸深,每年至少3次,第一次是在4月淺鋤雜草,第二次在6月,深翻20 cm,第三次在9—10月,有鞭處鋤,無鞭處深挖。竹園的施肥,最好是以人畜糞、餅肥等有機肥為主。一年中必須達到4次:第一次在3月,結合挖筍每穴施餅肥或復合肥50 g,促進母竹恢復;第二次在6月,結合深翻施長鞭肥,每667 m2施150 kg菜餅、50 kg復合肥撒施翻入土中;第三次在9月,結合淺鋤措施催芽肥,每株施尿素或復合肥50~100 kg;第四次在11月,重施保溫肥,每667 m2施餅肥200 kg或復合肥100 kg。
3.3 科學割筍與選留母竹
一般于每年8—9月留母竹,選擇生長健壯、位置合適的地方留一兩條作為母竹,每叢保留原竹苗和一兩根母竹(成品字形),作為下一代接替植株,其余的除去。
4 甜竹筍病蟲害防技術
4.1 病蟲害防治原則和措施
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則,通過加強竹林培育,合理經營、改善竹林生態(tài)和優(yōu)化竹林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創(chuàng)造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huán)境條件,充分發(fā)揮竹林的自然控制作用,增強竹子對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將竹子病蟲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生產過程中應樹立竹林(筍)、病、蟲草等是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觀點,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防治措施上以營林技術為基礎,優(yōu)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必要時使用化學防治,使竹筍有害生物的危害控制在允許的經濟閥值以下,同時竹筍的農藥殘留不超標,達到安全優(yōu)質無公害筍生產的目的。
4.2 主要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的防治,應采用防治并舉,對癥下藥,提倡以生物防治的綜合防治方法,出筍期禁止使用農藥。
竹稈銹病于5—6月發(fā)病,染病竹稈變黑變脆,全株枯死。一般采用砍伐燒毀患病植株,或用1%敵銹鈉乳液噴灑患病株,5—6月噴灑,每隔7~10 d噴一次,分三次進行。
竹黑粉病主要危害新竹,5—6月最易感病。發(fā)現(xiàn)病株立即伐除燒毀,同時要加強竹林撫育,竹林密度不易過大,以提高抗病能力。
竹叢枝病于4—5月開始發(fā)病,發(fā)病時側枝長出小側枝,立即成叢而成雀巢狀。防治方法剪除叢枝立即燒毀,杜絕病菌傳播,若是生病竹林應砍除竹林就地燒毀,從新造林。
竹介殼蟲一年發(fā)生一代,以雌蟲越冬,幼蟲以5—9月間出現(xiàn),群居于竹枝葉稈上,用口器刺入竹器官組織,吸食稈液?;瘜W防治可在幼蟲期噴灑80%敵敵畏乳劑、40%氧化樂果乳劑或50%殺螟松乳劑1 000倍液。
竹枝葉葉螟(竹卷葉蟲)以幼蟲結蟲繭取食竹葉為害,一年發(fā)生1~4代。防治方法:第一代成蟲期噴灑25%敵白蟲粉、殺螟松粉50%敵敵畏1 000倍液;幼蟲期可用5~10倍的40%氧化樂果或50%甲胺磷1~2 mL逐行竹腔注射;可針對成蟲有趨光性特點,設置黑光燈誘殺。
參考文獻
[1]黃慧德.甜竹筍豐產栽培及加工利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