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牙祭”從何而來,尚難確考。一說“牙祭”本是古時軍營中的一種制度。古時主將、主帥所居住的營帳前面,往往豎有以象牙作為裝飾的大旗,稱為“牙旗”。每逢農歷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殺牲畜來祭牙旗,稱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稱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將士們分而食之,稱為“吃牙祭肉”。
另說,過去民間的工商業(yè)主規(guī)定每月初二、十六各給店員、徒工一次肉吃。否則,必被視為:“牙祭不打,生意要垮。”在清代吳敬梓所寫《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中對此已有具體描述:“平時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里吃牙祭肉?!?/p>
還有一說與祭祀有關。古時豬肉對尋常人家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為表誠心,祭祀時百姓們將肉放在先祖的神龕前,點上冥幣、蠟燭、香柱,供亡靈享用。祭了祖先之后,再將那一小坨肉切細“祭”自己的牙齒。
總之,“打牙祭”原指每月初二、十六吃一頓有葷的飯,后來泛指偶爾吃一頓帶肉的飯菜。如今“牙祭”已被推而廣之,表示難得的改善生活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