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玲 莫曉敏
摘 要:年度訓練計劃是確保教練員傳授所有需要學習事物的道路地圖,不僅有顯而易見的技術(shù)技能和所需要的身體訓練,還包括對于成功必不可少的戰(zhàn)術(shù)、心理和溝通技能。訓練計劃是幫助教練員按部就班地解決重要的問題。訓練計劃是對多個賽季周期也是有益的,因為它是評價過去賽季和為下一個賽季制定更好的訓練計劃的框架。
關(guān)鍵詞:中小學;400米;年度訓練計劃
一、訓練周期的劃分
年度訓練周期的劃分,根據(jù)中小學的學習時間安排以及圍繞年度的重要的競技比賽,將整個年度劃分為2個周期。第一周期主要是冬訓和春季的比賽,第二周期是夏訓和秋季的比賽。每個準備期都有兩個準備階段,第一個準備期主要是用于打基礎(chǔ)的階段,訓練的負荷以量為主。第二個準備期是強化階段,逐漸的將訓練的方向過渡到運動員的專項訓練中。準備期的大致時間為3個月左右,但是由于每個隊員的競技水平和專項不同,在具體的實施中第一準備期和第二期的時間可以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并不一定要等到2個月結(jié)束后才能進入第二準備期,可以稍提前或延后。
二、各階段的主要任務(wù)
(1)第一準備期是全年訓練計劃的起始階段,是教練員經(jīng)常用于儲備運動員體能的冬訓階段,并為第二準備期隊員成績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第二準備期主要是在保證訓練量的基礎(chǔ)上提高訓練的強度,讓隊員的機體逐漸的適應(yīng)比賽時會出現(xiàn)的強度的刺激。訓練的內(nèi)容,由基礎(chǔ)訓練逐漸的轉(zhuǎn)為專項訓練。
(3)中小學的第一比賽期的時間大致為4~6月份,主要是圍繞著比賽的時間和目標制定訓練計劃。主要訓練任務(wù)是以速度為核心的體能訓練;以表象訓練為核心的心理訓練。重復訓練;間歇訓練;最大強度訓練視頻觀看法;模擬比賽法。
(4)第三準備期是第二周期的開始階段,也是夏訓的開始。夏訓和冬訓雖然都是準備期,但是訓練的側(cè)重點不同。
(5)第四準備期是創(chuàng)造隊員個人最好成績至高點的關(guān)鍵,這個階段逐漸的減少訓練的負荷、積極的調(diào)整運動員的機體和心理的狀態(tài)。
(6)中小學的第二比賽期的時間大致為10~11月份,訓練模式可以參照第一比賽期。
(7)恢復期的訓練目的,主要是恢復機體產(chǎn)生的運動疲勞,以及為下一個訓練周期做好機體和心理的準備。
三、年度訓練負荷的動態(tài)變化趨勢
(一)第一周期負荷變化
第一周期是從冬訓開始,第一準備期是以訓練的量為主,強度為輔,主要是為了隊員積累更好的體能儲備,為整個年度的訓練打下基礎(chǔ)。當訓練進入第二準備期時,采用量和強度并行的訓練方式,逐漸的將訓練的重心轉(zhuǎn)移到訓練的強度上,為進入第一比賽做好準備。第一比賽階段的訓練負荷主要是以強度為主,但是需注意把控最高的訓練強度的次數(shù),避免造成運動性疲勞。第一周期的6月份為恢復期,訓練負荷下調(diào),通過這個階段的調(diào)整和恢復使隊員能夠更好的投入到下一周期的訓練和比賽中。
(二)第二周期負荷變化
第二周期是從夏訓開始,第三準備期的第一個月(7月)主要是以量為主,強度為輔,第二個月(8月)主要是量上調(diào)的同時強度跟上。第四準備期,訓練過程中以強度為主,訓練的量逐漸的下調(diào),讓隊員漸漸的適應(yīng)比賽的強度。第二比賽期主要是讓隊員能進一步的適應(yīng)比賽中會出現(xiàn)的強度,還是以強度為主,量為輔的訓練方式,爭取在第二個比賽中能出現(xiàn)本年度的個人最高成績。
四、各訓練手段的負荷安排要求
(一)速度訓練負荷要求
速度訓練分為反應(yīng)速度、動作速度和移動速度,不同的訓練周期階段,速度訓練的負荷安排要求不同,側(cè)重點不同。
(1)少兒運動訓中,特別是短跑訓練的初級階段(10~12歲),全年保持每周中有1~2次的快速跑的訓練,距離不要超過60米。
(2)反應(yīng)速度和動作速度的練習中的單個動作或組合動作的時間不超過10秒,最佳的時間范圍是6~8秒。
(3)速度訓練中根據(jù)隊員的狀態(tài),每組的次數(shù)為4次左右,組數(shù)為3組。
(4)由于少兒運動員的身體機能以及恢復的能力差于成人運動員,所以次間的間歇時間為3~5分鐘,組間間歇10~15分鐘左右,心跳恢復到110次/分。
(二)力量訓練負荷要求
(1)少兒運動員盡量不要采用靜力的訓練手段來增加隊員的力量。
(2)針對某一訓練內(nèi)容采用重復訓練法時,先從40%左右的負荷開始,然后在逐漸的增加。
(3)力量訓練中不論是組間間歇,還是次間間歇,都應(yīng)采用積極的恢復方式,避免運動員的肌肉僵硬,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4)快速力量的練習中,應(yīng)根據(jù)隊員的在訓練過程中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選擇30%~60%的負荷強度組數(shù)為4組,次數(shù)為4~6次,間歇時間以隊員恢復程度計算,恢復到最大心率的40%~50%左右。
(5)力量耐力的訓練中的訓練負荷不能超過20%~40%的范圍,重復的次數(shù)可以增多,單個動作的次數(shù)練習的時間可以在15~25秒左右。
(6)力量訓課的時間一般不超過60分鐘,每周的力量訓練課一般不超過兩次,比賽周根據(jù)隊員的狀態(tài)應(yīng)酌情的減少力量訓練的量和強度。
(三)耐力訓練負荷要求
短跑的耐力訓練不同于中長跑,以中底強度的有氧耐力訓練為主。短跑運動員的耐力訓練目的:提高隊員的心肺功能;肌肉、韌帶、關(guān)節(jié)等運動器官對長時間運動負荷的承受能力;減少隊員的恢復時間。有氧耐力訓練是短跑隊員恢復、調(diào)整和增加體能的有效手段。
(1)持續(xù)訓練的時間根據(jù)隊員的耐力基礎(chǔ)和機體的承受能力,最佳的范圍為20~50分鐘左右,最大的負荷強度為30%~60%,心率控制在140~170次/分。
(2)重復訓練中,最長的重復距離為2公里,間歇時間以完全恢復為準。
(3)400米隊員有氧耐力訓練,負荷高于100米和200米隊員。
(4)400米的運動員在訓練的過程中可以加入一部分的無氧耐力的訓練,但是訓練的最大強度不易超過80%,間歇時間不同于成人運動員,最少應(yīng)保證隊員機體得到40%~50%的恢復。
參考文獻:
[1]陳志軍.田徑一線運動員的訓練趨勢及特征[J].遼寧:遼寧體育科技,2007,29(3).
[2]徐本力.構(gòu)建“立體訓練計劃”框架結(jié)構(gòu)模式的初步探索[J].體育科研,200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