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錚
摘 要:為了更好地利用各種教育信息的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培養(yǎng),進行了教育信息與品德課程的融合,充分發(fā)揮信息教育的優(yōu)勢,逐步實現(xiàn)教師新的教學方式、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新的互動方式的改變,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關鍵詞:信息資源;品德與社會;應用
作為多年從事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教師,我知道利用各種教育信息這一有利的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培養(yǎng)的重要性。為此,我們進行了促進教育信息與學科課程融合的研究,充分發(fā)揮信息教育的優(yōu)勢,以逐步實現(xiàn)教師新的教學方式、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新的互動方式的改變,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品德修養(yǎng)。
一、在討論、反思中讓學生把無意識的生活信息變?yōu)橛幸庾R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感悟
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學生司空見慣、卻沒有引起他們重視的生活內容,以致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生活技能培養(yǎng)產生脫鉤現(xiàn)象。
如在《會看平面圖》一課中,我問:老師好久沒去公園了,也不知道那里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進了正門后我的孩子很想快點看到猴子,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幫幫我嗎?我的提問中就包含著信息提示。有同學說:“向其他游客打聽?!庇型瑢W說:“觀察路標牌?!蔽蚁茸寣W生討論哪些辦法更好。通過比較優(yōu)劣,學生達成共識:指向平面圖更好。通過討論學生學會了正確運用平面圖,我提的問題解決了。
課后,我鼓勵學生要多留意周邊哪些地方有平面圖,用掌握的方法運用它們,看看平面圖還能給你的生活帶來什么益處?在反饋中學生談到:超市、商場有,公園、游樂場有,博物館進門處有,門票背面有……利用平面圖可以給自己節(jié)省時間,可以幫助自己解決迷路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課程之前,學生不是沒見過平面圖,但普遍忽視了它的作用。教師將學生身邊這些典型信息加以綜合運用,使學生將無意識的生活內容變?yōu)橛幸庾R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感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生活技能。
二、幫助學生有意識地通過觀察、實踐搜集教育信息,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如講《校園安全》一課。課前,我指導學生圍繞布置的問題,通過有意識的觀察、實踐搜集教育信息,然后利用研究性學習方式,切實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的,提高了學生的自我認識。指導如下:
1.學校在校園安全方面設立了哪些設施?采取了哪些措施?
2.如果沒有這些設施和措施行不行?為什么?(引導學生認識自覺的重要性)
3.校園里哪些地方存在安全隱患?幫助學校找一找。(深化學生認識)
學生據此進行了津津有味的調查、分析和研究。
課上,我充分利用學生搜集來的校園安全信息與教學步驟進行融合,制作了符合學生生活經驗和認識特點的幻燈片。如幫助學生重溫學校在安全方面所設立的設施和采取的措施的作用,幫助學生通過自己身邊的種種經驗認識校園安全的重要性。僅培養(yǎng)學生注意安全不行,更應有防患意識。學生通過教師幫助整合的教育信息,如:講述我?!痢涟l(fā)現(xiàn)電線故障及時報告學校的事跡,使學生明白了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性,特別是教師通過引領學生進行正反兩面、正面為主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將原本學生收集的信息還原給學生,使學生得到在安全方面自我認識的飛躍。
綜上,幫助學生通過有意識的觀察和實踐進行信息的搜集,教師要善于在課前進行縝密的布置和指導,規(guī)定信息搜集范圍要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從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fā),幫助學生完善自我認識。
三、讓學生通過網絡等媒體手段搜集信息,并通過課前篩選,深化學生的自我教育
從某種意義上說,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鼓勵學生搜集對自己學習有價值的信息是教學發(fā)展的時代要求,而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本身就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
在講《眾志成城 抗擊災害》時,結合5.12四川大地震和學校在這次災難發(fā)生后的教育導向,我鼓勵學生通過電腦網絡搜集、整理各種相關信息。學生搜集了許多與災情與關的信息,經過教師指導下的合理篩選,我把較有價值的內容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向學生進行了宣傳教育,可見學生已經具備相當?shù)男畔⒁庾R了。
四、其他途徑的信息搜集與運用同樣重要
除上述方式之外,幫助指導學生搜集信息還可以通過讀書、看報、采訪等多種方式進行。如在學習《居家生活講安全》時,學生通過讀自己訂閱的科技報刊掌握了很多諸如防火、防盜等安全常識,增強了防范意識;在學《我以學校為榮》時,學生代表通過采訪校長了解了我校的歷史和發(fā)展、辦學理念和曾取得的成就,再將這些信息很好地傳遞給更多的學生,激增了南開小學全體學生的驕傲之情……均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可見,師生完善搜集、分析、整理信息的教育流程,利用教師的導向作用予以學生及時的反饋,能幫助教師在運用教材的基礎上更好地發(fā)揮信息的教育引領作用,教師要結合本校學生實際,充分利用各種教育信息,才能促進學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和發(fā)展。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