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煥英?オ?
[摘要]教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yīng)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英語教材,拓展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造精彩;整合教學內(nèi)容,追求完整;活用生活素材,回歸真實;挖掘人文因素,煥發(fā)生命力,從而使教材由“實”變“活”,富有“情感”,真正成為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材。
[關(guān)鍵詞]創(chuàng)造性;使用;英語教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068(2017)27003803
英語教材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是很好的教學載體?!队⒄Z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于結(jié)合實際教學的需要,靈活、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對教材的內(nèi)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shù)厝∩峄蛘{(diào)整。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對教材進行補充或取舍時,不應(yīng)影響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毕旅?,我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英語教材“FRIENDS WITH ENGLISH”為例,談?wù)勅绾谓Y(jié)合實際教學需要,活用教材。
一、拓展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造精彩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基礎(chǔ)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wù)之一。事實證明,學生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能夠說出生活中不存在的語言。中南工業(yè)大學羅運芝教師在觀察其兒子劉凱習得母語的過程時,發(fā)現(xiàn)他能夠造出既符合語法,又含語義的新詞。例如,根據(jù)“天黑了”造出“天白了”,“減肥”造出“減瘦”,“跳高”造出“跳矮”等新詞。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dǎo)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讓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拓展思維、開闊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語言實踐能力。
1.觸類旁通
例如,在教完詞匯help Dad后,我問學生:“Are you going to help Mom on vacation? ”學生馬上反應(yīng)過來,說出了help grandpa/grandma/sister/brother/my friend...的表達。通過我提問的問題引導(dǎo)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新詞,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2.舉一反三
例如,在教學Book8 Unit9 Vocabulary and Target時,我結(jié)合句型教學plenty,good for you,healthy等詞匯,并這樣引導(dǎo)學生:T: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 S1:My favourite fruit is apple/orange/banana/peach...我讓學生把自己喜歡吃的水果畫在黑板上,學生喜歡表現(xiàn)自己,都爭先恐后地上來畫,黑板上一下子出現(xiàn)了大量的水果,有些畫得確實不錯,贏得同學們的稱贊,有些畫得怪模怪樣,惹得同學們哈哈大笑。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于是,我馬上引入單詞plenty的教學,并指著黑板說:“There are plenty of fruits. Plenty,plenty,plenty of,Eat plenty of fruits are good for us.”通過圖文并茂,學生一下子就能理解,在跟讀中也掌握了plenty和句子的意思。接著我問道:“Whats good for us?”學生馬上回答:“Eat plenty of apples are good for us. Eat plenty of pears are good for us.”我繼續(xù)追問:“What else is good for us?”學生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我問道:“除了水果還有什么呢?”這時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又被點燃了,S1:Eat plenty of vegetables are good for us. S2:Eat plenty of eggs are good for us.當我引出drink a lot of water時,學生想出了drink some milk,drink some juice等;當我引出Get plenty of excrcise is good for us時,學生又想到Play basketball is good for us…我把學生造出的詞組當作擴展的教學內(nèi)容,有選擇性地要求學生寫在書本上認讀。這樣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既鞏固了教材內(nèi)容又豐富了詞匯,提高了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
二、整合教學內(nèi)容,追求完整
教材單元間的內(nèi)容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教師應(yīng)根據(jù)學生掌握知識的邏輯順序,適當整合教學內(nèi)容,使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體現(xiàn)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有效幫助學生構(gòu)建知識體系。此外,教材的整合不應(yīng)僅僅局限于某一個知識點,還可以立足于整體,拓展到一個單元、一冊書或整本英語教材中。
例如,在學習英語Book8 Unit5 Target這一部分時,重點句型是“What are you doing? Where were you at 3:30?I was at the subway station.I was waiting for my friend.”這兩個句子中,前一個是What,后一個是Where,當問到“Where were you at…?”時,學生雖然能夠回答:“I was at…”但學生很難往下回答得更具體,并且這是過去進行時的新知識點。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讓知識更有邏輯性和完整性,我進行了這樣的教學:“Where were you at 3:30?I was at the subway station.What were you doing? I was waiting for my friend.”在這里,我增加了“What were you doing?”的句型,使對話語言環(huán)境自然過渡,符合英語、漢語的對話交際常理,前后一致。那么,增加了這個句型難嗎?實際上不難,“What are you doing?”這個句型已經(jīng)學了,“What were you doing?”這個句型也將會在下一單元出現(xiàn),只不過經(jīng)過教師挖掘把它提前和重組了。
又如,在學習Book8 Unit10 Target這部分時,其內(nèi)容是:“How are you going to get to Guangzhou? We are going to Guangzhou by bus.Were going to stay in a hotel.”在這個對話中,我覺得應(yīng)該先問你打算去哪,再問你打算怎樣去,最后問你打算住哪。于是我加上了一個問答:“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Im going to Guangzhou.”這個句型已經(jīng)學過,我把它整合起來,使教學內(nèi)容更完整、教材更系統(tǒng)化。
三、活用生活素材,回歸真實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碧招兄壬苍f過:“生活即教育?!币虼?,教師只有將英語課堂教學生活化,才能真正使之實用化、自然化。新教材編寫的指導(dǎo)思想已經(jīng)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但作為教師仍應(yīng)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生活因素,并善于開發(fā)教材以外的生活課程資源,使英語教材實用化,學生也能夠?qū)W以致用,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英語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1.用真實情境替換教材中單詞教學的虛擬情境
雖然教材內(nèi)容已經(jīng)接近學生的生活,但單詞教學的情境是虛擬的。為了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身邊有英語,并學會用英語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英語產(chǎn)生親切感,增強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我有意識地搜集生活中的素材,用生活中的相片替換教材中的情境。例如,在教學take some photo時,我用了去旅游正為別人拍照的相片;在教學play with friends時,用了我和朋友去旅游一起玩的相片;at work用了校長在辦公室工作的相片;在教學at school時,用了學生在學?;顒拥南嗥?;教學traffic light時,用了學生熟悉的交通燈相片。每當我在課件中呈現(xiàn)時,學生都會帶著驚喜的表情,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也更濃了。當然,為教學專門去搜集相片難度較大,但是只要教師有這個意識做教學的有心者、做生活的有心人,并積極地去搜集,才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更多學習情境,達到活學活用、樂學樂用的效果。
2.用真人替換教材中句型教學的人稱變化
教材中Target的句型是教學的主要句型,它是一個完整的情境教學,只有一兩個人稱的變化。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龔亞夫先生說:“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the textbook,not teach the textbook.”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再現(xiàn)教材、被動地適應(yīng)教材或只充當一個課程實施者,而是應(yīng)該讓學生學習教材、活用教材。所以在句型教學中,我在引出句型的學習后,用學生真人變換人稱進行教學。例如,Book6 Unit6 Target的主要句型是“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vacation?Im going to surf the net.”于是我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出句型后,馬上在學生當中用起來,并現(xiàn)場采訪一位學生:“Hello!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vacation?S:Im going to play with my friends.”然后,我變換人稱檢查全班學生聽的情況,再讓學生現(xiàn)場采訪一位女同學:“Hello!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vacation?”女同學回答后我又馬上采訪全班學生:“What is she going to do on vacation?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on vacation?”由句型中的you活用成具體人名he,she,they等,達到了靈活運用和考試的雙重效果。
3.挖掘、補充和豐富教材的生活因素
英語教學應(yīng)回歸真實生活,這是英語教學的原則之一。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yīng)挖掘教材的生活因素,使教材的內(nèi)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例如,在教學Book8 Unit5 Vocabulary:at home,bookstore,hair salon,subway station,at work,toy store,fair時,對于at home學生最有話題說,如果用at work談?wù)摪职帧寢寱容^狹窄,如果聯(lián)系學校教師的工作就有很多話題說,而且學生有學習和活動的生活話題,內(nèi)容就更多了。為了讓英語教學回歸真實的生活,我補充了at school的教學,并由at school引出了教師的工作以及學生的各種活動,把師生在校的生活再現(xiàn)課堂。例如,在教學第一課時,我做了這樣的調(diào)整:在教學at home,at school,at work時,通過歌曲《Where were you Jenny?》讓學生聽歌學單詞,從而引出at home和at school的教學,接著圍繞at school,通過課件呈現(xiàn)學生活動的相片,如打籃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跳繩、跳舞、做作業(yè)、讀書、掃地等,還可以呈現(xiàn)出教師工作時的相片、校長在辦公室辦公、數(shù)學科組在會議室集體備課等,進而引導(dǎo)學生說出“Where were you/they?What were you/they doing?Where was he/she? What was he/she doing? ”等句型,再由教師自己的錄音引出學生在家早起、洗刷、吃早餐等話題的討論學習。這些是學生最實際、最貼近生活的話題,而且學習的內(nèi)容是他們已有的語言知識,在這是重組,用新句型進行運用。當學生看到自己和同學的相片出現(xiàn)在課件上,成了大家學習討論的主角,學生都露出了開心的表情,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教師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語言知識來補充和豐富教材,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和拉近了學生生活的距離,使學生能夠很好地融入英語學習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主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四、挖掘人文因素,煥發(fā)生命力
培養(yǎng)人文精神、實施人文素質(zhì)教育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wù)。英語教材是有滲透思想教育的,但教材只有語言材料,沒有說明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就要求教師有敏銳的觸角,把握好教材,挖掘人文因素,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進行培養(yǎng),滲透人文精神,從而達到技能性與思想性雙贏的教學效果,使教材情感化。
例如,在教學Book8 Unit 2《Turn left at the corner》時,課文中Gogo, Jenny, Tony他們在沒有交通指示燈和斑馬線的情況下亂闖街道,導(dǎo)致街上的交通大亂,所以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法規(guī)和生命價值的教育,但這一單元的重點是怎樣找地方,沒有如何正確過公路的語言材料。于是,在教學traffic light時,我進行了這樣的拓展:利用課件出示紅燈,如T:What colour is this light? S:Its red. T:Yes! Its red light. 然后出示黃燈、綠燈,如T:Whats this?S:Its yellow/green light.為了讓學生更明白交通規(guī)則,我做手勢模仿交通指揮員并讓學生知道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待的規(guī)則,接著學生表演小小交通指揮員進行游戲鞏固:Red light stop! Yellow light wait! Green light go!當課件亮紅燈時,學生站起來并做手勢說:“Red light,stop! stop! stop!”當課件亮黃燈、綠燈時,學生馬上站起來說:“Yellow light, wait!wait! wait! Green light, go! go! go!”游戲后我通過課件出示斑馬線Zebra,讓學生認識這個單詞并結(jié)合圖文告訴學生斑馬線的作用和行走規(guī)則。當教學Conversation這一部分時, Gogo, Jenny, Tony在沒有交通指示燈、沒有斑馬線的情況下亂闖街道時,我讓學生對他們高聲呼喊:“You must walk on the zebra crossing! Red light stop!Yellow light wait! Green light go!”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交通安全法規(guī)的教育,使學生在自主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明確了珍愛生命的態(tài)度,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總之,教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優(yōu)化的過程,是教師的智慧與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有效融合。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yīng)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從“實”變“活”,富有“情感”,真正成為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材。
(責編容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