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姆萊特》是由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世界著名悲劇之一,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同《李爾王》、《麥克白》和《奧賽羅》共稱為四大悲劇,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本文從人物關系,人物性格和人物結局三方面闡述《哈姆萊特》的悲劇性。
關鍵詞:《哈姆萊特》;悲?。簧勘葋?/p>
作者簡介:蘇杭(1996-),女,滿族,黑龍江哈爾濱人,河南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2014級在讀。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2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最經典的一部悲劇性作品,是一出典型的王子復仇記。哈姆萊特在留學期間得知自己的父王因病不幸駕崩的消息,由自己的叔叔克勞狄斯繼承王位,而自己的母親也順勢嫁給了自己的叔父。在得知父親去世的真正原因之后,哈姆萊特忍辱負重,假裝癡傻,最終殺了克勞狄斯,完成報仇。在整個報仇過程中,充滿著死亡和悲劇的氣氛,在《哈姆萊特》的整個劇本在對人物命運和結局的設定上都體現(xiàn)出悲劇性意義。
一、人物關系的悲劇性
1、親情的悲劇
首先哈姆萊特在處理同王后的親情關系上展現(xiàn)出悲劇性。在劇本第一幕描寫到:“可是,只有一個月的時間,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個月以前,她哭得像個淚人兒似的,送我那可憐的父親下葬;她在送葬的時候所穿的那雙鞋子還沒有破舊,她就,她就——上帝啊!一頭沒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傷得長久一些——她就嫁給我的叔父,我的父親的弟弟,可是他一點不像我的父親,正像我一點不像赫剌克勒斯一樣。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她那流著虛偽之淚的眼睛還沒有消去紅腫,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惡的匆促,這樣迫不及待地鉆進了亂倫的衾被!那不是好事,也不會有好結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為我必須噤住我的嘴!”[1]
這里是哈姆萊特回國后面對母親改嫁的事情上發(fā)出的感嘆,從此可以看出哈姆萊特的悲憤和瀕臨崩潰邊緣的情緒。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不難發(fā)現(xiàn),王后并非是想象中淫蕩,惡毒的形象,相反這是一個善良且又無辜的角色,在整出悲劇中是一個無辜者和犧牲品的形象。王后從未參與到國王也就是哈姆萊特的叔父對老國王的謀殺計劃中,甚至對整個事情的真相一概不知。改嫁也并非是她主動的行為,未經過設計和手段,她只是扮演了滿足國王欲望的工具的角色。同時在處理與哈姆萊特父子關系上,始終是以真心和愛去對待和照顧的,作為一個妻子和母親,王后的所作所為是無可挑剔的。正是如此,才有在王后受到來自兒子對自己德行的譴責和嘲諷時老國王的鬼魂及時出現(xiàn),要求哈姆萊特安慰自己母親的這一情節(jié)。最后王后陰差陽錯地飲下了原本為哈姆萊特的毒酒,終結了自己悲劇的一生。這是王后生命悲劇的歸宿,也是哈姆萊特在親情上的悲劇體現(xiàn),構成了整部作品的悲劇性的一部分。
2、愛情的悲劇
哈姆萊特同奧菲利婭的愛情關系也體現(xiàn)出極大的悲劇性。哈姆萊特曾經瘋狂地迷戀奧菲利婭,對她熱情地追求。但是在對遭遇父親遇難和母親改嫁的變故后,他對愛情失去了信心并且產生了動搖,同時為了復仇他不得不選擇冷淡她。奧菲利婭無辜的成為國王和王后試探哈姆萊特是否真正瘋掉的工具,哈姆萊特以“美麗可以使貞潔變成淫蕩,貞潔卻未必能使美麗受它自己的感化?!薄澳惝敵蹙筒粦撓嘈盼?,因為美德不能熏陶我們罪惡的本性。我沒有愛過你?!薄耙悄阋欢ㄒ奕耍揖桶堰@一個詛咒送給你做嫁奩:盡管你像冰一樣堅貞,像雪一樣純潔,你還是逃不過饞人的誹謗。進尼姑庵去吧,去!再會!”[2]這樣的話深深地刺痛了心愛的人,哈姆萊特將對母親的怒氣全部都發(fā)到了奧菲利婭身上。而奧菲利婭也經受了父親被心愛的人錯殺,兄長失蹤,哈姆萊特被流放。她孤身一人,精神極度崩潰,最終在河邊失足而死。奧菲利婭的死亡和悲劇的人生都與哈姆萊特有著直接的關系,這都體現(xiàn)著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愛情悲劇性。
二、人物性格的悲劇性
哈姆萊特原本是一個純潔,充滿理想,熱愛生活的理想主義者,在他眼里,人在行為方面“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方面“多么像一個天神”可見哈姆萊特對真善美,對人性與人的歌頌。但是當看到父親的魂魄得知遇害的真相之后,哈姆萊特表現(xiàn)出性格中脆弱,善良又軟弱猶豫的特點,這也是悲劇性的一大體現(xiàn)。
1、脆弱的性格
脆弱是哈姆萊特性格悲劇性的一大體現(xiàn),在他與父親鬼魂見面后意識到自己肩負著復仇責任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
“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p>
顛倒混亂、重整乾坤,這兩個字表現(xiàn)出哈姆萊特意識到他不能僅僅將復仇當作是一個家族事件,簡單的為自己的父王去報仇的事情,而是更需要他去和惡勢力斗爭,消滅一切罪惡的事物,將它擴大到了整個社會的毀滅舊事物,推出新事物,去惡扶正的責任。同時從這句話可以分析出哈姆萊特知道他將孤軍奮戰(zhàn),處于一個十分艱難的環(huán)境中,在這句感嘆里,我們看到了這個年輕人的脆弱。這種脆弱也可以說不是天生的,而是他對他的責任理解得過于沉重而產生的一種畏怯。
2、軟弱猶豫的性格
在第三幕第一場中,哈姆萊特說道,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段經典的獨白也成為了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在這句話中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哈姆萊特善良卻又軟弱的矛盾沖突。在明知叔父是自己的殺父仇人,他依然在對人性中的善與惡進行追問,這是哈姆萊特內心的掙扎與困苦,究竟應該選擇沉默,任憑命運擺布,讓惡人得勢,還是應該勇于同惡勢力斗爭,為正義而戰(zhàn)?在后來再遭受來自朋友和情人的雙重打擊之后,哈姆萊特選擇踏上復仇之路,選擇自己把握命運。通過對哈姆萊特在生存還是毀滅問題的糾結與選擇中,我們可以看到哈姆萊特善良的本質,但是同樣也表現(xiàn)出他性格中的軟弱猶豫的缺陷。在面對復仇問題上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在克勞狄斯做祈禱的時候,哈姆萊特錯失了這次機會,他認為如果在此時將克勞狄斯殺死,他不能進入地獄,只有在揭發(fā)克勞狄斯所有的罪行的時候才能真正達到復仇的目的。這都是因為哈姆萊特作為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者,同時性格中的軟弱與猶豫的悲劇性。
三、人物結局的悲劇性
整個劇本都是充斥著死亡的,以老國王的死亡作為開篇,以同歸于盡的方式作為收尾。從對悲劇的表層理解上看,如果將最后的結尾設置為哈姆萊特復仇成功,奪回王位,就不能稱之為悲劇了。魯迅曾說,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所以說悲劇是毀滅性的。這部作品的人物結局的設定上,也可以說是毀滅性的,帶有濃重的悲劇色彩。
哈姆勒特心愛的人奧菲利婭,在經歷了父親的死亡,兄長的失蹤,戀人的發(fā)瘋和對自己的嘲諷之后,因為悲傷精神恍惚發(fā)狂,最終在河邊失足而死;哈姆萊特的母親,在哈姆萊特同雷歐提斯的比劍過程中,因為哈姆萊特慶祝擊中第一劍而飲下了國王原為哈姆萊特準備的毒酒,最終中毒而死;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的劍上都被涂抹了劇毒,而雙方都刺中了對方,雷歐提斯在中毒之際也將國王設下的陷阱和罪行公諸于眾;哈姆萊特拿著涂著毒藥的刀刺向國王,哈姆萊特成功復仇,自己和敵人同歸于盡。
“一顆高貴的心現(xiàn)在碎裂了!晚安,親愛的王子,愿成群的天使用歌唱撫慰您安息!”[3]這是霍拉旭在哈姆萊特死后發(fā)出感嘆,這是對哈姆萊特身世結局的感慨和哀嘆,一個曾經充滿理想的高貴王子最終淪為被復仇支配的工具,一顆完整的心在經歷種種變故和打擊后變得支離破碎。每個人的結局都是帶有悲劇性的,這是悲劇的需要,也是這部作品的悲劇必然性。奧菲利婭,雷歐提斯的死亡都歸結于哈姆萊特對于復仇的猶豫和拖延,王后的死是自己對自己行為的贖罪和懲罰,而國王克勞狄斯的死表現(xiàn)的是惡必然要滅亡的一面,而哈姆萊特的死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劇,人在彷徨猶豫中走向絕望。
《哈姆萊特》中表現(xiàn)出來的悲劇性是時代背景下的必然結果,也與哈姆萊特自身的性格缺陷有著不可避免的關系,通過哈姆萊特的斗爭表現(xiàn)出人文主義者同封建舊勢力的斗爭,歌頌了人文主義精神,而哈姆萊特自身反映出來的缺陷卻也影射著時代的迷茫和混沌。這不僅是一部帶有悲劇色彩的作品,更是影射了一個充滿悲劇氣息的時代。
注釋:
[1][2][3]威廉·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朱生豪譯,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頁,第48頁,第105頁。
參考文獻:
[1]岑莉.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見《 時代文學》( 下半月) ,2010年第七期。
[2]黃必康.《莎士比亞名篇賞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