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晉“八王之亂”以后,西晉統(tǒng)治階級由盛轉衰,朝政更加腐敗,異族逐漸入侵中原,百姓流離失所無以為生,產生大量的流民,并形成嚴重的流民問題。流民的大量產生,使西晉統(tǒng)治階級的控制力遭到削弱并且加速西晉的滅亡。北方流民大量南下,使東晉統(tǒng)治者迫切需要解決流民問題以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流民的發(fā)展壯大給東晉初期帶來顯著的影響變化,流民聚集形成的軍事集團是東晉政權的重要力量,向北可以防御北方的入侵,向南又可以支撐皇權以打壓士族的力量,另一方面,流民軍事集團過于迷戀權力和局部利益,容易叛亂,對政局和經濟造成較大的危害和迫害。
關鍵詞:王導 流民 郗鑒 流民
一、東晉流民產生的背景
西晉統(tǒng)治階級在滅吳以后,耽余游樂、聚斂財富,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從而造成階級矛盾異常的尖銳。晉武帝錯誤的把皇位傳給智力低下的司馬衷,司馬衷沒有統(tǒng)治天下的能力、由于皇權無法掌握局勢,統(tǒng)治階級為了爭奪最高的統(tǒng)治權力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爭斗。在戰(zhàn)亂之下的人民痛苦不堪、無法生活,為了生存只好離開家鄉(xiāng)成為流民。
二、東晉流民現(xiàn)象對政局的影響
(一)東晉政權的建立
《南史》卷二史臣論曰:“晉自中原沸騰,六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國,年移三百,蓋有憑焉。初諺云:“王與馬,共天下?!鄙w王氏人倫之盛,實始是矣?!蓖鯇б运铀抉R睿的關鍵地位,因而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語,王與馬的結合,開啟了東晉百年門閥政治的格局。 門閥政治,按照田余慶的觀點,門閥政治是世家大族與皇權的共治,就像北宋時期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一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說門閥政治是皇權政治的變態(tài),門閥政治來自皇權又歸于皇權。在門閥政治的政治格局中,以瑯琊王氏、陳郡謝氏、樵國恒氏為代表的世家大族和以司馬氏為代表的皇族的結合,世家大族和司馬宗室相互利用、相互依存,這是一種“祭在司馬、政在士族”的政權模式。
(二)東晉流民集團的積極作用
隨家族南遷而來的流民,多處在長江以北江淮水系之間,而聚集在這里的流民占據(jù)著北方少數(shù)民族南下的必經之路,所以他們在族長的率領下抗擊異族的侵略者,在于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斗中,族長逐漸成為流民的首領即流民帥而其流民也逐漸成為私屬性質成為其私兵。東晉初年,世家大族的力量異常強大,皇權反而處于弱小的地位,東晉政權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政權,據(jù)“顏之推《觀我生疏》中說:中原冠帶,隨晉者百家,故江左有百家之普,這一百個世家大族他們帶著自己的宗族、鄉(xiāng)里、部曲到達江左之后,在江東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而在這些世家大族中,瑯琊王氏又占據(jù)著特殊的地位,王導主內王敦主外、王氏一族的力量在當時無可匹敵,司馬睿決心用親信來打擊王氏家族的力量,在即位后不久便逐漸疏遠王導,其主要政事決策不再與王導商量,在軍事方面,司馬睿為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以抗衡王敦,任用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兗豫幽冀雍并州軍事,使司馬睿自己掌握都城建康周圍的軍事以防王敦。
《晉書》卷七十三《庾亮傳》云:“時王導輔政,主幼時艱,務存大綱,不拘細目。委任趙胤,賈寧等諸將,并不奉法,大臣患之。陶侃欲嘗起兵廢導,而郗鑒不從,乃止。至是,亮又欲率諸眾廢導,又以郗鑒,而鑒又不許?!?我們從史料的記載中可以看見,在王敦之亂之后,王氏家族的勢力已經衰落。陶侃、庾亮都想廢黜王導,但都咨詢郗鑒的意見,郗鑒領重兵鎮(zhèn)守京口,京口是建康的重要屏障,郗鑒害怕爭斗再次使東晉的統(tǒng)治走向滅亡的邊緣且郗、王家族關系非常緊密牢靠,郗鑒對于陶、庾二人的建議非常反對。在這里可以看到郗鑒已流民帥的身份經成為東晉一支不可或缺且舉足輕重的力量了。
(三)東晉流民集團的消極影響
郗鑒與晉明帝用流民帥平定王敦之亂獲得巨大成功。但流民帥有較大的政治獨立性,對東晉政權有相當大的危險性。王敦之亂評定后,蘇峻被封為歷陽內史,蘇峻因憑借王敦之亂有功便日益 驕橫不聽朝廷的號令、更為朝廷所不能容忍的是蘇峻打家劫舍,掠奪人民的財富。晉成帝繼位以后,中樞大權逐漸由成帝的舅舅庾亮掌握。為了解決平定王敦所遺留的問題,庾亮封蘇峻為大農令,實際上是強迫蘇峻進去朝廷以剪掉他的兵權、防止他日以做大,使局勢無法控制。但任何有實力的人都不愿失去自己的政治資本,入主中樞必定失去自己軍事實力而受到朝廷的打壓,在朝廷更沒有話語權。在庾亮的再三逼迫下,咸和二年十二月,蘇峻、祖約同時起兵,流民軍隊很快便占領建康,使流民的勢力在此達到鼎峰。
蘇峻之亂發(fā)生后,庾亮害怕各地成蘇峻之亂坐大,不準各地興兵勤王。郗鑒本來就是流民帥為朝廷所猜忌,此時他更是小心行事、不敢有一點破壞禮法的地方。待庾亮、陶侃、溫嶠等人組成聯(lián)軍,郗鑒受到命令之后便立即組織兵力討伐蘇峻。郗鑒向溫嶠建議“今賊謀挾天子東入會稽,宜先立營壘,屯據(jù)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斷賊糧運,然后靜鎮(zhèn)京口,清壁以待賊”。 在孫吳、西晉統(tǒng)治以來,三吳地區(qū)開發(fā)最早經濟也最發(fā)達?!皬V陵軍糧,賴三吳所產,經運河出京口運來……蘇峻擾三吳得手,糧食較充,故得以米萬旦溯流供給豫州的祖約” 京口是通往三吳之地的必經之地,控制京口、也就控制東晉的大后方,郗鑒就是根據(jù)這樣的情況經過分析,讓溫嶠鎮(zhèn)守京口,切斷三吳給蘇峻的糧食供應。在控制三吳地區(qū)之后,蘇峻沒有充足的糧食供應很快兵敗被殺。至此蘇峻之亂徹底平息。
兩晉之交的流民,極大牽動了當時的政治局勢,在蘇軍之亂平息以后,流民帥逐漸從東晉的政治舞臺上沉寂下去。
小結
“年饑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 流民是指因自然災害或戰(zhàn)亂而流亡的人,生活沒有保障無以為繼。流民為了生存而輾轉多地漫無目的的遷徙。流民問題在我國任何一個王朝都存在,為了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安定生產,統(tǒng)治階級想盡辦法安撫流民。
兩晉之際天災人禍并行,從東漢中后期開始,我國歷史進入一個相對寒冷期。在這一時間段,天災不斷,給以農業(yè)為主的漢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天災的發(fā)生往往使農民顆粒無收,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來源,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成為流民。而天災的同時往往也伴隨著人禍,西晉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嚴重,官員為了聚斂更多的財富殘酷的壓榨百姓,大量的兵役、徭役、租稅壓在人民頭上,使更多的自耕農破產被迫成為流民。西晉統(tǒng)治階級為了爭權奪利發(fā)生了“八王之亂”,北方陷入無休止的動亂中,西晉的統(tǒng)治分崩離析、沒有足夠的力量阻止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南下,伴隨而來的是異族在中原舞臺上的紛爭。中原百姓慘遭殺戮、為了不受異族的統(tǒng)治,大批中原百姓南下、向南方遷徙。流民遷徙到南方以后,東晉統(tǒng)治者為穩(wěn)定統(tǒng)治在流民聚居的地方廣發(fā)的設置僑置郡縣,對流民進行統(tǒng)治。在遷徙的過程中,往往由其家族首領率領自己的宗族、逐漸變成自己私屬性質的私兵而首領也逐漸變成流民帥。流民集團在東晉初期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王敦之亂的發(fā)生,晉明帝用流民的力量徹底粉碎王敦勢力集團。流民帥的首領郗鑒也因功入主中樞。流民勢力集團獨立性很大且與東晉政府互不信任,蘇峻之亂的發(fā)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蘇峻之亂給東晉帶來毀滅性影響,在平定蘇峻治亂中,郗鑒發(fā)揮重要的作用。郗鑒以流民帥的身份成為東晉政權的重要人物,成為平衡朝廷與地方強藩勢力平衡的重要力量。
作者簡介
韓小召,河南長垣縣,漢族,男,1994年出生,畢業(yè)于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現(xiàn)讀于湘潭大學歷史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