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李治國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河南 焦作 454000)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觀察
李 靜,李治國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河南 焦作 454000)
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方法:150例隨機分兩組各75例。兩組均用西藥雷貝拉唑鈉、瑞巴派特和克拉霉素治療,中西藥組加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合小陷胸加枳實湯治療。結果:總有效率中西藥組顯著高于西藥組(P<0.05),治療后胃蛋白酶、酸堿度、胃液游離酸改善中西藥組顯著優(yōu)于西藥組(P<0.05),不良反應中西藥組顯著少于西藥組(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較好,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及臨床實驗指標,且無嚴重不良反應。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對照治療觀察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屬于胃黏膜慢性炎癥。有研究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和血管活性因子如前列腺素E2減少以及胃黏膜營養(yǎng)因子如生長激素和胃泌素缺乏密切相關。臨床多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為主要表現(xiàn),可出現(xiàn)貧血、消瘦等[1]。本研究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50例,均為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均經(jīng)胃鏡及病理確診,隨機分為兩組各75例。中西藥組男34例,女41例;年齡21~67歲,平均(42.34±2.16)歲;病程2~15年,平均(7.35±3.46)年;病變部位在胃竇36例,胃體24例,胃竇合并胃體15例,伴有腸化生11例。西藥組男35例,女40例;年齡21~66歲,平均(42.29±2.67)歲;病程1~15年,平均(6.98±3.32)年;病變部位在胃竇37例,胃體25例,胃竇合并胃體13例,伴有腸化生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萎縮性胃炎的癥狀、體征無特異性,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jù),確診主要靠胃鏡和胃黏膜活組織病理檢查。①年齡多在中年以上,病程長,常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②癥狀體征表現(xiàn)為胃脘部脹滿不適,胃脘部疼痛、燒心、納差、乏力、消瘦、大便異常、貧血等長期消化不良的虛弱癥狀。③胃鏡檢查:a.失去正常黏膜的橘紅色,代之為蒼白色,且色調(diào)不均勻;b.黏膜呈現(xiàn)明顯的紅白相間,有較大片的蒼白區(qū);c.黏膜皺襞細小,甚至平坦,反光度增強,黏膜下血管暴露;d.有時可見散在不規(guī)則的顆?;蚪Y節(jié),為增生性改變;e.雜以淺表糜爛或出血。④病理檢查:a.胃黏膜內(nèi)固有腺體萎縮,減少1/3以內(nèi)者為輕度,減少1/3~2/3者為中度,減少2/3以上者為重度;b.黏膜肌層增厚;c.腸上皮化生或假幽門腺化生(可有可無);d.可出現(xiàn)固有膜炎癥;e.可有淋巴濾泡形成。
無藥物禁忌,知情同意,排除合并消化性潰瘍、心肝腎病變、妊娠期和哺乳期者。
兩組均用雷貝拉唑鈉每次1粒,日1次口服;克拉霉素每次1粒,日2次口服;瑞巴派特每次1粒,日3次口服。
中西藥組加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合小陷胸加枳實湯加減。藥用厚樸15g,干姜12g,法半夏15g,黨參15g,黃連15g,全栝蔞15g,黃芩15g,枳殼12g,煅海螵蛸10g,蒲公英10g,甘草10g。反酸加白及10g、瓦楞子10g,腹部刺痛加三七15g,胃脹明顯加木香15g、郁金15g,胃痛明顯加川楝10g、延胡索10g,肝區(qū)不適加柴胡12g、白芍12g。日1劑,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
兩組療程均為4周。
觀察胃脘痛、胃脹、反酸、噯氣、納差、惡心和嘔吐的改善情況。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胃蛋白酶、酸堿度、胃液游離酸,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飲食正常,體重增加,幽門螺桿菌檢查陰性,胃鏡復查黏膜急性炎癥基本消失,腺體萎縮、腸化生和異型增生恢復或減輕2級以上(含2級),病理檢查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食欲改善,體重增加,幽門螺桿菌檢查陰性,胃鏡檢查病變有所減輕,急慢性炎癥減輕,腺體萎縮腸化生和異型增生減輕1個級度以上,病理檢查改善。無效:癥狀改善不明顯,體重無增加,幽門螺桿菌檢查陽性,胃鏡檢查黏膜病變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組織黏膜活檢無論是輕、中、重度均與治療前對比無明顯變化。
用SPSS22.0軟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 )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胃蛋白酶、酸堿度、胃液游離酸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蛋白酶、酸堿度、胃液游離酸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蛋白酶、酸堿度、胃液游離酸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西藥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時期游離酸(mmol/L)酸堿度蛋白酶(U)中西藥組(n=75)治療前10.33±2.453.54±1.2474.68±21.24治療后16.01±3.29*2.57±1.14*127.14±24.56*治療前10.24±2.723.55±1.9274.77±21.35治療后23.19±4.71*△2.10±1.19*△145.10±33.16*△西藥組(n=7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可發(fā)展為胃癌,需及早進行治療,阻斷慢性萎縮性胃炎向胃癌的發(fā)展[3-4]。目前,西醫(y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多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和抗生素、胃黏膜保護藥等治療。其中,雷貝拉唑鈉有良好抑酸作用,克拉霉素有良好抗感染作用,輔以瑞巴派特,可有效保護胃黏膜,對中性粒細胞活化進行抑制,促進表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表達的增加,清除激活的氧自由基,促進上皮屏障功能的增強,減少炎性因子的產(chǎn)生[5-6]。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為《傷寒論》方。方中厚樸苦溫,行氣燥濕、寬中消滿;生姜、半夏辛溫,行氣散結、化痰導滯;人參、甘草甘溫,補益脾氣而助運化。諸藥配合,補而不壅,消而不損,為消補兼施之劑。小陷胸加枳實湯出自《溫病條辨》卷二;方中全瓜蔞甘寒,清熱滌痰,寬胸散結,通胸膈之痹;黃連苦寒泄熱除痞,半夏辛溫化痰散結;枳實理氣解郁,泄熱破結。諸藥配伍,具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理氣解郁之功效。兩方合用時,考慮到生姜多為發(fā)散水氣,而干姜可溫中散寒、回陽通脈,重在溫煦,故用干姜替代生姜。枳實形小、氣全、性烈,虛而久病不可誤服;而枳殼形大、氣散、性緩,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功效,故用枳殼替代枳實。加黃芩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諸藥合用,共奏散結消痞,和胃降逆之功。和西藥聯(lián)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可促進胃腸道動力的改善,加速胃腸道蠕動,保護胃黏膜[7-8]。
研究結果顯示,中西藥組總有效率高于西藥組,胃蛋白酶、酸堿度、胃液游離酸指標改善幅度更大,說明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合小陷胸加枳實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較好,可改善臨床癥狀及臨床實驗指標,且無嚴重不良反應。
[1] 王華姣.半夏瀉心湯加味配合穴位注射治療胃食管反流病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6,12(15):152-153.
[2] 陳永峰.半夏瀉心湯加味聯(lián)合西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6,32(10):111-112.
[3] 謝洪文.淺析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30例的療效[J].醫(yī)藥前沿,2016,6(25):349-350.
[4] 王國慶.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療效探討[J].中外醫(yī)療,2016,35(1):150-151.
[5] 陳春菊,杜文齊.半夏瀉心湯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淺表性胃炎67例[J].河南中醫(yī),2015,35(7):1491-1493.
[6] 周群.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14):296-297.
[7] 肖洪玲,田凌云,方正清,等.半夏瀉心湯合并西藥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31(22):2257-2259.
[8] 劉余,譚達全,羅桂香,等.半夏瀉心湯預防應激性胃黏膜損傷及對Bcl-2和Caspase-3的影響[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5(5):17-20.
R573.32
B
1004-2814(2017)06-0688-02
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