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志愿者心理資本與利他行為:角色認同的中介*

      2017-08-07 10:38:41
      應用心理學 2017年3期
      關鍵詞:利他行為志愿志愿者

      (1.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北京 100049)

      ?

      應用心理學

      志愿者心理資本與利他行為:角色認同的中介*

      李敏1,2周明潔1,2**

      (1.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北京 100049)

      運用心理資本量表、志愿者角色認同重要性問卷和利他行為量表,對231名志愿者進行調查,考察心理資本和利他行為之間的關系,以及志愿者角色認同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結果表明:(1)志愿者的心理資本顯著正向預測志愿者角色認同和利他行為,志愿者角色認同顯著正向預測利他行為;(2)志愿者角色認同在心理資本和利他行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心理資本既能直接影響利他行為,也通過志愿者角色認同間接影響利他行為。

      心理資本 志愿者角色認同 利他行為 志愿者群體

      1 引 言

      志愿者組織是一個長期自愿提供社會服務、實施利他行為的社會群體,近年來已成為國家大型賽事、救援服務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彌補市場和政府服務缺位,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公平和諧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然而志愿活動中,志愿者可能會面臨諸如工作條件艱苦、社會不理解等諸多問題的困擾,志愿者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對自身及受助者都可能造成心理損害,對活動的成敗造成影響(馮姍姍,趙久波,2011)。支持和促進志愿服務,有必要加強對志愿者心理素質及利他行為的研究。國內目前關于志愿者的研究多為志愿組織管理、激勵與保障機制、志愿服務動機與功能等方面的定性研究或相關性研究,僅少數(shù)從心理角度探討了志愿行為的影響機制(井婷,宋佳東,劉佳,2011;高志利,2011;龍憶,吳明蔚,龍建,2012;楊秀木等,2015)。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資本作為一種積極心理能力,對個體的態(tài)度和行為有著廣泛的影響。然而目前關于心理資本的實證研究大多是在組織管理環(huán)境下進行的,側重考察對各類企業(yè)員工的影響,尚沒有針對志愿者群體的研究;此外,雖然已有研究證實心理資本能促進企業(yè)員工的利他傾向(仲理峰,2007),但與一般情境中的利他行為關系如何尚不明確。因此,本文將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以志愿者群體為研究對象,探討積極心理資本對利他行為的影響及作用機制,以期擴展心理資本理論的應用范圍,豐富利他行為影響機制的理論研究。

      利他行為最早由法國社會學家孔德(A.Comte)提出,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經(jīng)濟學家從不同角度對利他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了理論闡釋,社會心理學認為利他主義是一種自愿地,且不指望未來報酬的幫助他人的行為,甚至可能要排除“做好事”的想法。親社會行為是與利他行為相近,但內涵更廣的概念,包括大公無私的利他主義到由自我利益驅動的利他行為(劉曉敏,2000)??梢哉J為,利他行為是親社會行為的高層次表現(xiàn)。利他行為的影響因素可歸納為利他者因素(包括人格特征、移情、心情等)、情境因素(包括旁觀者效應、時間因素、物理環(huán)境等)和受助者因素(包括長相、吸引力等)(鄭顯亮,顧海根,2010)。其中,人格特征影響利他行為的觀點已被廣泛認可。例如,李丹(2000)等學者針對兒童的研究發(fā)現(xiàn),性格開朗外向與親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而焦慮和神經(jīng)過敏性與利他行為呈較弱負相關。鐘華和郭永玉(2008)通過梳理利他人格的相關研究指出,利他人格確實存在,它包括社會責任感、共情、內控、公正信念、人際信任、情緒穩(wěn)定性等一系列成分。楊秀木(2015)等學者認為感恩是一種親社會人格特質,有感恩傾向者會有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心理資本是Luthans(2004)等學者在積極心理學和積極組織行為學的基礎上提出的概念,心理資本是“個體在成長與發(fā)展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tài)”,它由一組可開發(fā)、可測量并且與工作績效相關的積極心理能力組成,包括自我效能、希望、樂觀、韌性四個因子。在組織管理環(huán)境中進行的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心理資本有利于促進員工的積極工作態(tài)度、組織承諾、工作績效和幸福感;對離職意愿、偏差行為和缺勤等具有顯著負向影響(Luthans,Avolio,Avey,& Norman,2007;Avey,Reichard,Luthans,& Mhatre,2011;張銘,胡祖光,2015)。在企業(yè)組織領域以外,心理資本對提升大學生就業(yè)能力、老年人成功老齡化亦具有促進作用(王堯駿,2013;李夢迪,駱宏,錢玥等,2016)。心理資本四個因子是能促進個體積極認知與行動傾向的心理狀態(tài),并與人格特質關系密切,他們既具有人格特質的穩(wěn)定性,又兼具狀態(tài)的可開發(fā)性(王雁飛,朱瑜,2007),屬于利他行為影響因素中的利他者因素。已有研究認為,具有樂觀傾向的個體會表現(xiàn)出較高的積極情緒性,較高的積極情緒性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容易表現(xiàn)出利他行為(David,2012)。具有堅韌人格的個體面對消極事件或困境也能努力使自身維持一種樂觀進取、主動投入的認知和情感狀態(tài),這些情緒和認知狀態(tài)有助于個體形成和維持高核心自我評價,激發(fā)助人動機和利他行為(蔣懷濱,鄭婉麗,魏新益等,2016)??梢?,樂觀、韌性、自我效能均能促進利他傾向,結合心理資本理論,心理資本的四個因子相結合的協(xié)同效果比單個因子更廣且影響更大,所以有理由推測心理資本能夠正向預測利他行為。

      社會心理學認為個體的社會行為與角色認同存在內在聯(lián)系。角色認同理論源自認同理論(Stryker,1980;Stryker & Burke,2000),Stryker和Burke認為,認同是個體對角色期待的內化。角色認同是個體對其所擁有的一系列角色的自我定義。根據(jù)角色認同觀點,角色是一系列被他人(特別是重要他人)認為是恰當?shù)囊?guī)范行為,個體在社會中可能同時擁有多個角色,這些角色的采納與個體自我概念相互關聯(lián),個體會通過行動合法化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因此角色認同是推動行為的重要力量。志愿者角色認同(volunteer role identity,VRI)是指個體將志愿者這一社會角色整合為自身的部分(Grube & Piliavin,2000)。兩名參加相同活動的志愿者的志愿者角色認同強度可能不同,這種強度差異受到個體同時擁有的其他角色、意識到的他人期待、角色行為獎勵、參與角色活動的頻率等因素的影響(Grube & Piliavin,2000;Ingen & Wilson,2016)。志愿者角色認同強度的差異可以通過“角色認同顯著性”來衡量,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該角色對于個體的重要程度如何,采用量表法測量;另一方面指與個體其他角色相比較,該角色的排名如何,采用排序法測量(Grube & Piliavin,2000;Thoits,2012;Thoits,2013)。

      國外研究認為,志愿者角色認同是志愿者行為最直接的預測因素,志愿者角色認同與志愿行為意愿、離開組織的意愿、志愿服務時間、捐獻行為等均顯著相關(Grube & Piliavin,2000;Lee,Piliavin & Call,1999;Penner & Finkelstein,1998)。一項關于獻血的縱向研究顯示,個體感受到的他人期待和持續(xù)的捐獻行為會促使個體對“經(jīng)常獻血者”這一角色認同的發(fā)展,而這種認同感能顯著作用于志愿行為時間長度與持續(xù)性(Piliavin & Callero,1991)。志愿者角色認同不僅直接影響志愿行為,也可能是志愿行為與其他影響源之間的中介變量,Matsuba和Penner學者的研究都支持了這個觀點。Matsuba(2007)等學者構建了一個結合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志愿者行為因素模型,該模型中,人格特征和社會背景因素,是志愿者行為的持久性影響因素,自我認同是志愿行為模型的中介變量。Penner學者(2002)建立的整合模型認為,親社會人格不僅是影響首次志愿行為的重要因素,也通過志愿者角色認同對持續(xù)性志愿行為產(chǎn)生影響。國外一些實證研究也考察了志愿者角色認同的中介作用,例如,Marta(2014)等學者通過對230名意大利志愿者進行跟蹤,發(fā)現(xiàn)角色認同對三年后志愿者行為表現(xiàn)有顯著影響,且角色認同完全中介了行為意愿、態(tài)度、社會規(guī)范、過去行為、父母榜樣等變量與志愿行為之間的關系。Laverie(2007)等學者發(fā)現(xiàn),組織依戀(Organizational attachment)、持續(xù)性卷入(Enduring involvement)、自我評價和反思性評價等因素,均通過志愿者角色認同影響志愿者活動的參與頻率。國內對志愿者角色認同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志愿者角色認同與他人期待、個人定義、個人價值觀、未能參加志愿活動的失落感等變量顯著相關,且高水平志愿者角色認同有助于志愿者采取積極、成熟的問題應對方式(高志利,2012;王璽,趙玉芳,方蕊,張琪,2012;樊瑾,2006)。

      綜合國內外研究分析,志愿者角色認同能夠正向預測志愿者行為。志愿者行為是指在組織背景下,個體經(jīng)過深思熟慮,自愿對主動尋求幫助的對象實施的長期且無償?shù)膸椭袨?李林,石偉,2012)。利他行為與志愿者行為在概念上雖有所區(qū)別,但均具有無償性、自愿性、利他性的特點,有香港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參與志愿活動能夠顯著增加青少年在其他情境中的利他行為(Chou,1998),由此推測志愿者角色認同能正向預測利他行為。Avey和Reichard等學者(2011)針對心理資本的元分析表明,心理資本能促進個體產(chǎn)生社會稱許的工作態(tài)度與行為,幫助預防非社會稱許的工作態(tài)度與行為。由于志愿者角色符合社會期望,常受到社會贊許,志愿者角色認同可視為一種受社會稱許的態(tài)度,因此,我們推測心理資本能夠正向預測志愿者角色認同。目前國內關于志愿者角色認同的研究較少,且多為定性或相關研究,尚沒有關于志愿者心理資本與角色認同關系的討論,也沒有關于其中介作用的實證,但在組織管理領域,已有研究論證心理資本能促進對職業(yè)的認可和接納,通過職業(yè)認同中介增加積極行為,提高積極職業(yè)體驗(王鋼,張大均,劉先強,2014)。

      綜上所述,本研究以志愿者群體為對象,結合心理資本理論、角色認同理論和志愿者行為理論,考察心理資本、志愿者角色認同、利他行為間的關系,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設:(1)志愿者的心理資本對利他行為有正向預測作用;(2)志愿者角色認同在志愿者心理資本與利他行為之間具有中介作用。

      2 方 法

      2.1 被試

      編制包含統(tǒng)一測試指導語的網(wǎng)頁版調查問卷,隨機選取深圳市義工聯(lián)下屬的多個志愿者團隊,發(fā)放在線測試問卷,共收到問卷反饋242份,剔除無效回答,回收有效問卷231份,有效率95%。其中男性99人,女性132人;19~30歲105人,31~40歲84人,41歲以上42人;碩士/博士學位20人,本科130人,高職及以下81人。

      2.2 工具

      2.2.1 心理資本量表

      采用Luthans等學者編制的心理資本量表(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PCQ-24),中文版由李超平(2008)修訂。該量表包含希望、樂觀、韌性、自我效能4個維度,共24個項目,采用6點計分法,得分越高則心理資本水平越高。心理資本總量表及四個維度的Cronbach’s α分別為0.86、0.80、0.78、0.81、0.79。

      2.2.2 志愿者角色認同重要性量表

      本研究主要關注志愿者角色對個體而言的重要程度,因此采用Grube和Piliavin(2000)編制的角色認同重要性量表(Volunteer Role Identity 5-Item Scale,VRI)。該量表包括五個項目:“做志愿者是我很少想到的事”“如果我被迫放棄做志愿者,我會覺得很失落”“做不做志愿者對我來說,沒有很大的感覺”“對我而言,加入志愿隊伍比僅僅提供志愿服務更有意義”“做志愿者是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采用里克特7點評分法,第1題和第3題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志愿者角色認同重要性程度越高。該量表的中文版在國內研究中的信度較好(樊瑾,2006;高志利,2012),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為0.70。

      2.2.3 利他行為量表

      采用Lee等學者(2008)編制的利他行為情景量表(Self-Sacrificial Altruism Scenarios,SSAS)。該量表設計了四個情景,考察被試在不同情境下的助人意愿。四個情景分別為幫助慢性病患者的情景(情景一)、幫助艾滋病患者的情景(情景二)、幫助戰(zhàn)爭受害者的情景(情景三)、幫助自然災害受難者的情景(情景四)。被試需針對四種情景回答以下五個問題:(1)如果你的健康面臨危險,你幫助受害者的可能性有多大;(2)如果你的生命將面臨危險,你幫助受害者的可能性有多大;(3)如果受害者提出請求,你是否愿意獻血;(4)如果受害者提出請求,你是否愿意為他付出你的時間(例如兩周);(5)如果受害者提出請求,你是否會為他捐獻金錢(2000元)。問卷采用里克特7點計分法,得分越高說明被試幫助受害者的意愿越高。該量表曾用于跨文化研究,在中文被試中測試的信度良好,本研究中利他行為量表及四個場景分量表的Cronbach’s α分別為0.84、0.76、0.83、0.83、0.85。

      2.3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SPSS 19.0進行描述統(tǒng)計和相關性分析;采用AMOS 17.0建立結構方程模型進行路徑分析和Bootstrap中介效應分析。

      3 結 果

      由于采用自評問卷,測量中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在數(shù)據(jù)分析時,采用Harman單因子檢驗對共同方法偏差進行檢驗。結果顯示,未旋轉主成分分析共有13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23.79%,小于臨界標準40%(Podsakoff & Mackenzie,2003),表明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不顯著。

      3.1 心理資本、志愿者角色認同和利他行為的描述統(tǒng)計與相關分析

      首先考察不同性別、年齡、學歷對利他行為傾向可能存在的影響。相關分析顯示,不同性別(r=0.02,p>0.05)、年齡(r=0.05,p>0.05)、學歷(r=-0.07,p>0.05)與利他行為傾向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不顯著。因此,建模時未針對性別、年齡、學歷等變量加以控制。

      各研究變量得分的均值、標準差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所有變量兩兩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心理資本水平越高,志愿者角色認同水平越高,產(chǎn)生利他行為的傾向也越明顯。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滿足對三者進行中介檢驗的條件,適合進行中介效應分析。

      3.2 志愿者角色認同在心理資本和利他行為間的中介作用分析

      以心理資本為自變量,志愿者角色認同為中介變量,利他行為為因變量建立結構方程模型,如圖1。檢驗結果顯示,中介模型擬合良好,χ2/df=1.95,RMSEA=0.06,GFI=0.93,AGFI=0.89,IFI=0.95,CFI=0.95。心理資本顯著正向預測利他行為(β=0.22,p<0.01),顯著正向預測志愿者角色認同(β=0.36,p<0.001),志愿者角色認同顯著正向預測利他行為(β=0.34,p<0.001)。采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方法檢驗中介效應,95%置信區(qū)間為0.085~0.309,區(qū)間不包括0,表明中介效應顯著,心理資本影響利他行為的中介效應值為0.12(0.36*0.34),總效應值=0.22+0.36*0.34=0.34,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35.29%。

      表1 各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與相關矩陣(N=231)

      注:***p<0.001,**p<0.01,*p<0.05,下同。

      圖1 志愿者角色認同在心理資本和利他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

      4 討 論

      研究發(fā)現(xiàn),志愿者的心理資本顯著正向影響利他行為,具有更高心理資本的志愿者表現(xiàn)出更高的助人傾向。心理資本由樂觀、希望、韌性和自我效能組成,高心理資本的個體有更豐富的積極情緒體驗,而積極情緒能夠預測利他行為,根據(jù)積極情緒的拓展-建構理論,積極情緒能夠使個體保持趨近和探索新穎事物,促進與環(huán)境主動的連結,提高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Fredrickson B,2001)。另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高的個體能更多地運用積極情緒調節(jié)策略,對自己應對挑戰(zhàn)更有信心,因此更容易表現(xiàn)出幫助行為(Eisenberg et al.,1989;鄭顯亮,顧海根,2010;劉啟剛,2011;劉燊,張林,2015);面對壓力,樂觀的人有積極的、針對問題的應對傾向(Billingsley,Waehler,& Hardin,1993)。綜上可理解,心理資本水平較高的個體遇到助人情景時,對環(huán)境和求助者的判斷可能更為積極、樂觀,對自己實施幫助行為的評價更加正面,對助人所需具備的能力可能更為自信,對行動的預期結果抱有較高希望,有更多積極情緒,從而表現(xiàn)出更高的利他意愿。

      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志愿者角色認同正向預測利他行為,與過往研究結論一致(Grube & Piliavin,2000;Lee,Piliavin & Call,1999;Penner & Finkelstein,1998;Piliavin & Callero,1991)。根據(jù)角色認同理論,個體可能同時具有多個角色,當某角色在個體自我概念中占比越重,個體對該角色的接納認可度越高,則更可能重復與該角色相關聯(lián)的行為。志愿者角色在個體的自我概念組成中越重要,面對助人情景時,個體越傾向于施予援手,表現(xiàn)出友愛、奉獻、不求回報的志愿精神。在組織管理領域中,角色認同也是多種積極行為的有效預測因素,例如,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角色認同與創(chuàng)新行為存在正相關(楊晶照,陳勇星,馬洪旗,2012);大學生專業(yè)角色認同能激發(fā)學習熱情,促進努力程度或時間投入,從而促進學習成績(樓尊,2010)。這些結論都表明,認同是推動行為的重要動力,也為志愿者角色認同與利他行為的關系提供了間接支持。

      本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志愿者角色認同在心理資本和利他行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換言之,心理資本水平越高,個體的志愿者角色認同感越高,從而表現(xiàn)出更高的利他傾向。該結果符合Matsuba和Penner的模型假設,豐富了國內外關于角色認同中介作用的研究成果。心理資本作為一種積極心理資源,具有能量補充和動機激發(fā)的功能(吳偉炯,劉毅,路紅,謝雪賢,2012),能夠促進個體的積極認知和行為傾向,影響個體對自己和組織環(huán)境的認知與評價。Marta(2014)和Laverie(2007)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個體對于助人行為的評價越好,對組織活動的評價越樂觀,或其感知到他人對實施助人行為的認可度越高,個體會越看重志愿者角色,這種認同感將促進參與志愿活動的頻率,推動個體產(chǎn)生持續(xù)的助人行為。可見,志愿者角色認同體現(xiàn)了個體對志愿者角色意義與價值的認可與判斷。志愿組織和志愿者通過服務社會,扶貧助困,社會對志愿者的奉獻精神通常有積極的報道;另一方面,志愿者通過服務獲得實踐經(jīng)驗,收獲快樂,實現(xiàn)個人價值。因此心理資本水平較高的個體對志愿組織和志愿者角色的價值有更高的評估,志愿者角色認同水平更高,進而促進了利他行為。此外,心理資本高的志愿者相信自己有能力較好地履行志愿者職責(自我效能),面對工作困難和壓力能很快從中恢復(韌性),對志愿者角色的意義和價值的判斷更積極(樂觀),對志愿組織目標的理解更正面,更愿意協(xié)調志愿者角色與其他角色的沖突,嘗試各種路徑以完成任務目標(希望),對志愿者角色有更豐富的積極情感體驗,這些積極體驗也促進了個體對角色的認同感,進而促進利他行為。

      研究結合心理資本理論、角色認同理論和志愿者行為理論,揭示了志愿者認同在志愿者心理資本和利他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擴展了心理資本的理論體系,豐富了利他行為影響機制的理論研究,并對志愿者角色認同作為中介變量在中國被試中的作用進行了實證分析,擴寬了國內對志愿者角色認同的理論認識。另外,本研究對志愿者組織的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一方面,培養(yǎng)和開發(fā)志愿者心理資本,豐富志愿者的心理資源,有利于促進利他行為;另一方面,認識志愿者角色認同對利他行為的影響,在志愿者管理中采取積極措施,引導志愿者對志愿組織、志愿活動意義的積極認知;在志愿者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激勵和專業(yè)支持,強化志愿者的角色認同感,不但有助于個體持續(xù)參與志愿活動,也將有利于志愿者在其他情境下做出利他行為。

      但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需要在以后研究中加以改進。首先,由于取樣地域上的限制,本研究只選取了深圳地區(qū)的志愿者作為被試,樣本的地區(qū)分布存在一定局限,未來可以考慮擴寬研究對象的地域分布范圍,更好地觀察研究結論的普遍適用性。另外,本研究采用了橫斷研究設計,未收集縱向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從理論上看,心理資本是可以管理和開發(fā)的,如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干預,然后考察被試在干預前和干預后的利他行為變化趨勢,能更充分地說明心理資本對利他行為的影響。

      5 結 論

      (1)志愿者的心理資本顯著正向預測志愿者角色認同和利他行為,志愿者角色認同顯著正向預測利他行為。

      (2)志愿者角色認同在志愿者的心理資本和利他行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高志利.(2011).大學生志愿者自我效能感自尊與服務快樂感相關分析.中國學校衛(wèi)生,32(1),55-57.

      高志利.(2012).大學生志愿者角色身份認同感的實證研究.教育探究(3),44-53.

      弗雷德.路桑斯(著),李超平(譯).(2008).心理資本:打造人的競爭優(yōu)勢.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井婷,宋佳東,劉佳.(2011).幸福感對利他行為影響的實證分析.學術交流(8),22-25.

      蔣懷濱,鄭婉麗,魏新益,林婉清,楊矗,何譽博.(2016).堅韌人格與網(wǎng)絡利他行為的關系:網(wǎng)絡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5(5),461-465.

      劉啟剛.(2011).青少年情緒調節(jié)策略的結構與測量.心理學探新,31(5),459-462.

      劉曉敏.(2000).親社會行為與利他主義.心理學探新,20(3),59-63.

      劉燊,張林.(2015).出世、入世心理在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動機之間的中介效應.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6),916-919.

      李丹.(2000).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的研究.心理科學,23(3),30-33+126.

      李林,&石偉.(2010).西方志愿者行為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18(10),1653-1659.

      李夢迪,駱宏,錢玥,牛玉柏.(2016).心理資本與OPS對老年人成功老齡化的影響.應用心理學,22(2),153-161.

      龍憶,吳明蔚,龍建.(2012).大學生志愿行為和領悟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86-288.

      樓尊.(2010).專業(yè)角色認同對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高教探索(5),83-87.

      王鋼,張大均,劉先強.(2014).幼兒教師職業(yè)壓力、心理資本和職業(yè)認同對職業(yè)幸福感的影響機制.心理發(fā)展與教育,30(4),442-448.

      王璽,趙玉芳,方蕊,張琪.(2012).大學生志愿者的角色認同與壓力應對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7(12),152-157.

      王雁飛,朱瑜.(2007).心理資本理論與相關研究進展.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29(5),32-39.

      王堯駿.(2013).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就業(yè)能力的影響.應用心理學,19(1),65-71.

      吳偉炯,劉毅,路紅,謝雪賢.(2012).本土心理資本與職業(yè)幸福感的關系.心理學報,44(10),1349-1370.

      楊晶照,陳勇星,馬洪旗.(2012).組織結構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的影響:基于角色認同理論的視角.科技進步與對策,29(9),129-134.

      楊秀木,高恒,齊玉龍,申正付,韓布新,周靜.(2015).大學生志愿功能動機與志愿行為:感恩品質的中介作用.心理與行為研究,13(3),354-360.

      張銘,胡祖光.(2015).管理學中的心理資本效應研究:回顧與展望.商業(yè)經(jīng)濟與管理(4),32-42.

      鄭顯亮,顧海根.(2010).國外利他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外國中小學教育(9),51-55.

      鐘華,郭永玉.(2008).利他人格研究述評.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6(1),68-73.

      仲理峰.(2007).心理資本對員工的工作績效、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心理學報,39(2),328-334.

      Avey,J.B.,Reichard,R.J.,Luthans,F.,& Mhatre,K.H.(2011).Meta-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attitudes,behaviors,and performance.HumanResourceDevelopmentQuarterly,22(2),127-152.

      Billingsley,K.D.,Waehler,C.A.,& Hardin,S.I.(1993).Stability of optimism and choice of coping strategy.Perceptual&MotorSkills,76(1),91-7.

      Chou,K.L.(1998).Effects of age,gender,and participation in volunteer activities on the altruistic behavior of chinese adolescents.TheJournalofGeneticPsychology,159(2),195.

      David G.Myers.(2012).Social Psychology.Post&TelecomPress,455-456.

      Eisenberg,N.,Miller,P.A.,Schaller,M.,Fabes,R.A.,Fultz,J.,& Shell,R.,et al.(1989).The role of sympathy and altru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in helping:A reexamination.JournalofPersonality,57(1),41-67.

      Fredrickson,B.L.(2001).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AmericanPsychologist,56(3),218-226.

      Grube,J.A.,& Piliavin,J.A.(2000).Role identity,organizational experiences,and volunteer performance.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6(9),1108-1119.

      Ingen,E.V.,& Wilson,J.(1999).I volunteer,therefore I am? Factors affecting volunteer role identity.Nonprofit&VoluntarySectorQuarterly,28(1):329.

      Laverie,D.A.,& Mcdonald,R.E.(2007).Volunteer dedication: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identity importance on participation frequency.JournalofMacromarketing,27(27),274-288.

      Lee,L.,& Call,V.R.A.(1999).Giving time,money,and blood: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SocialPsychologyQuarterly,62(3),276-290.

      Lee,Y.T.,Norasakkunkit,V.,Liu,L.,Zhang,J.X.,& Zhou,M.J.(2008).Daoist/taoist altruism and wateristic personality:East and west.WorldCulturesEjournal,16(2).

      Luthans,F.,Avolio,B.J.,Avey,J.B.,& Norman,S.M.(2007).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PersonnelPsychology,60(3),541-572.

      Luthans,F.,& Youssef,C.M.(2004).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OrganizationalDynamics,33(2),143-160.

      Marta,E.,Manzi,C.,Pozzi,M.,& Vignoles,V.L.(2014).Identity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predicting maintenance of volunteering after three years.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54(3),198-207.

      Matsuba,M.K.,Hart,D.,& Atkins,R.(2007).Psychological and social-structural influences on commitment to volunteering.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41(4),889-907.

      Penner,L.A.(2002).Disposi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s on sustained volunteerism: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JournalofSocialIssues,58(3),447-467.

      Penner,L.A.,& Finkelstein,M.A.(1998).Dispositional and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volunteerism.Journalof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74(2),525-537.

      Piliavin,J.A.,& Callero,P.L.(1991).Giving blood:The development of an altruistic identity.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odsakoff,P.M.,& Mackenzie,S.B.(2003).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88(5),879-903.

      Stryker,S.(1980).Toward an adequat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self.ContemporarySociology,9(3),383-385.

      Stryker,S.,& Burke,P.J.(2000).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an identity theory.SocialPsychologyQuarterly,63(4),284-297.

      Thoits,P.A.(2012).Role-identity salience,purpose and meaning in life,and well-being among volunteers.SocialPsychologyQuarterly,75(4),360-384.

      Thoits,P.A.(2013).Volunteer identity salience,role enactment,and well-being:Comparisons of three salience constructs.SocialPsychologyQuarterly,76(4),373-398.

      Volunteer’sPsychologicalCapitalandAltruisticBehaviors:TheMediatingEffectofVolunteerRoleIdentity

      LIMin1,2ZHOUMing-jie1,2
      (1.CAS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Beijing 100101, China;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volunteer role identity,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the Volunteer Role Identity Importance Scale and the Self-Sacrificial Altruism Scale were administered to 231 volunteers. Results showed that: (1) Volunteer’s psychological capital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volunteer role identity and altruistic behavior; volunteer role identity positively predicted volunteer altruistic behavior; (2) Volunteer role identity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altruistic behavior. Thus, psychological capital impacted altruistic behavior not only directly but also through the intermediate effects of volunteer role identity.

      psychological capital,volunteer role identity,altruistic behavior,group of volunteers

      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國民重要心理特征調查》(2009FY110100)、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4ZDB161)。

      ** 通信作者:周明潔,女,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e-mail:zhoumj@psych.ac.cn。

      B849

      :A

      :1006-6020(2017)-03-0248-10

      猜你喜歡
      利他行為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該何去何從?
      志愿者
      組織中利他行為的可持續(xù)性及其前因機制:基于主動性動機視角*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少先隊活動(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利他行為研究綜述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愛匯聚,志愿同行
      邳州市| 仁化县| 乡宁县| 锦州市| 繁峙县| 敦化市| 昔阳县| 古交市| 武城县| 宁津县| 泸水县| 疏附县| 弋阳县| 兴化市| 门头沟区| 敦化市| 安康市| 阳曲县| 济南市| 额济纳旗| 镇巴县| 达拉特旗| 微山县| 罗源县| 峨山| 普定县| 韶山市| 额尔古纳市| 堆龙德庆县| 色达县| 西乌珠穆沁旗| 城市| 长泰县| 名山县| 尉犁县| 平顺县| 大姚县| 丹东市| 循化| 吉水县| 阜南县|